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華主講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癥基金會
【主講者小檔案】
主講者謝碧華為前臺北市立關渡國中特教組長,同時也是自閉癥孩子的家長,文中的婷婷是輕度自閉癥者,藉由母親在生活當中的協助與拓展體驗,漸漸地帶出了婷婷的繪畫天份并以創作記錄生活!
【前言】
我由數學教師跨入特教界是因為我的女兒婷婷。而在老師的身分中,我較偏愛輔導。我曾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輔導組四十學分班結業,由于輔導與特教在理念上是很接近的,因此當我由數學教師轉到特教時,就更能了解其特質。當臺北市教育局推動在臺北市每個國中都要設立特教資源班時,我就接任特教組長,擔任五年至去年(2003年)八月退休。于此期間,接觸許多特殊學生,當然,我的啟 蒙 老師,就是我的女兒-婷婷。
我的女兒-婷婷是輕度自閉癥的孩子,在帶領婷婷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累積特教基礎,特別是關于自閉癥。事實上,特教包含十項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身兼特教之教師及家長兩種身分,有利有弊。有利之處在于或許我較能跟學校老師做適切的溝通,弊端則是,或許我會為某些觀點而跟老師有所磨擦。婷婷從幼兒園、國小、國中到現在高職,一路上都很順暢的,應歸功于我們與老師的溝通做得不錯,加上學校 安排的 老師,都有「能包容」的特質,所以她在班上很快樂,不會被排擠。我們的孩子若能快樂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就能減少許多偏差行為,進而減少我們許多麻煩。換言之,她愉快,我們也愉快。
至于要如何與學?;蚶蠋煖贤??我們現在就來談談。
【與學校的行政人員溝通】
一、 輔導室特教組
入校之前先找對口窗口─輔導室特教組(不是訓導處或教務處)。臺北市的國小及國中都設有特教組,公立高中也有,私立高中職則包含在輔導室的輔導老師。特教組可居間協調,我們家長有任何需求、疑問、管教方式……都就先去與特教組長溝通,組長可就孩子的特質安排課程。如某些課在原普通班上,某些課在資源班上;如果孩子就讀的是特殊班,則某些課可以進入普通班,與普通班融合一起上課,如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等活動的課程,安排去上的課,可能為同年級、同時段,而不一定是他原班的 任課 老師,則可與該教師協商,進行融合教育。
溝通時一定要坦誠的說明孩子的優缺點。家長應對孩子的優缺點最清楚,最忌諱隱瞞孩子的缺點、夸大其優點,因為如此會提供錯誤訊息,影響安排教師及課程,之后易成為「麻煩」的根源; 任課 老師的班級經營,課程如因而混亂,縱使有愛心及包容心,以后在接受特殊學生入班時也會遲疑。坦誠告知特教組長你孩子的優點、缺點,在某些情況下會有什么情緒反應等等。切記,錯誤的訊息會收到反效果。如果與導師或其它老師之間溝通不良,由特教組長去居間協調較好。
二、教務處教學組
偶爾要與教務處教學組溝通協調:例如考試方式,是否需用計算機?要用錄音?字體要放大?家長要了解教學組可提供孩子哪些協助。
三、 訓導處生活教育組
訓導處生活教育組是協助學生生活教育的地方,要讓生教組長清楚瞭的解孩子「怪異行為」、偏差行為、特殊語言……等,背后的意義是什么?才不致被當成一般犯規處理。例如因代名詞反轉或喜歡重復某些詞句,別人覺得不知所云;或喜歡摸人的頭發等行為模式,同學因不清楚而跑開的動作卻演變為抓人頭發而導致糾紛。這些都是必須讓生教組了解和處理的,才不致對孩子造成傷害。
與導師密切的聯系:
導師是站在教學的第一線,所以和導師保持密切的聯系也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要讓導師了解我們的孩子,當然也是要坦承的告知孩子優缺點及情緒起伏的關鍵,協助處理偶發事件。若有時間盡可能參與班上的重要活動---- 學校日、運動會、校外教學、說故事媽媽……等。
【參加個別化教育計劃---IE P】
特教組會為孩子開「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會議,這是對孩子的受教權益及教育質量都很重要的會議,因此,無論如何,家長一定要參加。在IEP會議中,家長可得知孩子被安排了什么課程、對孩子有何好處,家長也可提出需求。特教組依據學生的書面測驗資料及評估,來安排課程;家長去參加IEP時,就能提供你觀察到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及用何種學習方式效果較好……等信息給特教組由特教組去協調。IEP會議也是一個很正式的會議,且具有法定效益,在IEP會議中決議的事,學校就必須執行。去年,我參加我女兒婷婷I.E.P.會議時,我申請其數學免修,改修其它科目---油畫,因為婷婷沒有能力修習高中的數學課程(特教法有"因應學生的特殊性調整其學習科目"所以不違法)。如校方不能達到你的需求,則應請校方說明。家長也應做適當的讓步,勿過度堅持己見。有時也會遇到無法溝 通的 老師,特教組長提出其專業的建議,老師不以為然,一直「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挑起孩子的情緒,更加無法學習。所以,不是為孩子找名校名師就是好的,而是要找能包容孩子的老師及環境。能 包容的 老師及友善的環境,孩子被夸獎的多,被嫌棄的少,被踐踏的少,才能快樂學習。所以在跟學校協調的過程中,勿一被拒絕就動怒或放棄溝通,要有耐心一次又一次的慢慢的達到目標。
當孩子的公關---建立孩子與同儕間的人際關系:
學校有運動會或什么活動,主動表示愿意協助哪些,或只是買些飲料慰勞同學;參加懇親會、有活動時要露露臉,讓班上同學知道妳是某人的家長,進而可以幫孩子建立同儕的人際關系。孩子因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都較差,家長可以以「點」的突破來協助他做「公關」。例如:請老師推薦幾位較親切熱心、友善的同學,留著電話以作為聯絡,找機會邀這幾位同學來參加生日會、出游、去看展覽……等。家長與孩子的同學熟稔之后,則更能透過同學了解孩子在校情形及透過同學協助孩子。
當老師的最大支持者:
我們都期望孩子 能學會 老師所教的,事實上孩子受限于能力,所以,通常原則上抄寫的功課要求孩子完成,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部分,就要跟老師協調更改功課的內容。
此外,主動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除了表現你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外,也要扮演「老師的最大支持者」的角色。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提供協助或支持人力物力。
家長一定要尊重老師的專業,勿太強勢,千萬不要讓孩子在班上享有特權。例如可以不必打掃、不必去升降旗、分組的作業孩子不必參與……等。以打掃而言,分配到的工作,可能開始要有人帶著他去做幾次,之后他就知道打掃時間他要做什么。又如分組的作業(實驗),也許操作的部分孩子無法執行,但一定有他可以做的部分(如善后、收拾)。孩子在班上有特權,易使同學心生不滿,而致「欺負弱小」的情形。
對于孩子的某些行為,只要無傷大雅,不妨害他人或他自己,毋需干涉(不介入、不處理)。在家要有舒緩情緒的管道,當偏差行為或情緒問題較大影響到老師的班級經營時,可以申請助理老師。助理老師不是某個學生專屬的家教,是協助學生適應班級課程使班上的課程能夠順利的進行。
總結:
一、 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坦誠的與校方溝通。
二、 溝通的過程,除了明確提出需求外,也要站在學校立場,對于真的不能執行或無法達到目標的部分,我們家長也要退一步,勿堅持己見撕破臉。
三、 隨時與學校保持聯系,不要有事才聯絡,問問老師最近有什么活動需幫忙的,有什么需要在家配合的…… 孩子在校的確是需要老師較多用心的,家長要做為老師的最大的支持者。
~全文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