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類化情境
根據圖三顯示,J母的三項目標行為,均因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的介入而有進步,以下分別根據「等待」、「鼓勵」與「肯定句」三項目標行為,來說明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及追蹤期各階段的變化。
1.目標行為一:等待行為
由圖三可看出于基線期時,J母的等待行為次數呈現下降且穩定的趨勢,階段平均值為0.2;在處理期進行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后,階段平均值為9,等待行為明顯高于基線期,呈現正向的上升趨勢。維持期的階段平均值為7.56,等待行為仍明顯高于基線期。維持期階段平均值為9,與處理期相同,顯示等待行為對J母與J生的互動有其正向顯著的幫助。追蹤期的階段平均值為5.33,J母的等待行為仍然明顯高于基線期,顯示等待行為的介入有其正向的效果。
2.目標行為二:鼓勵行為
由圖三可看出于基線期時,J母的鼓勵行為次數呈現下降趨勢,階段平均值為3。在處理期進行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后,階段平均值為7.25,等待行為明顯高于基線期,呈現穩定而上升的趨勢。維持期的階段平均值為4.2,等待行為仍高于基線期。追蹤期的階段平均值為4,J母的等待行為仍然高于基線期,與維持期的情形相去不遠,若與實驗教學未介入前(即第一次至第五次觀察)的階段平均值1.4相比較,則追蹤期的階段平均值亦高于實驗教學未介入前的階段平均值,由此可知,隨機教學法的教學技巧對J母的肯定句行為有其正向的幫助。
3.目標行為三:肯定句行為
由圖三可看出于基線期時,J母的肯定句行為次數呈現上升的趨勢,階段平均值為7.5,出現上升趨勢乃是受到「等待行為」與「鼓勵行為」技巧訓練的類化結果。在處理期進行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后,階段平均值為12,肯定句行為明顯高于基線期。然而,追蹤期的階段平均值降為7.33,J母的肯定句行為數據略低于基線期,但仍高于實驗教學未介入前的階段平均值4.4。
二、兒童之溝通變化行為分析
本節將以類化情境的數據,采用質的非結構式分析方法,進行重點行為的標簽分析與整理,以期了解J生在溝通行為的慣性與優勢能力。以下茲就卷標的操作性定義、卷標出處、卷標的整理、新觀點以及解釋五部分說明之。
(一)標簽的操作性定義
為使質的觀察誤差減至最低,以及觀察結果能盡量代表行為發生的真正意義,有必要發展出標簽的操作性定義。其功能在于,即使由不同的觀察者進行分析,其結果并不會有太大的差異;若是同一個觀察者,其觀察結果則會前后一致,較不會發生矛盾、相互抵觸的狀況。
(二)標簽出處
為使摘要重要行為的卷標記錄易被查詢、整理與分析,即以表格登錄的方式,呈現出標簽類目、代碼、出現頁次、出現次數等數據。卷標出處的表格登錄,以基線期(A)、處理期(B1、B2、B3)以及追蹤期(A’)五大階段為分野,各階段內又以「正向行為」、「負向行為」以及「其它行為」三大類目分列之。
(三)標簽的整理
為使研究觀點與觀察結果更確立,進而發展出行為標簽類目架構(見圖四)。架構圖的發展過程,乃是將所有行為標簽,依是否有助于溝通行為的持續進行,分為正向行為、負向行為以及其它行為(無法歸于前面兩類者)三大類。其中,在類目下又發展出次類目,以求更深入的加以分析、解釋,使新觀點能更確立。簡言之,本架構圖的發展依序為:行為標簽→類目→次類目。
為能進行行為傾向的分析與進一步的探究,將卷標出處的數據依據此架構圖內容做整合性的表格呈現(見表一)。表一為
J生于各階段(A、B1、B2、B3、A’)以及整體實驗觀察之行為表現的次數(百分比)數據。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