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是能夠發展的,特殊兒童的發展必須依賴于特殊教育!
一、何謂特殊兒童
(一)個別差異特別顯著的兒童,或更具體的說,特殊兒童是在某方面或某幾
方面的個別差異特別顯著,而可能有特殊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
(二)有特殊困難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個別差異是一種自然現象,特殊兒童有別
于一般兒童者,只是程度的差異,不是本質上的迥然有別。所以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其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后天失調,以致于在學習或適應上有特殊的困難或特殊的需要。在教育上,我們必需充分發揮特殊兒童的健全部分;對于缺陷部分,就需施以補救教學;同樣的道理,資賦優異的孩子,也有他們的困難和需要,因為他們顯得太超常了,超常越大,需要越多,困難越大,也就較難適應正常教育下的一般設施。
(三)得天獨厚或得天獨薄的兒童:特殊教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資賦優異教育;一類是身心障礙教育。資賦優異兒童屬于“得天獨厚”,身心障礙兒童是屬于“得天獨薄”。對于得天獨厚的教育,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適應差異與因材施教;對于得天獨薄的教育,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愛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因材施教。
二、何謂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受教育者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培養良好的品德,增強他們適應能力的一種教育。特殊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具體從以下從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有教無類:教育是一種愛心的事業,能愛有缺陷的人,愛有困難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愛‘,不管他是屬于資賦優異,智能不足或身心障礙的兒童,都應該是我們施教的對象。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種適性的教育,具體來說,即是實施個別化的教學。個別化的教學可以是個別(一對一)的教學,也可以是一對一個小組的教學,但不可能是大(全)班式的教學?,F在特殊教育趨勢中所謂的“回歸主流”,主要是在普通班里,接受輕度障礙的特殊兒童,然后在資源教室,實施部分時間的補救教學。
(三)教育治療:所謂“教育治療”,就是透過教育的手段,以補救學生的困難。這些手段包括彈性的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編班和特殊的環境與設施。其目的可以說是“教育補恨天”,即是用特殊教育的方法,來彌補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面,對資優兒童來講,特殊教育的重點則不是“補救”缺陷,而是“充實”和發揮潛力。
三、為何要推展特殊教育
第一個理由是基于人道思想:
人既生于世,就有他存在的價值與自我的尊嚴,我們應接納他們,就像接納自己一樣。由此產生了另外一種態度一接納與協助,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人道的態度。
第二個理由是社會的需要:
辦理特殊教育可以同時幫助解決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且有助于發展社會的人力資源。在一個有殘障兒童的家庭里,不但需負擔龐大的醫療和教養費用,更需面對沈重的精神負擔,整個家庭氣氛也深受影響。在這樣的家庭里,不但家庭經濟受影響,家庭氣氛受影響,兒童的發展也受影響,對社會實在是一種重大的損失!何況有些殘障者,本身也有相當能力,甚至還是一個資優者,例如海倫凱勒,從小又盲又聾,有非凡的成就。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機會,讓殘障者學習與發展,他們的能力也一樣可以貢獻給社會。
第三個理由是法令的依據:
人人都有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權利。特殊兒童也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教育機會應當平等。平等教育應是一種“適性教育”。即提供給每一個兒童適合其身心特性與需要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四、實施特殊教育的四項原則:
(一)肯定“人人都有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權利”?,F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對于任何特殊兒童(包括智能不足者)均不得剝奪其就學的權利。所有的“活人”都是可教育的,都有進步的可能性,只是進步的大小不同罷了。何況學習的范圍也不僅限于讀、寫、算三種,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技能皆可以是教育的題材。由此可知,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以“法律”的觀點來看,是不得拒絕,以“理智”的觀點來看,也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二)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可以同時并進:世界各國對於特殊教育的發展,有一共同的現象,往往是普通教育發展到相當程度以后,才發展特殊教育;也就是行有余力,才照顧殘障兒童。但是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環,特殊兒童也是兒童,應該和普通兒童享受一樣的權利,只是因為他有特殊困難,需要“多加一點點”。這個“多加一點點”乃是“因材施教”,不是給予特權。所以特殊教育應該和普通教育同時并進,而不該有“正餐”與“點心”之分。特殊教育亦是正餐!更何況特殊教育的提倡,可提升普通教育的品質。由此看來,普通教育“先”,特殊教育“后”,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可以同時并進的。
(三)最少限制的環境,最大的發展機會:其含義是撤除生活與教育環境中的樊籬,讓殘障者也能擁有同等享受各種社會資源(包括教育資源)的權利,讓他們有最大的發展機會。
“最少限制的環境”不但是對殘障者適用,對資賦優異者也很適用,因為學制、課程、進度、評量等的刻板化,也會限制了資優兒童的發展。所以在教育資賦優異者,得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修業年限。
(四)、多元的模式,彈性的課程:
在特殊教育里,有三種主要的教育措施:
1、特殊學校;2、混合教育。
3、特殊班:又分為三種形態-
(1)自足式特殊班:全班同學都是特殊兒童,整天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又叫做全部時間特殊班。
(2)合作式特殊班:大部分時間在特殊班,一部分時間(如音樂、美術、體育、聯課活動)和普通班兒童在一起學習。
(3)資源教室(班):大部分時間混合(在普通班),小部分時間隔離的補救教學方案。
至于如何選擇實施特殊教育的方式,必需考慮到學生的特殊需要(障礙程度)與進展情況。障礙程度重者,可采隔離式,輕者以資源式較好;進展情況良好者,往下回歸;惡化者,往上轉介或隔離治療。
五、教師的要求
(一)接納特殊兒童:只要接納,不要排斥,學生多少會有點進步。
(二)實施成就感的教學:多鼓勵,少責備,以培養學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班內的個別化適應:如(1)教材與作業作彈性的變化;(2)實施班內分組教學;(3)妥善使用同濟輔導。
(四)協助特殊班教學:藉機會教育,來鼓勵普通兒童,以正確的關懷與協助的態度對待特殊班兒童。
(五)適當的轉介;無法滿足特殊兒童的需求時,需要適當的轉介一校內轉介或校外轉介。
特殊兒童雖特殊,如果我們是針對特殊兒童的學習需要,用“非常心”,實施非常手段;但在生活適應與人格發展上,則應力求平常心和平常手段,因材施教,每個特殊兒童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對于不同的特殊兒童,我們可采用的教育措施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使特殊兒童得到適宜發展:
1、生活自理能力??梢詮淖詈唵蔚淖晕伊侠黹_始,如吃、坐、穿衣、洗漱等?!?/P>
2、運動領域。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按從上到下,從近到遠,從大到小的順序,逐步訓練身體姿勢、手和手指以及手眼協調動作等?!?/P>
3、聽覺能力。包括聽覺喚醒、噪音刺激、樂音刺激、以及辨音訓練等?!?/P>
4、語言能力。包括發音、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三個方面?!?/P>
5、認知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記憶以及思維、判斷、推理等方面。在訓練中應盡量調動孩子的視、聽、觸、味、嗅多種感覺通道的應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P>
6、社會行為領域,家庭是訓練兒童行為的最好場所,父母應當在生活中教會孩子禮貌行為和與人交往的技巧。
總之,全社會都應當關注參與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特殊教育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因為特殊教育是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它是該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保健、康復、社會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任何一個政府、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不得不正視特殊兒童、關注特殊兒童,使特殊兒童盡可能得到發展。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