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分析:
郭某,男孩,7歲,語言能力發育遲緩,模仿、認知能力較高。
王某,男孩,7歲,可以發單音,較固執,認知能力較高。
教學目標:
1、 溝通能力—表達—口腔動作
2、 認知能力—專注力—專心參加動態和靜態的團體活動。
教具準備:拼圖(形狀拼圖、顏色拼圖)、學習機、字母卡、識字卡、多媒體訓練系統、水果積木。
個別指導:王某:口型矯正、字母生字跟讀。
郭某:電腦操作、鼠標運用、字詞認識
時間安排:35分鐘
0-15分鐘:兩人同時參與靜態活動,進行拼圖。
15-30分鐘:分組教學,個別指導。
30-35分鐘:互動游戲、課堂休息、童謠欣賞。
教學過程:
1、0-15分鐘:王某進行形狀拼圖,郭某顏色拼圖。將10副拼圖的碎片混合在一起,從里面挑選正確的碎片,拼湊成完整的拼圖。最先完成者獎勵糖塊。
2、15-30分鐘:
1)15-25分鐘:王某利用學習機進行字母、常用字的跟讀,練
習口型、發音。郭某進行水果積木的認識、切割、配對。
2)25-30分鐘:交換學具。鑒于郭某發音較差,但記憶力較強,
在利用學習機學習時改變方式,老師讀字母、常用字,讓他指認對應
的字母、常用字,找對即可。
3、30-35分鐘:語言提示郭某利用移動鼠標在桌面上打開“寶
寶愛兒歌”,尋找到自己喜歡的動物類歌謠:大雁落地飛不了,同時語言提示進行放大——縮小——播放——鼠標拖動等操作。此時,指示王某整理用具——拉窗簾——坐到搖椅上,準備休息,欣賞童謠。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