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學習還是心理調節都是為了適應環境,如果環境趨向于尊重個人成長,那么他就會沿著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如果環境有悖于個人成長的方向,那么他為了適應環境獲得生存,就必須放棄或偏離自我,然而人類擁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因此他必須智慧地運用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因素滿足自我的五大需求:生存、安全感、愛、自尊、歸屬,由于他早已疏離了自我,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導致的結果只會令他陷入焦慮、沖突,因為不管如何努力,他永遠都無法滿足。
“兒童不管在什么條件下成長,只要他沒有智力上的缺陷,他就必須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他人打交道,他就有可能去獲得某些技能。但是,也有一些力量不是他能夠先天獲得的,也不能通過后天的學習來發展,你無需——事實上也不能教會一粒橡籽長成橡樹,但是,如果給橡籽一個機會,它內在的潛能就會長成一棵橡樹。同樣,只要給予人類個體一個機會,他就能發揮出其特殊的人類潛能來。然后,他就能發展出他的自我的獨一無二的活力來;澄清和深入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欲望和興趣;開發自己資源的能力;加強自己意志力的能力;發掘他已有的特殊的能力或天賦;表達自己的能力,用自發的情感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所有這些將使他遲早發現自己的價值和生活的目的??偠灾?,他將從根本不會誤入歧途,而是沿著自我實現的方向成長?!?BR>
自我實現和馬斯洛,雖然都已經聽得濫了,但自己卻從沒有把它跟孩子的心理成長聯系起來,應該還是學得不夠啊。
在我們想要教孩子的過程中,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來“澄清和深入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欲望和興趣”呢,反思自己的做法,只能很慚愧地說,我只做了很表面的功夫,很多時間甚至連“傾聽”都做不到,更勿論幫助孩子澄清和深入自己,又有些時候雖然知道了他的想法,卻又束手無策,大多采取暫時擱置的辦法,看看過一段時間后,他能不能自然解決。有時候,擱置確實是個好辦法,因為我看到當初困擾我的一些行為,隔段時間后自然消失了,向著正常的方向轉過來。這也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所限吧,要想“澄清和深入”他人的世界,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的確需要很多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閱歷,溫和的個性,這些,我都很缺乏啊
雖然自己欠缺這種能力,但還好沒有“拔苗助長”,沒有企圖去擾亂孩子的生長方向,也會注意孩子生長的節奏,努力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機會讓她得到發展。希望她能按自己的節奏愉快地成長,體味到自我成長的樂趣。
“處于一定環境中的人,由于過于執著于自己的病態,因此不能熱愛他的孩子,甚至不能將孩子想象成一個獨立自由的、特殊的個人;他對待孩子的態度,完全取決于他自己的病態需求和病態反應。簡而言之,這些態度可能是:管制、過分保護、威脅、惱怒、過嚴、溺愛、怪癖、偏愛其他的孩子、矯情、冷漠等等。它決不是一個因素的問題,而總是整個因素的集合,將這些不利的影響加諸在孩子成長之上。
結果孩子不能形成一種歸屬感,不能形成“我們”這樣的同在感,而代之以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對此,我稱之為基本焦慮?!?,他從根本上就發展了與他人完全相反的態度,即與他人的基本沖突。將來,他試圖通過使其中一種行為占主導地位來解決這種基本沖突——試圖使妥協、進攻或冷漠這三種態度成為一種主要的態度?!保ㄟ@三種態度與薩提亞提出三種溝通模式:討好、指責、理智驚人地契合?。?BR>
---摘自李躍兒網上巴豆的貼子.
——普通人若不能協調發展、喪失自我,于是會以各種不一的形式來妥協或抗爭,但結果都是不能體會積極快樂,是病態的人生。我們自閉兒恐怕連這樣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幼時心理環境是更顯重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