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度活躍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遇到重重困難。
他們經常行為沖動、專注力不足、與同學產生磨擦或受到排斥。家長、老師及朋友只覺得他們頑皮、搗蛋、多動,但卻忽略真正問題所在。
患有過度活躍癥的兒童,一般在六至九歲期間求診,而部份家長在孩子四、五歲時可能已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
研究報告清楚指出藥物治療對過度活躍癥有很大幫助。
藥物治療與全面的診治計劃配合﹝如持續評估、心理治療、家庭及老師的輔導﹞,效果必定更佳。
家長必須清楚知道患了過度活躍的孩子,不是故意搗蛋、頑皮、反叛。
家長也應該學習如何應付他們的行為,并與老師一起商討有效的管理方法,協助他們適應群體生活及學習。
家長的接納及耐性對于過度活躍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
若家長能以正面及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更好的運用時間,掌握必需的生活技能,給予適當和適量的學習內容,引導他們正面地運用多余精力,必能提升他們的自尊感,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
何為過渡活躍的兒童
在學童人口中,患有過度活躍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比例為百份之三至五,以男孩居多,他們的行為有以下的特點:
不能安坐,經常走來走去。
做事沖動,沒有耐性。
注意力短暫,容易分心。
經常不能完成指示的工作。
常犯不小心,魯莽的錯誤。
家長怎樣可以教導過渡活躍的兒童?
(一) 建立有秩序的學習環境:
安排一個寧靜、少騷擾的環境,讓孩子做功課﹝盡量遠離門、窗、電視等﹞。
使用尺碼合適的書桌和坐椅。
書桌只擺放書本及文具,其它用品均要放在別處。
設計及運用合適的時間表,列明學習、游戲及其它活動的時間和次序。
建立有條理及固定的工作習慣。
教導孩子時間的運用,書本及文具的擺放。
鼓勵孩子用簡單的字句或圖畫,貼在桌上,提醒自己要完成當天的工作。
將較復雜或需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分成幾部份,并配合短暫休息及舒展筋骨的機會。
每當孩子能在預先訂立的時間內用心完成工作,應立即給予正面的鼓勵,提升他們的動機。
(二) 給予指示:
給予指示時應確保孩子正注視你。
指示要清楚、簡潔及明確。
避免繁復的指示內容。
當孩子有疑惑時,用正面及溫和的態度重復指示。
鼓勵孩子將指示表達一次,確保他真正明白指示的內容。
讓孩子預先知道該工作的重點及學習目標。
幫助孩子將已掌握的概念、方法及技巧運用在今次的學習上。
預設學習綱領和引導性的題目,幫助孩子掌握該工作的內容。
鼓勵孩子邊做邊低聲地自我提醒今次學習的綱領。
將長篇的溫習內容分成幾小節,讓孩子按小節完成溫習。
(三) 行為矯正:
多給予孩子正面及實時的鼓勵。
加強獎勵的種類和吸引力,讓孩子選擇及決定他想要的獎勵。
讓孩子預先清楚知道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施行賞罰要一致。
當執行處罰時,要保持冷靜和客觀。
避免與孩子辯論。
處罰的輕重要與其行為相符。
避免批評和嘲諷。
嘗試以寬恕之心去諒解孩子。
(四) 提升自尊感:
多鼓勵,少責罰。
教導孩子自我獎勵。
正面的自勉,例如:「我做得不錯」、「我好有心機」及「我做得好好」等。
若孩子感到自然及舒服,容許他與年紀較輕的小朋友相處。
鼓勵孩子多參與群體活動,使他多觀察,仿效其它兒童如何與人溝通及相處。如果孩子的社交能力有進步,他自然得到更多朋輩的接納,自尊感亦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五) 其它建議:
群體活動:
足球、籃球、排球群體活動可提供正面渠道抒發多余精力,亦能令孩子有機會學習團隊精神及社交訓練。
空手道或跆拳道:
這些運動需要孩子學習服從,遵守指示和仿效長輩的正面模范,所以是極有效的訓練。
童軍:
正面的紀律培訓對過度活躍的孩子效果奇佳。
戲劇訓練:
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幻想自己處身于不同的背境。這是發揮孩子創意、潛能的有效方法。
砌模型、木工、雕刻訓練:
孩子能將自己的意念化作具體的實物是極有滿足感的一項活動。孩子看到制成品后能享受努力后的成果。
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除了可培養孩子專注力外,更能幫助孩子表達內心情緒。
數據來源:教育統籌局教育心理服務 (專業支持) 組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