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孤獨癥兒童在確診之后,家長終日以淚洗面,認為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孤獨癥這種疾病造成的。其實,在我們接觸到的幾百例兒童當中,有很多孩子的某些行為問題是與家長、家庭成員及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養方式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孤獨癥兒童的家庭教育就成了各位家長所面臨的一個課題。由于這種疾病目前還沒有辦法治愈,孤獨癥兒童的康復過程也相當漫長,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孤獨癥兒童的家庭訓練,一直是困擾家長的一個問題。無論兒童送往幼兒園還是送入了專業機構進行訓練,家長們始終都在問: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他們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親人,還要面對整個社會。對于親人,首要的問題是逐步提高兒童本人及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對于社會,則首先要求我們的孩子盡可能少的干擾他人,以增加整個社會對這樣一個群體的接納度。所以,家庭教育和訓練也就應該圍繞這樣的問題展開。也就是說,要訓練我們的孩子盡可能多地減輕家長負擔,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他人的妨礙和干擾,使得我們的孩子與整個社會的要求更為接近。這可能是我們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解決的。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增長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提高認知水平,增加勞動技能和社交技能等等。
那么,從哪幾方面入手呢?我們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與家長進行共同的探討。
一、增加兒童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家庭生活質量。
從一個可愛的寶寶來到世上的第一天起,父母們就把所有的愛都無私的奉獻給了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最好的生活,讓他們愉快的享受,這是每個家長的愿望。但是,愛他們,并不能代替他們生活。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生活開始有了變化。0-3歲的孩子,一般都要經歷學習自己獨立吃飯、獨立如廁的過程,就這一點來說,孤獨癥的孩子與正常孩子是沒有區別的。也就是說,在這一方面的學習上,對所有孩子的要求應該是一致的。很多孤獨癥孩子的家長認為,我們的孩子有病,理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更為周到的照顧和幫助。然而,令家長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幫助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限度,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對兒童的成長發育產生障礙,導致他們出現一些本不應該出現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家長并不認為這些問題與自身有關,反而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歸罪于疾病,與此同時,他們不斷加大對孩子的照顧和幫助。由此,一個負面的循環就出現了。這樣做最終導致兩個后果:一是孩子對家長的依賴越來越大,自身的惰性也與日俱增,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大發脾氣;二是家長的付出越來越多,如果再加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壓力,就會越來越覺得身心疲憊,苦不堪言。結果是,不僅兒童的生活質量不高,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也會不斷下降。更為重要的是,家長剝奪了孩子成長中很多的學習過程,錯過了很多可以正確引導、幫助和教育孩子的機會。
由此看來,盡最大努力提高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提高兒童本身及整個家庭生活質量的一個前提。那么,家長怎樣做才能正確的幫助兒童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呢?
二、最大限度減少對兒童的幫助 促使兒童獨立做事。
減少對兒童的幫助,是增加兒童提高自理能力的關鍵。這么說,可能很多家長都不能接受,但事實如此,不容質疑?;叵胍幌挛覀冏约旱膶W習過程,無一不是從一次次親身體驗和反復練習中獲得進步。那么,給我們的孩子這樣的機會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日常生活中如進餐、如廁、穿衣、洗漱等,都應該是兒童逐步學習和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當然,對于我們的孩子,我們提倡最好運用無錯誤學習法,也就是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甚至可使用全輔助幫助他們學習一些基本的技能,以使他們準確無誤的掌握并受益。在此期間,我們應該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并盡可能多的給兒童提供練習機會。為了保證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愉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習項目要難易適中。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合適的學習項目,在選擇學習項目時,要考慮到幾個方面:首先這個學習項目是不是孩子在生活中要必須掌握的,也就是說學習這個項目是不是對孩子以后的生活確有幫助。其次,孩子目前是否具備學習這個項目的能力。如果孩子目前不具備這樣的學習能力,則要考慮降低學習項目的難度。如果所要學習的項目比較復雜,家長可以采取對學習項目分解的方法,將其拆分為若干個小的學習項目,先逐個學習,在兒童全部掌握后,再教兒童完成整個項目的學習。這樣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孩子在學習中成功率,提高兒童的自信心。
2. 家庭成員對兒童的要求一定要一致,目標一定要明確,尤其是聯合家庭(兩代以上合?。┲械乃谐蓡T,做到這一點尤為重要。
3. 增加趣味性。提高學習項目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增強配合能力,也就會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家長應在安排學習項目時減少對兒童的訓斥,盡可能多的加入一些趣味性強的游戲和活動,以促使兒童對學習項目參與的積極性,從而保證學習成效。
4. 有效的強化。在學習過程中,家長還應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兒童的強化。有效的強化,是維持學習順利進行的關鍵。首先,家長要找到兒童喜歡的強化物,包括孩子喜歡的食品、玩具、日用品等等。家長應注意的是,一旦這個物品被選中做強化物,就不應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輕易接觸到,只在教學訓練時使用。另一方面,還要經常測試所選強化物的效應,并進行不斷的優選,以保證其應有的效能。
三、鼓勵引導兒童幫助別人 增加社會互動機會。
除了提高兒童的自理能力外,家長還應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包括讓他們去幫助別人。這是家長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其實,提供機會讓孩子幫助他人,也是教學中一個很好的方法。其一,可以鞏固并拓展兒童已經掌握的技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動作協調能力及對其所掌握的技能在生活中泛化;其二,可以增加家長的教學機會。在兒童做事的過程中,增加兒童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在此期間可以引導兒童的行為規范,增加他們與人的互助和溝通能力。在這方面,由于兒童的語言能力差異很大,所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對于有語言的兒童,雖然他們具有語言能力,但大都對語言理解較差,表達能力也相應偏弱。所以家長在要求孩子幫助別人的同時,應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場景,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和互動。學習的內容包括:恰當地使用日常禮貌用語:謝謝、不客氣、請……、對不起等;對語言的理解:人稱代詞、介詞、方位詞、量詞等;準確的用詞和正確的語法。對于語言能力很差的孩子,家長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方式提高兒童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在使用語言發出指令的同時,輔以肢體語言、豐富的表情、相應的圖片或照片(可自拍)提示等等。對于完全沒有語言的兒童,設計的活動和相輔的方式應更加廣泛。家長發出的指令要簡短、直接、明了,不應該有太多的解釋和繁雜說明,輔以明確的表情、肢體語言或圖片,向孩子傳達準確的信息。在為孩子營造心情愉快的學習環境的同時,還要注意捕捉兒童在整個互動活動中出現的各種音或詞,并及時引導他們把這些音、詞與有實際意義的事物做關聯,并不斷地進行練習和強化。利用所有可從事教學的機會進行語言訓練,以便有效促進和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
2.依照兒童的能力設計教學場景,活動設置一定要簡明并具有一定的游戲或趣味性,家長對被孩子幫助的人要提前給予教學指導。要求整個家庭成員對兒童的教學方法形成一致,整個過程中對兒童表揚和獎勵一定要及時、夸張。使兒童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樂趣,逐步能自愿地參與這樣的活動,并在快樂中有所收獲。
四、增加兒童休閑娛樂技能 減少問題行為出現。
在幼兒時期,除了吃飯、睡覺和完成成人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之余,兒童還有大量的時間,他們能做些什么呢?由于孤獨癥兒童沒有能力掌握普通兒童所具有的游戲技能,因此,他們不能正確的玩耍玩具,對同齡兒童及他們所做的游戲也不感興趣。于是,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他們沉迷于自己所感興趣的個人世界里,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用常人不能理解的自我刺激行為來填充他們大部分的空余時間。更甚者,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的行為,影響并妨礙了家人甚至于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增加兒童休閑娛樂技能,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也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他們對家庭以及社會的干擾,使得兒童在空閑的時間里有事可做。這對減少他們的不當行為也是極其有效的。如果運用得好,不僅可以增加兒童的休閑技能,而且還可以相應提高兒童其他方面的能力,改善兒童的情緒問題,增進他們與他人合作和互動的能力。在這方面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擴大兒童的活動范圍,學習各種基本技能。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的讓兒童參與同齡兒童的各種游戲活動,創造各種場景使他們接觸到普通兒童所學習的技能,從中找到他們的興趣點或擅長項。
2. 每一項技能都要從最簡單的做起,而且要符合兒童的心理年齡,不可拔高。
3. 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心情愉快。由于孤獨癥的兒童對不感興趣的學習項目沒有很好的注意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希望家長不要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開始教學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兒童能維持的最短學習時間段為起點,并在教學中要保證兒童的成功率,減少挫敗感。
4. 對兒童已經掌握的學習技能要創造環境不斷練習和展示,增加兒童得到表揚和強化的機會,使孩子不斷提高自信心和對學習項目的興趣。
五、參與同齡兒童的游戲 學習社交技能。
游戲對于人類學習也許是最自然的形式,也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在游戲中,兒童可以學習重要的社交技巧,還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增加認知,如:顏色、形狀、數字、文字……同時,游戲也可以讓他們學習自信,建立與同齡孩子之間的人際關系。體育活動和游戲還可以增強兒童的體格發展。
要參與同齡兒童的游戲,首先要學習一些基本的游戲技巧。家長可以仔細觀察同齡兒童經常玩耍的游戲,將游戲的基本動作分解后教會孩子。在兒童掌握了基本游戲技能后,先由家長同孩子一起游戲,使孩子熟悉游戲規則,然后,再引入其他同齡的兒童一起游戲。
1. 選擇游戲要適合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力較弱,可以引入一些難度相對較低的游戲。一定要針對孩子自身的能力來選擇。否則,會使孩子在游戲中得不到快樂,適得其反,導致他們更加遠離游戲和群體。
2. 游戲過程中的認知不能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要讓孩子真正體驗到游戲的快樂。
3. 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自己創造一些游戲,這樣可能更適合自己的孩子,但要注意不斷引入同齡的孩子一起參加。
4.在游戲中,家長要組織教學。在引入同齡兒童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習在集體游戲中應該完成的學習項目,如:具體教他們如何邀請同伴、等待、輪流、合作及正確對待輸贏……
5.對于進入幼兒園的兒童,家長應保持與幼兒園老師有密切聯系,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參加游戲和活動的詳細情況。對于有難度的游戲項目,家長要在集體授課之前,給予孩子提前的指導和練習,幫助孩子學習游戲活動中的關鍵動作和游戲規則。提前提高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競爭力,使他在幼兒園能獨立跟上集體環境的學習和游戲,增加他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成功,提高孩子的自信。家長還應針對孩子在幼兒園里所存在的問題,積極與老師保持聯系,并做良好地溝通,協助老師給予孩子具體地指導和幫助。如果有可能,家長可以建議老師在幼兒園為孩子安排一個小同伴。這個同伴既可以是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個玩伴,又會以同齡人的思維去影響和引導孩子,同時也使我們的孩子在有意無意間有了一個很好的模仿和跟隨的對象。
六、教育兒童學習交流 建立溝通渠道
孤獨癥兒童最大的障礙之一是與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會話。為了使所要傳達的信息更為明確、清晰,在說話的同時,人們常常會輔以手勢、面部表情、語音語調等變化。其實,除了最常用的口語交談之外,還會采用閱讀、寫作、圖片和照片、各種通用的符號代碼、手勢、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來表達和傳遞信息。孤獨癥兒童由于個體的差異,在語言交流方面存在不同的障礙:有些兒童能夠理解語言并具有接受語言的能力,但他們中有的沒有主動發起語言交流的能力;有的沒有維持語言交談的能力;有的不能按場景變化來轉換自己的話題;有的只有需求性語言而缺乏描述性語言;有的不能正確的使用詞匯和合理的組織語言。還有一些兒童無法理解語言,只有仿說能力。也有的兒童在發音方面存在障礙,沒有語言能力……如果我們能找到合適的課程來教我們的孩子,運用各種有效的交流方式輔助語言進行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幫助兒童滿足日常生活中必須的溝通。這對減輕家長負擔,減少情緒問題的出現,提高整個家庭及孩子本身的生活質量有很大幫助。如果能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展學習成果,增加交流內容,則會對孩子以后的生活起到積極作用。目前國際上已經有一些較為成熟的、適用于孤獨癥兒童的交流系統,家長可以與專業機構取得聯系,以獲得這方面的技術支持。
在這一方面的教學中,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優勢和興趣(如:視覺優勢),選擇一種切實適合孩子的交流方法,逐步訓練孩子學習并使用這種方法,建立與他人之間的基本溝通渠道。
2.在確定教授兒童一種交流方法后,首先要找到孩子最喜歡的一種物品、食品、玩具或活動。從此入手,讓孩子首先學會使用家長所教授的交流方法發起交流,以得到他最想得到的東西作為強化。也就是讓兒童首先學會用一種恰當的交流方式提出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并得到滿足。在剛開始做時,家長可以直面孩子,近距離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用各種輔助手段來幫助孩子,增進理解。這樣做,一來可以讓孩子對學習這個項目感興趣,二來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中直接受益。
3.在孩子完成近距離教學目標后,家長可以逐步拉大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酌情變換自己所處的位置,在一定范圍內泛化孩子已經學習到的交流技能。
4.在完成以上教學訓練的基礎上,可以擴展兒童的交流項目,把孩子感興趣的物品由一種擴大至幾種,增加他喜歡的物品并配以相應的圖片或其他輔助,教孩子學習選擇性提出要求。
5.更大地擴展交流范圍。不限于孩子喜歡的物品,加入日常生活中各種需求性的交流訓練。也可以酌情加入句子結構的介紹,教授普通的實用句型,提供大量的練習機會。還可以加入物品屬性的概念,使表達更為精確。
6.學習用已掌握的交流方法回答問題,學習簡單對話。家長可以設計有效的交流場景,功能性的使用所掌握的交流方法,使交流具有實用性。真正讓孩子體驗到使用這樣的交流簡單、便捷、有效,從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七、發現開發兒童潛能 設計遠期教學目標。
在兒童進行短期教學訓練的同時,家長還有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就是如何為兒童設定一個遠期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如何設計兒童未來的生活。目前,在國際上,有相當一部分孤獨癥兒童在成人后,可以從事政府及社區提供的與其能力相適應的工作。他們不僅能自食其力,最大限度的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而且還可以服務于社會。雖然目前我們國家在這一方面還比較落后,但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政府及全社會給予這個群體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會逐步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一個相應的社會服務及保障系統。我們的家長從現在起就應該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在對兒童進行早期干預的同時,思考并規劃孩子的未來。
1.根據兒童能力的不同,設置與之相適應的訓練目標。對能力比較弱的孩子,首先應該完成兒童生活自理的教學。與此同時,增加自控能力和休閑技能教學課程。保證整個家庭及兒童的基本生活質量。
2.對于高功能的兒童,應該拓展兒童的活動范圍和空間,最大限度提供條件,讓孩子接觸并學習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和教學訓練中仔細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和長項,挖掘孩子某些方面的潛能,積極為兒童營造該方面的學習環境,引導兒童增強該方面的能力。
3.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調整教學計劃,使家長設定的目標基本符合孩子的能力和興趣。這個目標的制定應該完全以孩子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家長的主觀想象去強迫孩子。準確定位孩子的發展方向是設定長期教學目標的關鍵。這樣,孩子會非常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那怕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家長的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切實了解并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在一點一滴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設計一個對孩子生活切實有幫助的未來。
八、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促進適應社會能力
其實,社會上所有的人都一樣,大家都是遵循同樣的、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如果一個人自身有能力來約束自己,則社會就會包容你、接納你。否則,你可能就會受到排斥,遭到譴責,甚至被拒絕。對于普通的兒童來說,他們會在與親人的互動中,與同伴的玩耍中,根據自己不斷接受到的反饋信息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各種場景、人群和整個社會。由于孤獨癥兒童無法運用這樣的方法來糾正自己,也就是說他們沒有這種自學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所以,家長們就有責任在這一方面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教學和訓練。
學習日常的禮儀禮貌,對所有兒童都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我們接觸到的兒童中,有一部分兒童就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方面的教育,導致在幼兒園、學校及公眾場合遭到拒絕。實際上,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家長就無形中成為了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所作所為會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所以:
1. 家長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包括語言、行為都要按文明的日常行為規范要求自己,尤其是孩子在場的時候。
2. 要求兒童學習日常禮貌,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不斷提示引導兒童遵守常規,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 提高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的自控能力很差,導致不分地點不分場合的出現情緒問題,或是在公眾場合不守規矩。所以,對于兒童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和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家長要注意從兒童能堅持的最低的時間段開始做。剛開始可能只要求兒童能保持幾秒鐘時間安靜地做事,只要孩子達到要求,就及時表揚獎勵他。這種強化要提前做,在孩子安靜做事的時候就要不斷地給予。然后逐步延長兒童自我控制的時間,直至達到家長所規定的要求。在強化物的使用中,家長應注意,開始可以采用食品或實物強化,但要逐步減少實物強化的次數,并漸漸將物質強化變為社會性的強化。
4. 有目的的帶領兒童去餐廳、超市等公眾場合,讓兒童學習在公眾場合所應該遵守的規矩。家長在帶領孩子去往公眾場合的同時,要時刻注意對兒童行為規范的教學和訓練。如要求兒童保持安靜,不隨意亂動別人的東西,不大聲喧嘩,注意公共衛生等等。
5. 學習規避風險,這對于兒童的安全非常重要。家長應該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予以教學。在一般情況下,家長應該明確告訴孩子什么事情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在出現兒童對危險進行嘗試的情況時,家長的態度一定要明確,語言指令要簡單明確,制止行動要強硬迅速,面部表情嚴肅,非常準確地傳達給兒童一個規避危險的信息。
由于孤獨癥兒童的泛化能力比較弱,所以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厭其煩的教授孩子每一項技能,并不斷尋找或創造不同的場合供孩子做泛化教學。
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苦的工作。只有學習,才可能有進步!希望我們的家長不斷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加自身的教學技能,利用所有的教學機會,給予我們的孩子以最大限度的幫助和最為積極有效的干預。祝愿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快樂中有所收獲!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