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閉癥學生的教育(二)
課程
4.3 在特殊學校就讀的自閉癥學生,原則上應與校內其它學生一樣,學習相同的校本課程,從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科學、科技、藝術、體育,以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這八個學習領域中,獲取學習經驗,并且培養共通能力。詳情請參閱報告書《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教師亦可參考《弱智兒童課程指引》的內容,為同時患有弱智的自閉癥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重點,作為施教目標。
4.4 然而,自閉癥學生的學習特性,與一般的弱智學生有別。為幫助他們克服學習障礙,教師可策劃深化輔導課程,或透過校本課程的內容和活動,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加強下列學習范疇的訓練:
(a) 學前技能訓練 - 包括安坐、目光接觸、專注力、服從指令等;
(b) 感知肌能訓練 - 包括大肌、小肌、手眼協調等;
(c) 自理技能訓練 - 包括個人整潔及衛生的訓練,提高學生自我照顧的能力,例如飲食、如廁、穿脫衣物等;
(d) 溝通技巧訓練 - 即語言和非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的訓練。如學生未能運用口語,須先教導他們運用其它有效的溝通方法,例如圖像、文字等(詳情見第五章);
(e) 思維能力訓練 - 包括辨認、分類、配對、排序,以及發展空間、數學概念及想象力等;
(f) 社交群處技巧訓練 - 包括認識社交常規、建立正面的社交行為、改善與人相處的技巧,疏導學生的情緒及減少行為問題的產生,例如學習遵守集體游戲的規則 (詳情見第六、七章);
(g) 獨立生活技能訓練包括:
家居生活技能 - 學習準備食物、清潔家居、簡單針黹和家居安全知識等;
社會生活技能 - 購物、在外進食、使用公共設施及服務、認識家居附近的環境及往返住所的方法等;
工作技能 - 學習簡單文書工作、木工、裝配、清潔等,以及建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和習慣;
計算機技能 - 學習操作計算機的基本方法,利用計算機進行簡單的文書處理及資料搜集等;
休閑活動 - 培養良好嗜好,提高參與康樂、運動、文娛和小區活動的興趣。
4.5 教師宜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在他們性生理成熟前,及早推行性教育,教導他們正確的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恰當的態度。性教育的課程應包括:
(a) 發展恰當的人際關系 - 自小教導學生區分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明白與不同性別和關系的人應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身體接觸的方法,并學習與別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見圖解一);
(b) 保護自己 - 認識什么程度的身體接觸是可以接受的,并知道不可隨便讓他人觸摸自己的私處,更不可侵犯他人;
(c) 認識性的私隱 - 教導學生認識如廁、洗澡、更衣、處理經期等行為均須保持隱密,在什么時候、地點可以做或不可以做;
(d) 認識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轉變 - 幫助學生明白成長的自然過程,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身體的轉變,不致因焦慮而引致行為問題;
(e) 學習處理青春期的個人衛生。
4.6 教師宜因應學生的年齡、能力、需要、發展和興趣,并考慮家長的意愿和期望,在各個成長階段為他們選取適當的學習目標。例如:
(a) 幼齡和情況較嚴重的自閉癥學生的訓練重點 (見附錄十)
基本學習能力訓練;
社交群處及溝通技巧訓練;
認知能力訓練;
自理能力訓練等。
(b) 中學組學生的訓練重點
工作技能、良好工作態度和習慣;
家居生活技能;
一般社會生活技能;
康樂及消閑活動等。
4.7 教師應有意識地結合課程,為在繪畫、音樂和計算方面有特殊天賦的學生提供訓練機會,協助他們發展多方面的潛能。
4.8 若學生同時接受個別、小組或大組輔導,教師應從學習重點、內容、教學策略及評估各方面,研究各輔導模式與整班或整校課程的連貫性和序列性,以確保輔導課程能銜接原班的課程,以及配合個別學生的整體學習目標。
評估
4.9 評估是教學及訓練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于自閉癥學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并不一致,發展的先后次序亦可能與同齡學生有異。教師須在教學前為他們詳細評估,以制定合適的訓練目標和計劃。施教期間,教師應進行進展性評估,檢討學習進度,隨時修訂教學方案;完成教學后,則可作總結性評估,檢討教學成效,以便作出修訂或作為訂定學生下一階段學習目標的依據。
4.10 教師須實時為新加入輔導計劃的學生進行評估,并每年為所有接受輔導的學生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學??勺孕邪才旁u估的時間,例如在學年初或學年終進行。
4.11 評估自閉癥學生的學習需要,可包括下列三方面:
(a) 學生在不同學習范疇的實際能力及需要;
(b) 學生因自閉癥導致的異常行為及其嚴重程度;
(c) 家長所面對的困難及對學生的期望。
4.12 為方便教師評估學生,教育署已重新修訂「自閉癥兒童能力測量表」和相關的綜合記錄表,現分別載于附錄十一及十二,供教師參考。學??梢驊1窘虒W策略的需要,自行增刪項目或采用其它合適的評量表。
4.13 評估學生時,教師必須注意下列各點:
(a) 除進行某些以特定語言作指示的評估項目外,教師須因應個別學生的溝通和理解能力,靈活采用相應的溝通方式,指示學生進行評估,避免他們因未能明白指示而無法完成評估項目;
(b) 接納學生采用的語言及非語言的響應或表達方式;
(c) 鑒辨評估結果是由于學生的能力不逮或還是專注力不足所致;
(d) 除使用特定評量表外,教師可在不同情況下觀察學生的表現,包括學生在實際環境中的主動性和自發性,在小組中的投入和專注程度,從而分析學生在哪方面能力不足;
(e) 從多方面及不同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包括向家長搜集資料,以引證評估結果。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