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文摘瀏覽 > 瀏覽文章

心理專家解讀馬加爵獄中懺悔書

2008/12/8 13:00: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6月15日,本報記者崔麗從北京飛到云南昆明對行刑前的馬加爵進行專訪。下午5時左右,在昆明第一看守所,她問看守馬加爵的干警,馬加爵在獄中寫了什么沒有?一位干警隨口說,他寫了懺悔書。

  “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為從此前媒體報道中得知,馬加爵除了對自己家人父母表示難過

外,對受害者及自己的行為并無真心悔過之意?!贝摞愓f。

  在采訪馬加爵后的第二天,崔麗拿到了這份懺悔書。這是4月6日,馬加爵在看守所內寫的。其中所表達的內容與記者專訪后得出的印象是一致的,馬加爵在內心中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懺悔了。

  本版此次刊發這份“懺悔書”,并配發專家評論,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

——編者  

懺 悔

  夜已經很深了,面對著這高墻鐵網,我無法入眠,思緒像飛。幾年的大學生活仿佛就在眼前,但我此刻卻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表面上看我很平靜,但到了這種境地,試問誰又能做到心如止水呢?

  兩個月前我的身份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大學生。一名即將進入社會展示自己才能的畢業生,家人和國家都對我寄予厚望,而我本人又何嘗不是滿腔熱血地想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一份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的母校在整個云南省當中是名氣最高、實力最強的高校,就業前景是很看好的,這些我都從師兄師妹(老鄉)和老師那里打聽得很清楚了,所以很多報紙上所渲染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我是從來沒有感受到的。

  寫到這里我真的很痛苦??梢哉f這“天之驕子”的身份是國家給予的,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經過十二年努力奮斗而得來的,但我當初怎么就輕易地毀了這一切呢?那四名被害者也和我一樣,家里都有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也和我一樣經歷了多少年的寒窗苦讀,也和我一樣對未來充滿期待。但我當初怎么就那么輕易地毀了他們呢?人云:凡事都是有原因的,又說:事物的發展總有內因和外因,而內因是占主導地位的,所以現在每天我都努力思索,試圖從自己身上尋求原因,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此刻我亦很糊涂,只能說當初很偶然!

  就因為一次打牌吵架,我決定了走上這條路?,F在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這是多么荒謬,多么無知??!這是多么地悲哀,多么地殘酷??!難道生命就這么脆弱?難道這世界上就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嗎?不是的!現在我是這么想的,以前也是!但是那幾天我的心里只有苦惱,只有恨,諸多后果都未曾設想。很多事情來不及思考,就這樣發生了。事后才知道造成的影響是多么大,才知道給親人造成了多么大的傷害。也才明白傷心難過的遠遠不止我的親人朋友。后悔啊,但木已成舟,我是無力挽回的了。我是想對整個社會說聲對不起,想對那四名同學的親人朋友說對不起,但你們會接受么?對于這么一個惡魔,你們會接受么?

  我是在農村上的六年小學,有一位老師特別嚴厲,自備了一小木條來懲罰學生。在眾多學生當中我是最頑皮的了,但大概是四年級吧,這位老師開始對我疼愛有加了,盡管我仍然是那么頑皮,因為他發現我有小聰明。所以說,我對學習感興趣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是拜這位嚴厲而又負責任的老師所賜。老師,真的很感謝您,您是我的啟蒙老師啊。

  唉,往事回憶起來總是那么的甜蜜。

  我高中時的那位班主任是一位仁慈有愛心而又負責任的人。我再也找不到什么華麗的詞語來刻畫他了——要想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清晰全面地表述完全是很難的,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種體會。我們班主任幾乎每天早晨六點整都來到我們宿舍來催我們起床做早操,因為好幾個人很不自覺,常賴床不起。有一個學期我對班主任說我不想做早操,想多睡點兒好養足精力學習,老師也馬上答應了。那么多的學生當中就僅我有這個特權。這位老師講課詳細,我私底下總覺得太過花費時間,覺得很多細節是沒必要一一細點。但我終于明白,老師面對的不只是我,而是全班同學。俗話說:十個手指都有長短,各人有各人的資質,水平參差不齊。他是對全班同學負責??!有人說小事情才是最感人的。這樣的小事真是太多了,但我卻描述不出來,只知道它們感動了我很多,很多。

  還有很多人都讓我感到了溫暖,感到了內疚,但我不想一一寫出來,以免像流水賬,所以這樣做就是很不負責任了。

  這篇短文取名“懺悔”,除了想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想以對所有受到傷害的人有個交代之外,還想以此警醒世人,千萬不要犯罪,凡事要三思。當你想犯罪的時候你要明白——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你最親最愛的人!

  其實,我最想對親人們說聲對不起。父親母親對我從小就疼愛有加,從小就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出人頭地,希望我為家鄉爭光。他們為我含辛茹苦了幾十年,而我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卻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這對他們的打擊是多么地沉重啊,可憐天下父母心,對不起……   

馬加爵
2004年4月6日

  專家評論

  看到馬加爵這份“懺悔書”,心情無比沉重。幾天前我已經看過對他的專訪。聯系這些,又想起網上流傳的另一版本:馬加爵“長恨歌”——在那份由長短句組成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在環境中深感屈辱的人,一個因為貧困而備受歧視的人。

  假如“長恨歌”真為馬加爵所作,那么,在眼前的這些資料中,馬加爵的心理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他說:“……我這段時間想得最多的,是從前的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薄捌綍r與同學的交往還是挺多的,很少鬧矛盾、發生口角?!薄拔覀儼唷r村來的差不多占一半。我也不算貧困嘛……我沒有因為來自農村而感到難過,沒有什么別人看不起的感覺”,以及他對環境的自我評價“成長中沒什么特別的經歷對我造成傷害”。

  他在懺悔書中寫道:“……除了想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想以對所有受到傷害的人有個交代之外,還想以此警醒世人,千萬不要犯罪……當你想犯罪的時候你要明白——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你最親最愛的人!”

  這說明,此時的馬加爵冷靜了下來,并且開始了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由此提出了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他在其“懺悔書”中寫道:“現在每天我都努力思索,試圖從自己身上尋求原因,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此刻我亦很糊涂,只能說當初很偶然!”

  他說他不知道自己當初究竟是怎么了,于是把這個事件歸結為“偶然”。其實不然,這其中有以下必然性:

  (Ⅰ)人都是善惡并存的,我們要懂得警覺自己人性中的惡

  人們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約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揚善抑惡的努力,所以,我們輕易不會看到人性中惡的一面。但是,正因為一直處于被壓抑的狀態,如果一旦爆發,其能量就非常巨大。馬加爵在打牌受到指責時,他的心理現實是:“當時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覺得不知道該怎么生活下去了……于是,就有點想不開,自己不想活了。又想我之所以會這樣,是他們三個人造成的,就恨他們?!?


  當那種恨被付諸行動后,當惡被釋放時,很快,它以幾何級數增長,或者說是完全處于自動生成狀態,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機能自主”,使當事人被操控、被驅使,欲罷不能。

  避免這種惡的方式很多,最簡單的就是立刻脫離刺激環境,以及絕不在情緒沖動時做決定。當然,僅有這點遠遠不夠,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對。

  (Ⅱ)與馬加爵過度的“去圣化”傾向有關

  其實,某種意義上,這是現代人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去圣化”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見到太多欺騙行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懷疑價值觀和美德的存在。他們不愿聽從任何人的勸告,不相信生活中還存在值得珍視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義的事物。

  “去圣化”是人的心理防御機制之一,但是也與其他防御機制一樣,如果過度就會產生問題。

  當前,青少年中“去圣化”傾向所導致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在涉及有可能傷害生命的重大問題上缺乏應有的恐懼感。不僅是對別人,也包括對自己。

  我見過挺有思想的學生毫無感覺地、無端地隨口說出一些極端傷人或侮辱人的話;見過僅僅因為一點不順心就輕生的學生……

  就馬加爵事件而言,如果他的“去圣化”傾向不那么嚴重,如果他對生命還有一點點敬畏、憐惜的心,即使他起初因為沖動而失控,但是,當他看到被害者的痛苦表情時,他應該可以住手??墒?,他不僅第一次沒有及時懸崖勒馬,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這樣殘忍的事,他對生命沒有一點點痛惜的心!因為過度的“去圣化”傾向,而喪失了人所擁有的一種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憫之心。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機會,偶然就這樣成了必然。

  此處談的生命不僅僅指別人的生命,也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一個人,常常是因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輕視別人的生命,并最終毀掉自己。對此,馬加爵在回答記者有關“4個年輕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鐵錘下消失了,你對生命有過敬畏感嗎?”的問題時,有非常明確的表示:

  “馬:(茫然)沒有。沒有特別感受。我對自己都不重視,所以對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視?!?

  單純地談要去愛別人也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如果你去關愛別人,你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回報;如果你去傷害別人,你遲早必然會成為受傷害者。即使暫時沒有受到處罰,但只要你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就會受到你自己良知的處罰。

  對此,馬加爵的懺悔書可以給我們以啟發:“當你想犯罪的時候你要明白——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你最親最愛的人!”馬加爵還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受害者:就是他自己!

  (Ⅲ)馬加爵沒有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倫理

  做人是要有原則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線倫理。我想,最基本的底線倫理應該是:絕不以正當的理由去做錯事;絕不以任何理由去做傷害別人的事。

  具備底線倫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慮,也就是會使人在考慮是否傷人的時候產生強烈的擔心、害怕和不安,這種感覺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個人的惡行。

  可是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人缺乏底線倫理,因而常常會以“正義、正當的理由”為名,犯下許多“陽光下的罪惡”。

  (Ⅳ)不懂得用建設性方式幫助自己,并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要確立建設性幫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進入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

  馬加爵顯然缺乏這種理念和相應能力。平時,他缺乏與別人交流和溝通;事發時,他不知道怎樣處理人際沖突,以及怎樣尋求幫助。他周圍有那么多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老師、同學,心理咨詢電話等;他以為只有殺人才是解決問題的惟一方法。

  而事實是,一個問題可以有無窮多樣的、有效的解決方法。

  有人曾總結,馬加爵的問題也是因為貧困使他受到歧視。貧困和社會不公正的確給很多人造成了不幸,但是,個人的報復行為和國際恐怖組織的報復行為性質一樣,都是非建設性的解決方法,是必然會走入死胡同的方法。

  因此,假如一個人以貧困為由而采取反社會的行為,是自己去選擇被貧困和社會不公正第二次傷害。

  其實,擺脫貧困和社會不公正的方法同樣很多,除了宏觀上政府應做的努力之外,個人的自強不息以及家族的奮進都是一種方法。

 (Ⅴ)缺乏一些基本的有助于人健康發展的人格特點

  有關這點,馬加爵在與記者的談話中有很好的總結,如:他意識到自己缺乏信念、責任、理想、寬容,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追求。最讓人動容的話是:他發現“有信念的人活著才會快樂”。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馬加爵所羅列的這些人格特點都具有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不僅有助于保持自身的好心情,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格特點是:共情能力,也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這種能力同樣有效地預防人對他人傷害的行為。例如:在馬加爵與同學為打牌而產生不和時,如果他能設身處地為總失敗的同學們著想,對同學說自己作弊一笑了之,那么就不會有后來的口角——即便有了后來的口角,有了他自己所說的“絕望感”,如果他平時具有共情能力,那也決不會選擇以殺人的方式解決問題。

  (Ⅵ)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常識,這是最令人痛心的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挫折——侵犯”說,指的是挫折會引起侵犯。盡管這個學說有極端的一面,但是,從自我保護的角度看,如果我們做了會讓別人感覺受挫的事,就要同時準備被別人侵犯。

  這還與我們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有關。人與人相處,如果發生了沖突,一定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絕不翻舊賬,這是最容易激怒對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別人痛處,這最容易讓別人惱羞成怒,怒不可遏。

  另外,在最初有關馬加爵的報道中,有人提到他平時有易激動的特點,如果我們在平時的相處中已經知道一個人有易沖動的特點,就更要注意盡量避免引發他的失控。

  (Ⅶ)馬加爵缺乏社會支持系統

  每個人從客觀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會支持系統,如父母、老師、領導等,他們都有支持我們的基本義務。如果一個人平時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他的親朋好友在他需要時,都會成為樂于支持他的人。馬加爵在出事后沒有向父母求助,可能是怕父母擔心,可以理解。但是,他也沒有向周圍任何熟人求助,這表明,他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沒有信任感。而在這樣的時刻,社會支持系統中任何一個人的關懷和勸導都有可能起到改變事態的關鍵作用……

  總之,馬加爵事件并非像他說的那樣,“出于偶然”。如果我們不從中吸取教訓,這種必然還有可能發生。(首都經貿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楊眉)

摘自 《中國青年報》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心理專家解讀馬加爵獄中懺悔書]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