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家長 > 育兒隨筆 > 瀏覽文章

孩子們的幾個常見問題的應對方法

2008/1/3 14:14:19 來源: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我的孩子不懂說話, 常常發脾氣…… 」

  首先不要急于進行語言訓練,可從非語言表達開始(循序漸進)。我會建議照顧者在生活中多要求孩子以動作表達需要,例如上廁所前輕拍褲子示意,或用手指向想要的東西。照顧者應利用孩子喜愛或生活必需的事物作為訓練媒介,如玩具、衣物、食物或餐具等,并刻意把孩子想要的東西放高,例如把糖果薯片放在柜頂上,或在吃飯時故意遺忘派發筷子湯匙給孩子,制造表達的需要( 特別技巧)。照顧者要緊記不要事事對孩子「照顧周到」,須要求孩子先行表達, 然后才滿足他的需要。當然照顧者亦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因急于得到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情況,要耐心堅持合理的表達要求。本階段的目標是讓孩子習慣以行動來表達。

  「我的孩子只會說單字, 不懂說句子…… 」

  凡事必須循序漸進,照顧者必須留意, 要求孩子由單字表達至句子表達,中間需要超越很多層次,故此這并非合理的目標。照顧者要訂立合理的短期目標( 循序漸進), 例如1.增加不同處境的表達頻率(例如:家中及外出用膳都要先說「飯」); 2.擴大單字詞匯(例如: 要求懂說「飯」字的孩子學說「湯」、「餅」、「水」等)或 3.把單字表達延伸至迭字或兩至三字的短句(例如: 要求說「吃飯」、「要飯」或者「我吃飯」等)。

  「我的孩子愛重復別人的問題, 如鸚鵡學舌…… 」

  重復別人說話反映孩子可能未能掌握問題或要求的意思,照顧者必須簡化語意(特別技巧) 及縮短句子( 循序漸進),嘗試以不同方式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若改變說話方式后仍未能讓孩子明白,照顧者便要想清楚所要表達的意思很可能是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例如要求一位只可認數的孩子計算), 應放棄不設實際的期望,調節要求至合理程度?!肝业暮⒆映UZ無倫次, 答非所問, 重復說『我殺死你』…… 」若孩子具備語言能力, 但很多時語無倫次, 照顧者要選擇性地回應孩子的說話( 避免強化)。當孩子重復不合宜的表達,或向照顧者說「我殺死你」之類的說話時,照顧者要保持平靜,勿慍勿怒,并要故意忽視,避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反應, 包括反問(「你說什么」)、責備說教(「你怎么這樣說話」)、注視或展露好奇的面部表情, 以免強化孩子不合宜的語言表達。與此同時,照顧者亦要以堅定態度簡潔重申對孩子的要求,把握孩子作合宜語言表達的時機,實時以表情(展露笑容) 及說話( 如「好哦」) 作回應。如此, 孩子便能透過照顧者不同程度的反應,直接經驗甚么表達能夠得到響應,甚么表達是不被接受的。

  「我的孩子不會聽我說道理,不懂守規矩,經常要我實時滿足他的需要…… 」

  照顧者在照顧孩子時須清楚劃分語言表達訓練及紀律訓練。假如孩子未有語言表達的能力,進行紀律訓練是不設實際的(循序漸進)。若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藉說話表達要求,但同時卻又以紀律考慮來不讓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我們只會令孩子混亂,阻礙學習的效率。對未掌握語言能力的孩子,其訓練目標應是刻意讓他們經歷語言表達的功能,即在說話后其需要得到滿足( 特別技巧)。所以, 若他們以發脾氣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照顧者要視乎孩子的能力,堅持要求孩子先以動作或語言表達,隨后便實時滿足他的需要。這樣,孩子的表達行為才會受到強化。教導守規舉的適當時機,需待孩子成功建立較穩定的表達能力之后。那時,照顧者可在孩子提出語言表達后因應情況要求孩子稍等,逐漸延長等候的時間(循序漸進), 慢慢讓孩子體會什么時候大人才會滿足他的要求,什么時候即使表達了也不會得到響應,從經驗逐步學習守規舉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很多照顧者以為講道理這種管教方式是代替懲罰責罵的理想方法,但這事實上并非如此,很多時講道理是無法減少行為問題的出現。首先,對患有自閉癥的幼兒來說,語言理解障礙會令他們難于明白抽象冗長的道理。第二,有研究指出,即使是一般的學前幼兒,講道理的實際影響亦很有限,只有當孩子進入小學至中學階段這方法才會奏效( Burton Banks, 2002)。第三, 照顧者往往不自覺地選擇在跟孩子激烈沖突期間講道理,可是在混亂的處境中,有誰能把道理聽進耳里? 所以,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照顧者切勿說話太多,須把握孩子稍稍平靜的機會才精簡地提出行為要求(如「請你坐低」、「依家做功課」或「踩單車時間已經完啦」等等),并以行動—即貫徹堅持行為要求, 來讓孩子經歷道理, 而非一味聽取道理。重復偏執行為或興趣.

  「我的孩子到巴士站乘車時總要選搭他的『心水』巴士,若不是他的『心水』,你絕無辦法把他拉上車,或強行離開,因為他會大吵大鬧,有時我要在巴士站和他一起等上數小時,直至他的『心水』出現他才肯上車…… 」

  重復偏執行為可算是自閉癥的獨有征狀,亦是非常棘手的行為問題。自閉癥兒童的偏執行為難以理解,與一般孩子吵嚷要求玩具零食、逃避做功課又或是拒絕關電視去洗澡等操弄行為(manipulation)不盡相同,因為偏執行為背后往往缺乏明顯支持因素,照顧者難以理解孩子如此頑固堅持為的是得到甚么「著數」; 但操弄行為卻大多可以找出可理解的行為動機(如玩具零食、逃避功課或大人注意等等)。若照顧者以強硬手法處理孩子的偏執行為,這容易令孩子作出強烈的反抗, 激發難以收拾的情緒。照顧者若能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抗行為是屬于操弄行為或是偏執行為其實是有跡可尋的。若孩子表現的是偏執行為,他們的反抗往往帶著強烈的焦慮;若孩子表現的是操弄行為,他們的反抗是不會帶著焦慮不安的色彩。面對以上情況的照顧者而言,我同意他們無謂跟孩子「正面交鋒」, 照顧者可先細心觀察孩子的喜好, 從而找方法避免尷尬。這位母親后來告訴我,在孩子多次發脾氣后,她發現孩子的「心水」是選擇某位司機所駕駛的班次才肯上車乘搭!她唯有向車站職員查詢,待那位司機將會執勤時才到達車站,減少等候的時間( 環境調控)。

  「我的孩子每天均要走同一條路回?!?」

  處理孩子的偏執行為前,我們必須衡量該行為對孩子的整體影響如何,然后才決定處理的迫切性。若然孩子拒絕上學,行為問題的迫切性自然很高;如孩子只是選擇走同一條路回校,而若能依從他走這條路線,他便會情緒穩定地上課的話, 我認為問題的迫切性便不算高。我會選擇暫且不去處理這個行為,好讓照顧者能集中資源應付孩子其它更迫切的情緒行為及學習問題( 例如自我傷害行為或溝通訓練等等)。

  「我的孩子每晚要決定家人洗澡的次序, 不肯依我的指示洗澡…… 」

  這位家長告訴我他的獨子要自己決定洗澡的時間,也要支配她和丈夫洗澡的先后次序。孩子有時會選擇第一,有時會選擇最后,只要能順從孩子的意思,他便不會抵賴逃避洗澡。由于孩子不是藉發脾氣來抗拒洗澡,我建議這位家長要避免貿然發出洗澡的指令而引發爭拗。家長可詢問孩子各人之洗澡次序,然后「批準」孩子的決定( 環境調控)。這個做法的目的跟上一個例子一樣, 可讓照顧者集中精神處理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拒絕做功課等); 同時, 照顧者又可以減少跟孩子發生沖突的機會,維持父母的威嚴。

  「我的孩子自兩歲以來,逢星期日總要乘火車到火炭站的大堂出閘,然后才肯離開, 過去三年風雨無間…… 」

  假如照顧者考慮過上述提及的各項因素,仍決定要處理某項偏執行為的問題,我們就要以擴闊孩子生活經驗為目標,配合「濃茶變清茶」的漸變概念去處理有關問題。甚么是「濃茶變清茶」概念呢?設想你有一滿杯茶色濃如墨汁的普洱茶,你每次只喝一啖,然后重注清水加滿,如此重復數十次,你想茶色會變成怎么樣? 它逐漸會化為一杯清茶。對自閉癥孩子的偏執行為而言,我們必須避免劇烈轉變,若能每次只作少許改變,那么改變行為的成功機會便會增加( 循序漸進)。

  面對上述孩子, 我提醒照顧者不要抱一蹴即至的奢望,以為一兩次功夫便可以除掉孩子到火炭站的習慣。處理問題最主要的目標是堅持要求孩子先嘗試新的經驗才滿足他到火炭站的習慣( 特別技巧)。例如照顧者可考慮要求孩子先到大學站走一回才乘車返回火炭站,又或者先乘巴士到沙田站才乘火車到火炭站等等。無論如何,孩子最終都可以到火炭站,但跟以往情況不同的是,孩子在進行偏執行為之前會接觸到一些新的經驗。藉此處理手法,孩子面對轉變的不安情緒便能減至最低,而孩子在反復接受新經驗后亦有較大機會接受轉變,放松其偏執行為。當孩子漸漸接受轉變后,照顧者便可增加新經驗跟偏執行為的比例(例如引導孩子先到大埔或太和站等), 把偏執行為逐步「沖淡」( 循序漸進)。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孩子們的幾個常見問題的應對方法]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