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社會生活相互關系、彼此交往中學會語言、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和人際交往經驗的。這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這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自閉癥兒童由于心靈的自我封閉,在行為和情感上是遠離社會人群,因而他們的社會化的程度是很低的。為促進社會化的進程,首先必須發展他的語言(已有“發展自閉癥孩子語言的探索和實踐”一文專門論述)。其次則是積極引導他參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為此,學校在課程方面,專門設置了社交訓練課;建立了定期組織自閉癥孩子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或學前班兒童)的互訪制度;學校還要求家長在雙休日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還為自閉癥孩子間的頻繁交往、互相串門創造情境、提供空間。
一, 社交訓練課
社交訓練課的目的旨在組織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使之從中習得行為規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每天最后一節課是社交訓練,通過活動訓練孩子的人際交往。為訓練孩子的平衡性,組織他們在平衡墻上行走。開始時老師牽著孩子們的手,邊走邊告訴他:前面是ΧΧ老師,他牽著的小朋友叫ΧΧΧ,他比你小,是小弟弟,他走得慢不能推他,我們也慢慢地走,使之心中有他人。這樣多次重復后,就讓孩子指認老師和小朋友了。在組織孩子們在大型組合玩具上玩滑梯時要求他們依次登上滑梯,按順序滑下,使之懂得遵守秩序的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告訴他前面和后面小朋友的名字,相互認識是交往的前提。玩吊袋或旋轉抱桶,開始時孩子們總是到了那兒,不管上面是否已有人在玩,立刻就往吊袋或旋轉抱桶上爬(吊袋或旋轉抱桶同一時間只能一個人玩)如果上面已有人在玩,就要告訴孩子,ΧΧ小朋友先來的,應該讓他先玩,等他玩完了我們再玩,這樣,大家都能玩得好。作集體游戲時,每個老師都牽著兩個小朋友的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大家先向圓心走成一個小圓圈,再后退離開圓心走成一個大圓圈。要求踏著節拍邊走邊唱歌或說兒歌。還有一天兩次的集體操,旨在訓練孩子的動作、聽從指令、訓練簡單的語言、訓練集體意識。剛開始孩子們完全處于被動狀態,被老師們拽著走,拉拉扯扯地走得很費勁又不整齊,經過多次訓練,他們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邊走邊唱、邊說的集體游戲,活動變得自然而輕松多了,歌聲伴著動作,孩子們也體驗到了節奏和韻律之美,他們身心的和諧和舒展以及燦爛的笑容,為此作了最好的詮釋。組織自閉癥孩子的集體游戲是件十分艱辛的教育訓練工作,而它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孩子走出自閉融入集體。
二, 定期組織自閉癥孩子與小學一年級學生(或學前班兒童)互訪----參觀、學習和游玩
為使自閉癥孩子真真實實地融入社會生活,觀看同齡人的學習、游戲和活動,進而能與之溝通。學校定期組織自閉癥孩子去普通小學(或學前班)實地觀看他們的上課和課外活動,目的是檢驗自閉癥孩子對入小學或幼兒園的適應程度,發現不足處,及時予以彌補訓練。比如,讓經過我們教育訓練治療后有可能進入小學或上幼兒園的自閉癥孩子,由老師陪著到小學一年級(或學前班)的班上去聽課。剛坐到教室里,孩子們的目光游移,拘束不安,一副心神不寧恍恍惚惚的摸樣。當他們看到老師來上課時,學生要起立向老師問好,講課時大家注意聽講,發言要先舉手,老師提問要站起來回答……,這一切對孩子們來說是既陌生又新鮮,在他們心中是迷迷惘惘、懵懵懂懂,隨著聽課次數的增多,他們漸漸地適應了課堂的環境和氛圍,知道了課堂上師生是如何互動的,對課堂學習的懵懂和迷惘也似乎有了幾分清醒和明白,對去學校心理上也不再畏縮不前。
除了聽課外,還讓自閉癥孩子觀看一年級小學生(或學前班兒童)課外活動,他們雖然是旁觀者,但小學生們在活動中的奔跑、跳躍、相互追逐的歡樂情緒還是感染了他們,使之躍躍欲試,萌生出參與的欲望,這欲望是他日后自覺參與集體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
學校也定期請小學或學前班兒童來校參觀游玩。先讓他們參觀校園,觀看自閉癥孩子的專業訓練課。然后在視聽室看動畫片,在大型組合玩具上攀登、鉆圈和坐滑梯,或一起在室外玩沙、戲水、採摘等活動。這樣的互訪、交流,觀看彼此的學習、訓練和活動,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實踐。對小學生來說擴展了視野,豐富了心靈,知道了在現實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弟弟妹妹,他們患了病,在語言和交往上有困難,需要人們的關心、愛護和幫助。認識到應該給與他們以幫助、理解和尊重。這種認識是一種可貴的心靈的成長,品德的洗禮。對自閉癥孩子來說,則是親手去觸摸一下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親自去領略一下同齡人生動、有趣的學習生活。這對孩子走出自閉,融入社會無疑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三, 學校要求家長在雙休日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
學校要求家長利用雙休日帶孩子去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目的是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語言、陶冶他的情操,使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學校附近有著名的天馬山和天馬湖,帶孩子去登天馬山的過程中,可讓他觀看山的陡峭、樹的多姿。如有的樹高大挺拔,似在瞭望;有的樹稍下垂,似在點頭迎客;有的樹干呈45度角,似在彎腰施禮;有的兩棵樹緊挨著,似乎在切切私語?;▍仓胁实陲w舞,似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小客人??梢越毯⒆觽儾烧恍┮盎?,編個小花環戴在他的頭上,留個影。日后看到這張照片,會使他喚起美好的回憶。接近山頂有一座寺廟,廟前有一口大鐘,家長抱著孩子一起去敲擊大鐘,大鐘發出清脆悠揚的聲音,孩子聽著鐘聲在山間回響十分激動,要求再次撞擊大鐘。登上山頂后讓孩子回望來時的山路,他睜大雙眼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登上了這幺高的地方,真是了不起,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讓他遠眺群山,似有一覽眾山小之感。下山的時候到天馬湖附近小憩,觀看美麗的湖光山色,指引孩子觀看靜靜的湖水似一面大鏡子,“鏡”中倒映著青山,使湖水變得碧綠而清澈。這山、這水、這空谷的鐘聲,似有靈性,充滿生機,使孩子愉躍歡欣、興奮不已,這對激活孩子大腦的興奮性、開啟他自閉的心靈大有裨益。
學校毗臨渤海灣的避暑勝地北戴河和南戴河,他們更是孩子們出游的好去處??勺尯⒆釉谏碁┦柏悮?、海邊戲水、看浪花涌、觀海鳥飛,用砂構筑城堡、建房舍,這對孩子來說更是一件愜意的事。面對著煙波浩渺的大海,天水相連、一望無垠,遼闊的大海使人心曠神怡,也帶給孩子無窮的歡樂和由衷的喜悅。這歡樂和喜悅印刻在孩子的心目中,會生根、開花和結果——形成海一樣寬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品格。
學校離縣城已不到三華里的路程,那里有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孩子在那可以認識各種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糧食、油料、水產品等,聽到盈耳的討價還價聲,看人們的錢物交易,看的聽的次數多了,就可讓孩子嘗試著去購物,這時告訴孩子:購物前要先稱呼人,再表達自己的要求,如說“阿姨(或叫叔叔)我要買蘋果”付錢后拿到了蘋果要說“謝謝”。也可帶孩子去超市,讓他親自去選購愛吃的食品或喜歡的衣服,并學習如何付款。給孩子以選擇權,就是培養他的自主意識。這些實踐活動對促進孩子的社會化進程無疑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
四, 學校為促進孩子們的頻繁交往、互相串門創設情境,提供空間。
由于所有的自閉癥孩子和它們的家長,以及學校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都是住在同一個大院里,門對門、戶挨戶,這就為相互交往提供了最好的時空。每天早上孩子們起床后,紛紛走出室外,來到院內,這時要求孩子們無論見著誰(叔叔、阿姨、學校校長、教師和其它小朋友)都要打招呼問好。如說:“老師,早上好!”。孩子們在鮮花簇擁的花徑上,或在綠樹掩映下的方磚小道上彼此呼喚著名字,互相追逐嘻戲。大人們也互致著清晨的問候,霎那間整個院子歡聲一片,笑語連連,為自閉癥孩子營造了一個充滿著溫馨、自由與和諧的理想環境。
早飯后由家長送孩子去學校,老師們在校門口夾道迎接,孩子和老師們一一問好后與家長說:“再見”。然后,孩子們和夾道歡迎的老師一一握手問:“Χ老師好!”……真像是一個小外交家。他們再由負責的老師領到學校操場去作集體操,做操前要排好隊、站直,聽口令做相應的動作,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做操,這樣可以起到示范和輔導作用。做完兩遍體操后,由老師按計劃對各自負責的孩子進行教育訓練治療。
放學前孩子們要洗手洗臉,它們各自去拿自己專用的小毛巾和小臉盆,跑到自來水龍頭前,老師幫助他們排好隊依次接水。洗完后他們會倒掉水,把毛巾和臉盆送回原來的地方,然后由老師領著高高興興地走到學校門口去,那兒有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或奶奶等)在等著。這時候孩子們像小鳥歸巢般歡快地跑著叫著撲向他們的親人。然后回頭揮手和老師說再見!
晚飯后是孩子們互相串門的大好時機,開始時有的孩子根本就不讓別的孩子走進他們的屋子,誰去他都往外推,更別說拿出糖果玩具招待別人了。這時學校校長盧穩子教授就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去別人家串門,并讓被串門的家事先準備一些小食品和好玩的玩具,當他們來時就和孩子一道表示十分高興的樣子歡迎他,請他進屋,還拿出食品和玩具款待他。當他每次串門時都受到同樣的禮遇。漸漸地他也開始能接納別人了,開始是讓人進屋,慢慢地也學著拿糖果給人吃,拿玩具給人玩。當我校所有孩子都能接納別人,并與之友好相處,一道玩耍時,這就說明孩子在社會化的道路上邁出可喜的一步。
以上概述了學校在自閉癥孩子社會化問題上采取的卓有成效的又富有創意的舉措,它使孩子們在課內與課外、自然與社會、校內與校外的情境中,全方位多層次地與自然實際接觸、與社會多次交往,從中不僅學到了行為規范和人際交往的經驗,更體驗到了其中的歡欣和愉悅。從而對社會不再陌生、對同齡人不再疏遠、對人際交往不再逃避,這就意味著我們為自閉癥孩子的社會化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令人欣慰、令人鼓舞。
祝愿自閉癥孩子在社會化的進程中,沿著路標,越走越好、越走越快、最終走出自閉,走進社會。
自閉癥兒童由于心靈的自我封閉,在行為和情感上是遠離社會人群,因而他們的社會化的程度是很低的。為促進社會化的進程,首先必須發展他的語言(已有“發展自閉癥孩子語言的探索和實踐”一文專門論述)。其次則是積極引導他參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為此,學校在課程方面,專門設置了社交訓練課;建立了定期組織自閉癥孩子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或學前班兒童)的互訪制度;學校還要求家長在雙休日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還為自閉癥孩子間的頻繁交往、互相串門創造情境、提供空間。
一, 社交訓練課
社交訓練課的目的旨在組織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使之從中習得行為規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每天最后一節課是社交訓練,通過活動訓練孩子的人際交往。為訓練孩子的平衡性,組織他們在平衡墻上行走。開始時老師牽著孩子們的手,邊走邊告訴他:前面是ΧΧ老師,他牽著的小朋友叫ΧΧΧ,他比你小,是小弟弟,他走得慢不能推他,我們也慢慢地走,使之心中有他人。這樣多次重復后,就讓孩子指認老師和小朋友了。在組織孩子們在大型組合玩具上玩滑梯時要求他們依次登上滑梯,按順序滑下,使之懂得遵守秩序的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告訴他前面和后面小朋友的名字,相互認識是交往的前提。玩吊袋或旋轉抱桶,開始時孩子們總是到了那兒,不管上面是否已有人在玩,立刻就往吊袋或旋轉抱桶上爬(吊袋或旋轉抱桶同一時間只能一個人玩)如果上面已有人在玩,就要告訴孩子,ΧΧ小朋友先來的,應該讓他先玩,等他玩完了我們再玩,這樣,大家都能玩得好。作集體游戲時,每個老師都牽著兩個小朋友的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大家先向圓心走成一個小圓圈,再后退離開圓心走成一個大圓圈。要求踏著節拍邊走邊唱歌或說兒歌。還有一天兩次的集體操,旨在訓練孩子的動作、聽從指令、訓練簡單的語言、訓練集體意識。剛開始孩子們完全處于被動狀態,被老師們拽著走,拉拉扯扯地走得很費勁又不整齊,經過多次訓練,他們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邊走邊唱、邊說的集體游戲,活動變得自然而輕松多了,歌聲伴著動作,孩子們也體驗到了節奏和韻律之美,他們身心的和諧和舒展以及燦爛的笑容,為此作了最好的詮釋。組織自閉癥孩子的集體游戲是件十分艱辛的教育訓練工作,而它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孩子走出自閉融入集體。
二, 定期組織自閉癥孩子與小學一年級學生(或學前班兒童)互訪----參觀、學習和游玩
為使自閉癥孩子真真實實地融入社會生活,觀看同齡人的學習、游戲和活動,進而能與之溝通。學校定期組織自閉癥孩子去普通小學(或學前班)實地觀看他們的上課和課外活動,目的是檢驗自閉癥孩子對入小學或幼兒園的適應程度,發現不足處,及時予以彌補訓練。比如,讓經過我們教育訓練治療后有可能進入小學或上幼兒園的自閉癥孩子,由老師陪著到小學一年級(或學前班)的班上去聽課。剛坐到教室里,孩子們的目光游移,拘束不安,一副心神不寧恍恍惚惚的摸樣。當他們看到老師來上課時,學生要起立向老師問好,講課時大家注意聽講,發言要先舉手,老師提問要站起來回答……,這一切對孩子們來說是既陌生又新鮮,在他們心中是迷迷惘惘、懵懵懂懂,隨著聽課次數的增多,他們漸漸地適應了課堂的環境和氛圍,知道了課堂上師生是如何互動的,對課堂學習的懵懂和迷惘也似乎有了幾分清醒和明白,對去學校心理上也不再畏縮不前。
除了聽課外,還讓自閉癥孩子觀看一年級小學生(或學前班兒童)課外活動,他們雖然是旁觀者,但小學生們在活動中的奔跑、跳躍、相互追逐的歡樂情緒還是感染了他們,使之躍躍欲試,萌生出參與的欲望,這欲望是他日后自覺參與集體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
學校也定期請小學或學前班兒童來校參觀游玩。先讓他們參觀校園,觀看自閉癥孩子的專業訓練課。然后在視聽室看動畫片,在大型組合玩具上攀登、鉆圈和坐滑梯,或一起在室外玩沙、戲水、採摘等活動。這樣的互訪、交流,觀看彼此的學習、訓練和活動,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實踐。對小學生來說擴展了視野,豐富了心靈,知道了在現實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弟弟妹妹,他們患了病,在語言和交往上有困難,需要人們的關心、愛護和幫助。認識到應該給與他們以幫助、理解和尊重。這種認識是一種可貴的心靈的成長,品德的洗禮。對自閉癥孩子來說,則是親手去觸摸一下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親自去領略一下同齡人生動、有趣的學習生活。這對孩子走出自閉,融入社會無疑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三, 學校要求家長在雙休日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
學校要求家長利用雙休日帶孩子去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目的是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語言、陶冶他的情操,使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學校附近有著名的天馬山和天馬湖,帶孩子去登天馬山的過程中,可讓他觀看山的陡峭、樹的多姿。如有的樹高大挺拔,似在瞭望;有的樹稍下垂,似在點頭迎客;有的樹干呈45度角,似在彎腰施禮;有的兩棵樹緊挨著,似乎在切切私語?;▍仓胁实陲w舞,似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小客人??梢越毯⒆觽儾烧恍┮盎?,編個小花環戴在他的頭上,留個影。日后看到這張照片,會使他喚起美好的回憶。接近山頂有一座寺廟,廟前有一口大鐘,家長抱著孩子一起去敲擊大鐘,大鐘發出清脆悠揚的聲音,孩子聽著鐘聲在山間回響十分激動,要求再次撞擊大鐘。登上山頂后讓孩子回望來時的山路,他睜大雙眼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登上了這幺高的地方,真是了不起,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讓他遠眺群山,似有一覽眾山小之感。下山的時候到天馬湖附近小憩,觀看美麗的湖光山色,指引孩子觀看靜靜的湖水似一面大鏡子,“鏡”中倒映著青山,使湖水變得碧綠而清澈。這山、這水、這空谷的鐘聲,似有靈性,充滿生機,使孩子愉躍歡欣、興奮不已,這對激活孩子大腦的興奮性、開啟他自閉的心靈大有裨益。
學校毗臨渤海灣的避暑勝地北戴河和南戴河,他們更是孩子們出游的好去處??勺尯⒆釉谏碁┦柏悮?、海邊戲水、看浪花涌、觀海鳥飛,用砂構筑城堡、建房舍,這對孩子來說更是一件愜意的事。面對著煙波浩渺的大海,天水相連、一望無垠,遼闊的大海使人心曠神怡,也帶給孩子無窮的歡樂和由衷的喜悅。這歡樂和喜悅印刻在孩子的心目中,會生根、開花和結果——形成海一樣寬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品格。
學校離縣城已不到三華里的路程,那里有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孩子在那可以認識各種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糧食、油料、水產品等,聽到盈耳的討價還價聲,看人們的錢物交易,看的聽的次數多了,就可讓孩子嘗試著去購物,這時告訴孩子:購物前要先稱呼人,再表達自己的要求,如說“阿姨(或叫叔叔)我要買蘋果”付錢后拿到了蘋果要說“謝謝”。也可帶孩子去超市,讓他親自去選購愛吃的食品或喜歡的衣服,并學習如何付款。給孩子以選擇權,就是培養他的自主意識。這些實踐活動對促進孩子的社會化進程無疑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
四, 學校為促進孩子們的頻繁交往、互相串門創設情境,提供空間。
由于所有的自閉癥孩子和它們的家長,以及學校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都是住在同一個大院里,門對門、戶挨戶,這就為相互交往提供了最好的時空。每天早上孩子們起床后,紛紛走出室外,來到院內,這時要求孩子們無論見著誰(叔叔、阿姨、學校校長、教師和其它小朋友)都要打招呼問好。如說:“老師,早上好!”。孩子們在鮮花簇擁的花徑上,或在綠樹掩映下的方磚小道上彼此呼喚著名字,互相追逐嘻戲。大人們也互致著清晨的問候,霎那間整個院子歡聲一片,笑語連連,為自閉癥孩子營造了一個充滿著溫馨、自由與和諧的理想環境。
早飯后由家長送孩子去學校,老師們在校門口夾道迎接,孩子和老師們一一問好后與家長說:“再見”。然后,孩子們和夾道歡迎的老師一一握手問:“Χ老師好!”……真像是一個小外交家。他們再由負責的老師領到學校操場去作集體操,做操前要排好隊、站直,聽口令做相應的動作,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做操,這樣可以起到示范和輔導作用。做完兩遍體操后,由老師按計劃對各自負責的孩子進行教育訓練治療。
放學前孩子們要洗手洗臉,它們各自去拿自己專用的小毛巾和小臉盆,跑到自來水龍頭前,老師幫助他們排好隊依次接水。洗完后他們會倒掉水,把毛巾和臉盆送回原來的地方,然后由老師領著高高興興地走到學校門口去,那兒有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或奶奶等)在等著。這時候孩子們像小鳥歸巢般歡快地跑著叫著撲向他們的親人。然后回頭揮手和老師說再見!
晚飯后是孩子們互相串門的大好時機,開始時有的孩子根本就不讓別的孩子走進他們的屋子,誰去他都往外推,更別說拿出糖果玩具招待別人了。這時學校校長盧穩子教授就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去別人家串門,并讓被串門的家事先準備一些小食品和好玩的玩具,當他們來時就和孩子一道表示十分高興的樣子歡迎他,請他進屋,還拿出食品和玩具款待他。當他每次串門時都受到同樣的禮遇。漸漸地他也開始能接納別人了,開始是讓人進屋,慢慢地也學著拿糖果給人吃,拿玩具給人玩。當我校所有孩子都能接納別人,并與之友好相處,一道玩耍時,這就說明孩子在社會化的道路上邁出可喜的一步。
以上概述了學校在自閉癥孩子社會化問題上采取的卓有成效的又富有創意的舉措,它使孩子們在課內與課外、自然與社會、校內與校外的情境中,全方位多層次地與自然實際接觸、與社會多次交往,從中不僅學到了行為規范和人際交往的經驗,更體驗到了其中的歡欣和愉悅。從而對社會不再陌生、對同齡人不再疏遠、對人際交往不再逃避,這就意味著我們為自閉癥孩子的社會化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令人欣慰、令人鼓舞。
祝愿自閉癥孩子在社會化的進程中,沿著路標,越走越好、越走越快、最終走出自閉,走進社會。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