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相互抵制策略
當孩子做出某種行為時,與這個行為相對的行為就不能發生,利用這個規律來改變矯正兒童的行為,就是相互抵制策略。
一般情況下,我們用手寫字時,手就不能同時干其他事情;說話時就不能唱歌,往前看時就不能往后看,向東走就不能同時向西走,看電視時就不能同時看書,等等,這些現象同時存在。也就是說,當你做出某種行為時,與這個行為相對應的行為就不能發生;或者說,當某一器官做出某種行為時,它就不能同時做出其他行為。利用這個規律來改變或矯正兒童的行為,就是相互抵制策略。即兒童出現不良行為時,立刻引導與之相反的行為出現,代替這個不良行為。
前文介紹的8歲女孩苗苗的早上賴床行為的矯正,實際上就是使用了相互抵制策略—利用了苗苗起床后只要唱歌就不會哭泣,只要哭泣就不能唱歌這樣的規律。
三年級女生小蘭父母離婚后,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對她常常有暴力行為,但她沒有在家庭中發泄對父親不滿的機會,相反,卻無意中在學校里學會了攻擊同學。由于她的情況比較特殊,同學們也能忍讓,但小蘭的攻擊行為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后來專家利用相互抵制策略,交給她一個方法:當她感覺到自己有打人、攻擊他人的沖動(想法)時,就立刻用兩手拍節奏,并且口中說出:“一、二、三,不打人;一、二、三,不打人?!睕]有多長時間,小蘭攻擊他人的行為就消失了。
利用這個策略時,關鍵的是先找出與要改變或矯正的行為相反或相對的行為;或者找出一種行為,當孩子做出這種行為時,要改變或矯正的行為就不能出現。
在一般情況下,要和孩子簽訂合同,一旦達到合同,孩子就可以得到最喜歡的強化物。如前文談到的苗苗起床后唱歌不哭,連續兩周這樣,就算完成合同,從而得到自己喜歡的強化物。
利用這個策略,實際上是通過配對建立新的條件聯系。所不同的是,需要改變的不良行為是作為條件刺激出現的,我們的目標是刺激一出現,就反映出需要的行為,并通過強化物慢慢消除掉不良行為,即這里的刺激行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