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卷 首 語
毫無疑問地,現代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是竭盡能力地給了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是不是給對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更快樂?卻令人懷疑!
否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就不會遇到許多實實在在棘手的問題──孩子蠻橫地哭鬧耍脾氣;強制性地滿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過分依賴父母、無獨立性;破壞性較強(如破壞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以及注意不集中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更多的問題紛至沓來─
不專心功課、厭惡讀書;逃學、逃家;懶散、空虛;更有打架、偷盜、殺人。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與人格問題有關
其實,我們追根究底來看,問題的來源,都與父母、 老師對孩子養育管教的觀念、態度和方法有關。因為它們影響著孩子個人的習性和人格形成,尤其是父母。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歲定終生”的這段時間里,同孩子日夜相處的是父母和家里的親人。但他們都不是教育方面的專家。因此能頃孩子未出生之前,就下定決心:“沒有準備絕不生他”,同時也能認真地下功夫,看些現代育兒叢書。一方面先努力把自己的不良習慣改掉,準備好一份虔敬的心,迎接這個延續命脈的新生命;并籌設出適合他生活、發展的環境──不一定有華責的地毯、亮責、安祥為布置原則,加上你們小倆口的和諧和愛心,就是一個不錯的環境了!
假若你肯再學點科學的幼教理論和方法,應乎需要地買點適合他發展用的材料(商店的玩具很多都有缺點),用你的愛心、智慧、耐性再加上“幫他”(而非教他)自己去成長,這孩子就是未來的“可造之材”,絕不會沒出息,讓你操心,或為非作歹,要你一輩子傷心!進一步說,一個能夠重視孩子教養,而且知道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父母,就會致力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性,讓他擁有健全的性格,不僅能夠“獨立”,不會人云亦云;也能主動適應環境,自動自發地探索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上有用的人。
然而,一個人“人格”的形成絕非憑空飛來,它是受環境尤其是父母態度的影響,從小點點滴滴累積,逐漸形成的。往昔孟母和岳母對孩子的苦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二十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腦生理學家的研究,證明了蒙特梭利所說:“人到三歲在智力和性格上已經定型了60%”的道理,也知道了她為什么說“兩歲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培養健全的人格,又怎能期待他長大后能夠擁有健康成熟的處事態度呢?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