自閉癥教戰秘方
如何面對班上自閉癥孩童
作者: 鮑亦 君
對 任何一位 老師而言,班上有自閉癥的學生,必然經常會面臨許多的挑戰。大部份的老師無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了解學生的學習特質,尤其是面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如此。然而也因為這樣,使 許多 老師在一開始接觸自閉癥新同學時,常常手足無措,甚至于使師生或與家長間的關系緊張,情緒高漲。因此如何在一開始面對班上自閉兒時,即對自閉兒的特質有基本的認識,并做好心理建設,準備好應有的態度;而在與自閉兒相處互動的過程中,利用簡單的評量,對孩子的個別性有進一步的了解,再配合相關的教學策略,而使整個教學工作順利進行。這些需面面俱到的必要配備,愝然 成了 老師指導自閉癥兒童所特別需要的教學秘方。在此,筆者藉由在美國與自閉癥學童數十年的工作中,與各位老師分享個人的經驗,希望藉此能對自閉癥的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方向。
壹、自閉癥在學習和行為上的特質
自閉癥兒童與其它學習或行為障礙的孩子有顯著的不同,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了解這些平常令一般人頭痛的特質,更可以發展出有效的教學原則與方向。一般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及家長最容易發現自閉癥孩子的行為特質與學習特性,分別有下列幾項
一、過度選擇的刺激反應:
自閉癥兒童對于環境的刺激,通常的表現是單一受限制、反應少,或是選擇性的反應。例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聽水溝的水流動的聲音;對線條特別有反應;或喜歡用聞的去認識所有的東西,這些都是因為特別對某種刺激有興趣或反應的現象,我們稱作“過度選擇性反應”。而這樣過度選擇的刺機反應,往往每個孩子的選擇都有所不同。對老師而言,了解孩子選擇性反應的的特性,便可以輕易地知道孩子的優勢學習管道,并依此擬定適當的教學策略。
二、缺乏學習動機:
自閉癥兒童在學習動機上,與一般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對于環境上的適應,特別是在新環境或新事物的學習調適上,有著極大的限制。如果老師事先了解孩子有這樣的學習困難,而能在每次提供新的環境或活動時,有計劃、系統地運用教學策略與方法,并能利用增強物來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則可漸漸提升自閉癥兒童自我的能力,而順利通過學習的過程,增加學習成效。
三、自我刺激與其它行為問題:
自我刺激或其它的行為問題,在自閉癥兒童的族群里是普遍存在的。像是搖晃身體、揮手、看手、追視光線、線條,以及無數重復、固定的儀式行為,往往在自閉癥孩子身上可以輕易發現。而這些不具功能性的行為,也是最明顯與其它正常孩子不同的地方。自我刺激行為不但讓周圍的人感到不知所措,而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受到限制,同時也阻礙了孩子在學習行為上受到干擾。老師可以利用孩子的特質做進一步的思考,并且發展策略以減少類似的自我刺激行為。像是減少孩子空閑無聊的時間,并增加操作性的活動,讓孩子沒有時間去沉浸在自我刺激的世界里;老師也可以供能達到自我刺激滿足又兼具功能性的活動,例如對于喜歡看手的孩子,增加做教室“小幫手”的工作;喜歡搖的小朋友,則可以在舞蹈、韻律、音樂的活動中藉由搖晃的動作學習其它的技能等等。
四、從特殊反應到增強及其它結果(Unique Response to Reinforcement and other Consequences)
對自閉癥兒童而言,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而唯一的反應和學習特質。例如:有的自閉癥孩子喜歡將積木或喜歡的小玩具,故意掉在地上,然后檢起來,并且一再重復做此動作,其實是要聽物品掉在地上的聲音,而這個聲音正好提供了他分辨不同物品的線索。
所以,在教師的立場,這樣的行為特質就必須運用多種策略方法,發展教學活動,以完成教學目標。老師可以利用指導性增強、感官知覺的增強,感官知覺的消失等等的行為改變技術來達到修正孩子不適當行為,或建立合宜行為的目的。
其中所謂指導性增強,主要是以工作分析的方式為導向;而感官知覺增強則是分析和操作刺激,引導孩子產生刺激--結果的模式,也就是以連結自我刺激的行為,發展并調整出有意義的行為。例如:一個小朋友喜歡看天花板上風扇的扇頁,或是喜歡聽地板上旋轉可樂罐子的聲音。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行為特質,允許孩子看閃動的燈或是聽錄音帶中類似的聲音,將此當作有效的獎勵,要求他做老師所指定的行為。
而感官知覺消除則是一個減少自我刺激的策略。例如:一個自閉癥孩子喜歡旋轉積木,那么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在有地毯的桌上旋轉,來消除聲音的刺激,只讓孩子從視覺刺激上取得滿足。而對于喜歡看手揮動的小孩,可以教他翻動三孔活頁夾,來代替不具功能的揮手動作。
五、類化的困難
類化的問題,幾乎是所有老師面臨最大的挑戰,困難度也是最高的。所謂類化是至指孩子能將所學到的技能,應用到所有他所遇到相同或相似的環境與情境中,甚至可以自行修正、變化運用。然而對自閉癥孩子而言,這樣的能力卻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這樣的特質下,教師應準備功能性的教學活動,并且盡可能提供真實的環境、教具、教材,以增加實際經驗去運用所學的技能。
六、注意力的問題
每個自閉癥兒童,幾乎都有注意力不足或是無法專心的特質。教師在面對孩子的這項行為特質時,應注意計劃特別的教學策略去增加注意力。例如:孩子只對藍色的小汽車有興趣,并且能夠產生很好的注意力,因此在教顏色時,老師可以先呈現其它顏色的汽車,而將藍色小汽車放在最后才呈現。孩子一旦發現他認完了三個顏色的小汽車之后,就會出現藍色小汽車,便會依此規律,去反應我們的要求,而增加了學習的注意力。
貳、事前準備工作
在了解自閉癥孩子的特質之后,老師便可依此了解,在與自閉癥孩子工作前,先有充份的心理準備,并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除此之外,在一開始面對班上新的自閉兒時,相關的態度亦是老師能否與孩子有良好互動的基礎。下列筆者將歸納老師在面對自閉兒時應有態度的十個原則,這十個原則分別是:
一、尋求精確的診斷
并不是每一位自閉癥兒童來到班級就已經有確實診斷的。如果能獲知孩子較精確的診斷結果,將相對使教學工作有明確的方向。因此老師可以盡可能協助父母,透由其它相關專業人員的資料,甚至老師與家長也要主動提供孩子的基本數據或對孩子的了解予相關人員,以利及早確知孩子的診斷結果。
二、不打洋的愛和期望
帶著一份鍥而不舍的愛心,建立對孩子持續性的期望。而教學中,利用堅持和有感情的方式呈現,將使孩子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心,從而建立彼此的信任關系與良性互動。
三、教學要延伸
教學不只是在教室里,它的領域要延伸至每一個可以提供指導的角落。從學生一進中心(校門),教學旋即開始。在學校的任何一個地方,如餐廳、洗手間、游戲間、音樂教室……等,只要善加設計及安排,都是提供學習的最佳場所。由于自閉癥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將所學的技能類化到其它相關的情境或場合都是困難的,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對于學習的成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最好的策略便是將教學方式延伸,讓孩子直接在自然情境下學習,在生活環境中運用,如此他們才能把已經學到的技能,發揮到最大的功效。
四、引導參與
在所有計劃性的教學活動中,要確定自閉癥學生參與所有的教學活動。剛開始的時候,自閉癥孩子可能因為無法遵守教室規則,或集中注意力的困難,而只有一點點的時間和能力來參與小團體的活動,但是這樣“一點點”的參與,如果透過老師適時的引導,則會成為孩子將來跟著參與所有教學活動的基礎。
五、注意用語
任何時候教師說話都必須清楚而精確,并且要隨時檢視和調整自己的指導語,盡可能使自己的語言與情境的關連性趨于一致,如此方能協助孩子理解教學內容,進一步成長學習。
六、多關注孩子的優勢行為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閉癥兒童的缺陷性行為上,而是關注自閉癥聽從教師指令、獎勵孩子合作的行為。哪怕是祇有一點點,都要給予贊美、鼓勵。
七、循序漸進的協助
教師在建立自閉癥兒童學習行為上,處理態度要公平而堅持。一旦確定兒童可以聽從指導時,老師的介入便可以慢慢減少,只需要從旁給予必要性的協助即可。在計劃教學活動時,剛開始要從簡單,并且確定短時間內可以和自閉癥孩子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為選擇的依據,如此方容易建立孩子對活動的信心。
八、相關人員的共同指導與配合
老師,助理老師和其它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共同清楚每一位學生的狀況和行為能力。如果在學習計劃中,開始了對某個孩子進行“行為介入”計劃,則每一位工作人員對此孩子的反應必須一致,并且要采取同樣的程序進行。
九、不間斷的學習
持續、適時地幫助學生學習新的技能。這不盡是對學生的挑戰,也是對教師自我的挑戰。
十、3P原則
教師應練習在所有的時間里執行3P原則:計劃(Plan)、耐心(Patience),以及堅持(Perseverance)。
參、非正式評估
對一個從事學齡或學齡前教育的老師而言,一位新的自閉癥兒童來到教室中,總是希望能對這個特殊孩子有多一點的了解和認識,以利日后在教室里 能夠和 老師、同學一起工作,一起互動。非正式性質的評估,是從一開始接觸孩子,就對其能力進行初步了解的方法,而這樣的方法,對于有特殊需要協助的孩子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對班上有自閉癥孩子的老師來說,在一開始就對自閉癥孩子進行立即的判斷,往往成為日后的互動和教學上重要的依據。一般而言,學生的能力和行為的領域,大約有10種,老師比照此十個領域一一對孩子進行了解,可以更容易據此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參考方向。這十個領域分別是:
1.注意力
2.配對能力
3.溝通表達—接受性語言(communication—receptive)
4.溝通表達—表達性語言(communication—expressive)
5.模仿能力
6.社會行為技巧
7.自我照顧能力
8.認知概念
9.精細動作
10.粗大動作
這個非正式的評估,甚至 能夠使 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更熟稔而有層次。因此從學生開始在教室的第一天起,老師就必須觀察孩子,并開始評量孩子的能力,以對學生有充份的了解。借著有系統、有方法,以及精確的數據,使老師在孩子能力的綜合分析分析中,更容易找到適合的策略與著力點,而能對孩子產生合理的期待。在課程安排時,更趨于容易操作,并選擇適當的教材與教具;在教學活動中,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易于被啟動,促使教學產生效果,如此,老師與學生都容易找到成就感。
此套非正式評量,是從上述十個領域中設定的題目去評量孩子的能力,使用的程序和評分的方式說明如下:
●每一個學生都給予五個機會,去完成我們所要求的目標行為,紀錄“+”表示能夠做到;“-”表示不能做到。分數則用0/5(5次做到0次),1/5(5次做到1次),2/5(5次做到2次),3/5(5次做到3次) ,4/5(5次做到4次) ,5/5(5次做到5次),來表示可以執行目標行為的程度。
●如果學生在同一個目標行為里能達到3/5次,可以知道此學生有部份能力做這項工作;如果學生能做到4/5或5/5,則表示此學生有能力掌握此項工作能力達80%。而在此非正式評量中,如果學生未具備某目標行為能力,則不需要堅持連續呈現四次以上。
透過非正式的評量,使老師可以從學生能夠呈現的基本能力中去了解學生的程度,以做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在此非正式的評量中,如果學生的得分少4/5,就可以用此項做為IEP(個別化教育方案)或訂為教學活動的目標行為;我們更可以在評估這項技能或行為符合孩子生理年齡程度的原則下,先選擇得分是0/5,1/5等分數較低項目,做為孩子的目標行為。
老師可依據十個領域中的項目表(請參考附錄),在班級中自行對孩子進行評估,以做為了解班上自閉癥孩子的方法。
肆、教學策略的運用
在對自閉癥孩子的特質、個別性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不論孩子的每一個行為或舉動背后的原因為何,老師都可以透過對這些自閉癥孩子的認識,而建立更明確的工作方向。而在指導自閉癥兒童時,如果老師可以將教學目標配合教學策略加以運用,將更容易增加孩子學習的動機及效果,以達到誘發孩子學習與成長的目的。一般而言,在面對自閉癥孩子的特質時,老師可以運用之教學策略的一般性原則,大致有下列幾項:
一、學習多樣化
如上述提及,由于多數自閉癥兒童只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物品作反應,因此在教學中提供適當地社會性與環境性的刺激,以增加自閉癥兒童對不同刺激的反應及適應能力,是指導者必需遵循的原則。例如:教師在預備的課程中,事先準備多樣的教材、多式的教具,以及豐富的教學活動,藉此除了可以讓自閉癥孩子學習選擇,也可以增加他們挑選的能力。而在教材教具的選擇上,提供真實的物品較易誘發孩子反應的動機;此外,老師多嘗試用溝通、口頭贊美,以及利用自然的實物來增強自閉癥孩子的學習動機,都是很好的教學策略。
二、擴增學習經驗
自閉癥兒童通常有過度選擇的學習特質。例如:一般孩子學習認識一個人,會從性別(男/女)、身高(高/矮)、體型(胖/瘦)、年齡層(大人/小孩)、臉孔、聲音等等綜合多方面的線索來認識這個人;而自閉癥兒童認識一個人,可能是只單一地注意這個人的眼鏡、脖子,甚至只從眼睫毛,或是頭發的氣味來認識這個人。換句話說,他們只運用單一、獨特、不相關的刺激訊息來認識這個人。這種單一的訊息不論是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任何知覺過度反應而來,都會影響了自閉癥孩子對人的概念。我們在針對這種“過度選擇”特質時,可以運用的教學策略技巧有兩種:
1.漸進、有程序性地方式。先提供單一的線索,由少到多。例如上述例子中,若要自閉癥孩子認識一個人,指導者可提供這個人的照片,先呈現一張,漸漸增加照片的張數,然后看這個人的錄像帶,再聽到他說話的聲音,最后與本人一起玩游戲、上街……等等。經由漸進式的灌輸,使他們接受“這個人”多元的特質,進而學習掌握多元的概念。
2.利用夸張或擴大焦點的方式,提供多重的線索。也就是一次提供三~四種的相關線索,并予以特別增強。如上述認識一個人的例子,指導者可以一次就將照片、錄像帶,和這個人同時呈現,同時強化這個人的多方面特質,增加孩子對此人的多樣概念。
三、自我管理方法的運用
自閉癥兒童缺乏自我管理的方法及指導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因此教導他們運用程序性、系統化的方式,或是以工作分析的方法來學習技能,并類化到獨立的生活技能力上,是教學工作上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筆者在國外工作的班級中,有幾位小朋友有情緒困擾,為了使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與適當表達情緒,通常在學習剛開始時,我們會教他們用口訣配合著做動作??谠E是這樣的:
我生氣
我安靜下來
我將我的手放在腿上
我挺胸
我將視線看著前面
我將屁股坐在椅子上
我將腳放在地板上
我坐直
我深呼吸
空氣從鼻子吸進去
從嘴巴吐出來
我再做一次深呼吸
空氣從鼻子吸進去
從嘴巴吐出來
我放松
我不說“不”
我做我的功課
對于有口語的孩子,可以請他們看著圖片與字,按照順序讀出來;沒有口語的孩子,則請他們用手指著圖片,老師在一旁提示動作,讓孩子跟著做。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小朋友學會以后,每當他們受到挫折、無法控制情緒時,便將這套口訣拿出來用,往往可以減少孩子情緒困擾的時間,并且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動機。
除此之外,我在班上也常用圖片交換系統讓孩子學習作自我指導,特別是在呈現例行活動的順序及活動轉換時,利用圖片的方式讓孩子用視覺系統來理解活動的進行。
四、提供自然的教學情境
盡可能讓自閉癥兒童在自然環境或提供自然情境的教學活動中學習,這也是提升自閉癥孩子類化能力的有效方法。除了上述提供真實的教具、教材來增加孩子的實際經驗的方法外,安排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也是重要的策略。作為一個指導自閉癥兒童的特殊教育老師,最不易有成就的要算是提升孩子的社會性功能,而安排自閉癥兒童在有正常小朋友的班級中學習,對于增加孩子的社會性互動是很有利的環境。像是「友愛」、「分享」、「有禮貌」、「合作」等等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上都相當困難;然而班上如果有 一兩 個正常的小朋友,這些教學目標在設計和達成上就容易多了。
在班級中,老師可以利用正常的小朋友當作示范,運用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的反應(此與大人及小朋友之間互動的反應模式是不同的),誘發孩子間自然而然地互動,才是最真實的學習環境。除此之外,提供一個融合或整合的環境進行教學活動,不但可以提供自然而然社會性互動的機會,語言環境的豐富性增加,也可以促進孩子學習模仿的能力。對自閉癥孩子而言為一個質優環境的選擇。
總而言之,任何教學活動與訓練課程,都是教師心中殷殷期待發生效果的種子。因此在互動與指導自閉癥兒童的過程中,老師必須按照詳細的計劃,用愛心堅持不懈地去攀登,以耐心和毅力去數算自己每一步的腳印,互相支持、彼此鼓勵,假以時日,必能看到努力所換來的成就。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