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孤獨癥是由腦功能發育不良引起,以社會交往和言語發育障 礙、興趣范圍狹窄、刻板重復的動作為基本特征的行為癥候群。發病始于嬰幼兒期,O~3歲患病率約為 l‰~2‰。男孩明顯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約為 3O:1。 gggg孤獨癥的小兒有一些早期的行為特征:(1)呼喚其名字時,只答應,不回頭。(2)被母親熱情地逗惹時也不發笑,甚至沒有愉快表現。(3)被擁抱時,無回應姿勢。(4)與別人無視線交流。(5)本來在幼時已掌握的言語逐漸呈進行性消失。(6)時常無緣無故地大笑或突然發笑。有的心理醫生把這些在哭、笑、吸引、擁抱、追逐和對視方面的異常行為通稱為“母子依戀行為障礙”。有人依據上述行為表現,對一批孤獨癥的高危小兒進行隨訪研究。有些在與母親分離一段時間后再見時,情緒反應極其貧乏;另一些則在母親離開后和再見面時,哭個不停。隨訪到3歲時發現,前者大多數因缺乏依戀行為而發展為孤獨癥,后者則人際交流能力會逐步改善,很少發展成孤獨癥。 gggg孤獨癥小兒的發育障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有特征性的智力障礙,即認知發育的各方面嚴重不平衡。如患兒大多在對事物的抽象、理解、概念形成方面十分困難,卻可能在記憶日歷。復誦火車時刻表等機械性記憶方面,表現出非凡才能。(2)缺乏顏面認知能力。正常小兒很小就會分辨陌生人和親人,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孤獨癥小兒缺乏該能力,而將他人的顏面器官都看成是無社交意義的純粹模樣。這使他們無法理解別人的言語交流(如有意識的哭和笑)的含義。(3)有感知覺的特異性缺陷。如有的痛覺遲鈍,受外傷后痛感不明顯;有的觸覺怪異,不愿去碰破土和水,卻愛撫摸毛毯;有的聽覺怪異,對震耳反饋的聲音不在乎,但一聽到某些聲音時卻迫不及待地塞往雙耳,逃之夭夭;有的味覺特殊,偏好某幾種食物,對另一些食物則表現出極度的厭惡。(4)興趣狹窄,活動僵化刻板。常用墨守陳規的方式來應付五花八門的日常生活。如長期只玩一種玩具,專吃某種食品,聽同樣的音樂,走同樣的路線。重復動作多,如喜歡來回踱步、蹦跳,或朝一個方向不停地旋轉。當別人試圖改變他的周圍環境或誘導他做別的活動時,會遭致非常強烈的拒絕和反抗。 gggg兒童孤獨癥起病早,病因中有明顯的先天遺傳因素,所以治療比較困難。但對一部分患兒在綜合應用藥物、教育訓練和行為治療后癥狀可明顯改善。藥物治療方面,可聯合應用氟派陡醇和安坦等,控制刻板、重復動作,減少多動行為;可用舒必利改善孤僻和退縮癥狀,安定情緒,提高言語水平;使用甲硫噠嗪治療煩躁和焦慮;采用利他林、匹莫林等中樞興奮劑,有助改善多動和注意力短暫。多種藥物的交替使用可有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教育方面,可著重教會基本的社會技能,使其長大后能自食其力。但患兒的發育水平和行為特點千差萬別,故需先從患兒的基線開始,制定訓練計劃。訓練內容應個別化和結構化,將每種能力分解成若干小步驟,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訓練。 gggg行為療法對孤獨癥的治療亦行之有效??捎檬痉斗?,即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建立良好行為、消除不良行為。也可用正性強化法(即出現一種良好行為后立即給予獎賞,使該行為得到條件反射性增強),幫助小兒建立越來越多的良好行為,改善自身對環境的適應,從極度的孤獨狀態中得到解脫。 |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