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
4.14 目前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仍未有一致的教學方法,能全面解決自閉癥學生學習上的困難。然而,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認為,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和限制。因此,教師須視乎個別學生的情況,衡量各種方法的利弊,融會運用,互補長短。
4.15 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主要原則,是配合學生的學習特性,推行適當的教學策略。教師可參考下列建議:
(a) 進行功能性學習— 把不同的學習范疇內容編成有意義的、生活化的活動,并盡可能在實際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便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b) 細分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宜分為多個細目,再把每個細目拆成數個工序或步驟,讓學生較易完成學習目標,從而建立成功感,提高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c) 安排適當的教學環境— 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環境,有助學生穩定情緒,減低由于要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焦慮,提高參與學習的專注力和興趣。此外,教學環境應寧靜、清潔和安全,并有足夠空間和照明設備。課室的布置宜簡潔,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d) 配合學生的喜好及學習模式— 借助學生喜愛的對象或活動,設計與學習有關連的活動,誘發學習興趣。教師應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模式,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并利用多樣化的教材,例如實物、模型、圖片、錄像帶、計算機軟件等,協助學生掌握事物的特征和相互關系。教師可善用多種感官刺激,如視覺、觸覺和嗅覺等,讓學生感知事物,協助他們理解并掌握知識和技能,促進思維及記憶力的發展。
(e) 運用簡單、清晰和直接的指示— 由于學生口語記憶和理解力稍遜,教師應使用直接和簡潔的指示,幫助他們融入課堂學習。教師亦應教導學生理解不同形式的提示,例如口頭、文字、身體語言或環境提示等,以提高獨立學習和活動的能力。
(f) 給予學生足夠的響應時間— 由于處理信息的障礙,學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明白教師的指令或提示。教師應體諒學生的處境,因應他們的能力和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響應時間。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作出響應,不要急于提供協助或不斷重復口頭指令、示范等,以免學生在短時間內接收太多信息,造成更大的困難。
(g) 加強教與學的互動— 教學活動要加入互動元素,誘發學生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互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令課堂氣氛更愉快。教師如能運用面部表情、手勢、笑容及語調來鼓勵學生學習,可增強師生的互動關系。
(h) 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適應和接受轉變— 預先讓學生知道將會發生的事情,例如輔導模式的改變、放假、升級等,幫助他們作好心理準備,迎接轉變。
教師應有計劃地在學生的學習日程中,逐步引入一些可改變的環節,以提高他們的適應力。教師應配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將轉變分多階段進行,協助他們逐漸接受改變。教師可透過口頭、視覺和環境提示,如圖片、程序卡、時間表、社交故事、錄像帶等,作好過渡安排,減少學生的焦慮。
(i) 善用信息科技— 利用計算機進行探索性學習,以配合學生喜愛機械的特性,以及對空間知覺和空間操作的突出表現。計算機輔助教學能配合個別化教學,提供仿真情境和實時回饋的互動學習模式,讓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和反復練習。運用信息科技,更可開拓課堂以外的廣闊學習天地,誘導學生主動學習。
(j) 提供有利學習的環境— 部分學生由于感覺統合方面的障礙,導致無法集中精神學習。教師應留意學生的情況,設法為他們減少環境中不利學習的因素,例如噪音、刺光、室溫過高等,盡量使他們覺得舒適安全,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k) 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 因應學生的特性,善用獎賞來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自閉癥學生多有獨特的喜好,而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獎賞的反應亦可能有別。因此,教師平日應留意學生的情況,并記錄每名學生喜歡和厭惡的事物,包括食物、玩具、對象、活動和人物等,以便給予合適有效的增強物(獎賞)。例如:教師可用某學生喜愛的聲音或特別感興趣的活動和事物,鼓勵他努力學習,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此外,訓練過程中使用的增強物,必須靈活而且多樣化,不應每次都用同一物品獎勵學生。教師須因應學生的能力,逐步消減學生對物質獎勵的依賴,引導他們轉而從學習活動及社交獎勵(如稱贊)得到滿足。舉例說,學生若主動向教師示意要一枝顏色筆來繪畫,教師應給予他喜愛的顏色筆,并輔以口頭贊賞,而不需要另外給他糖果作為獎賞。
(l) 加強學習轉移—學生即使已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也較難把所學到的類化和運用。因此,輔導教學的一個要點,是加強學習遷移,提升自閉癥學生的應變能力。教師可鼓勵其它教職員和家長,盡量給予學生實時的指導,透過「到處教」、「每事教」的方式,協助他們類化所學習的知識和鞏固所掌握的技能。
(m) 自小培育— 由于自閉癥學生性格固執,一旦學到某種知識或形成某種行為習慣,就難作出改變。教師應自小協助他們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更重要的是及早改正不被接受的行為。
(n) 訂立明確、一致的規范— 全校教職員與家長之間應有默契,采用一致的教導方法,避免因各施各法而使學生無所適從、焦慮或不安。
4.16 除教師的指導外,朋輩的輔導及模范作用,亦能協助學生投入課堂學習和活動。輔導教師可與其它教師合作,在班內推行朋輩輔導工作,讓能力較高的非自閉癥學生充當他們的小導師,在小組學習、小息及午膳時間帶領他們進行活動,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
教學方法
4.17 幫助自閉癥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方法主要有:
(a) 應用行為分析(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簡稱ABA ) — 應用行為理論,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去更易學生的行為。按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情境和選定可影響該目標行為的增強物,并以他們自發的反應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消除或改善因自閉癥征狀而引致的不當行為。
(b) 結構化教學模式— 安排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環境,并盡量利用視覺提示,透過個別化學習計劃,幫助自閉癥學生建立個人工作系統和習慣,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以便融入社群。例如可推行「自閉癥及有相關溝通障礙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計劃(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for Autistic and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簡稱TEACCH )。該計劃是透過家長的參與和社區的配合,把結構化學習由課室擴展到家庭及社會。
(c) 視覺策略( Visual Strategies ) — 這是配合自閉癥學生對視覺信息有較強的反應及理解能力而設計的策略。教師可運用視覺策略(見圖解二)預告環境和事物的改變,幫助學生明白較復雜的指令,以及掌握信息的主體部分。
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因語言理解及表達困難而導致的社交及溝通障礙,使他們更有信心地主動與人交往。由于聽覺信息稍瞬即逝,自閉癥學生多難以掌握,因而造成嚴重的障礙。視覺策略不但能補足他們聽覺理解方面的不足,也能幫助他們克服專注力和記憶力短暫、理解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困難。
4.18 教師亦可參考下列相關的教學方法,配合學生的學習特性和需要,加以靈活運用:
(a) 圖片交換法(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PECS ) — 協
助有自閉癥和發展障礙的兒童主動與人溝通的工具。透過有系統的教學環境、教材和教學程序,訓練學生自行選取代表他想得到物品的圖片,交給教師來換取物品;或主動利用圖片表達意愿,以取得別人的響應。
(b) 社交故事( Social Stories ) — 利用視覺提示,以故事形式介紹不同社交場合的背景資料,教導學生在這些場合應有的社交行為和態度,以及講述他人對恰當的社交行為的反應。社交故事有助自閉癥學生明白別人的要求,從而作出適當的行為和反應。教師亦可透過社交故事,向學生指出哪些是良好的社交行為,并嘉許和肯定他們作出的努力。
(c) 心智解讀( Mind¨Cread ) — 自閉癥學生一般較難理解別人說話或行動背后的意思,亦無法體諒別人的感受,因此未能作出恰當的響應。教師可借助圖片,向自閉癥學生解釋別人在不同處境中的思想和感受,引導他們明白別人的想法,并教導他們作出適當的社交響應。
(d) 生活療法( Daily Life Therapy ) — 透過有系統的生活課程,包括在藝術、音樂、體育及其它學科上全面的培育,使自閉癥學生能獨立、有尊嚴地生活。這種方法強調互動的成效,并會盡量提供機會,讓自閉癥學生模仿朋輩,學習恰當的行為;同時,亦會透過體育活動,幫助他們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4.19 此外,部分專業人士所使用的治療或訓練方法,例如感覺統合治療1 (SensoryIntegration)、音樂治療2(Music Therapy)、藝術治療3 (Art Therapy)、游戲治療4(Play Therapy)和Son–Rise Programme5 ,亦可供教師參考。
1 感覺統合治療( Sensory Integration,簡稱SI ) 由于腦功能障礙引致感覺統合失調,無法將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肌肉關節動覺等五種基本感覺系統所接收的刺激及信息整理分析,因此未能對周圍環境作出合適的反應。感覺統合治療的目的,在于提供并適當控制以上幾種感覺刺激,讓學生按照內在驅策力作出自然反應,藉此促成這些感覺的組合和統一,幫助自閉癥學生提高專注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參與活動的興趣。
2 音樂治療( Music Therapy ) ¨C 利用音樂達到治療目的,重建及促進心理和生理健康。自閉癥學生多對音樂有強烈的反應及興趣。音樂治療的目的,是協助他們集中注意力、培養想象力、加強參與和融入社會,亦可增加語言互動的機會,以及發展其它休閑技能和興趣。主要的治療工具是大鼓和銅鈸,自閉癥學生可即興地自由敲打,以達到發泄、解放及自我表現的目的。
3 藝術治療( Art Therapy ) ¨C 即繪畫治療。目的是借助繪畫這種自由創作活動,把壓抑的感情和沖突呈現出來,使學生從繪畫過程中得到紓解與滿足,達到診斷與治療的效果。
4 游戲治療( Play Therapy ) ¨C 讓缺乏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自閉癥學生從游戲中學習,用身體語言作為溝通媒介,表達內心的感受。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可學習區分人我之別,并培養社交技巧和社會適應能力。游戲治療的目的,就是藉游戲的特質,發揮兒童的自我治愈力,抒發內心的情結,使性格得以正常發展。
Son¨CRise Programme 在游戲室內進行的單對單密集形式的互動活動。這項活動要求教師本著「愛心」、「信心」和「希望」等信念,完全接納自閉癥學生。教師與學生相處時,須全情投入,顧及他們的需要,并利用學生喜愛或感興趣的事物來鼓勵學習,幫助學生與人重建密切的互動關系,掌握建立學習所需的基礎能力。
5、親子按摩療法。這是本中心長期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療法。自閉癥的治療手段,一直困擾著全球的科學家們。至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效的藥物,于是,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教育和訓練無可奈何地成為主要的治療方法。雖然教育和訓練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自閉癥者特別是幼年自閉患兒的癥狀,但,自閉癥的根源問題,是在孩子的大腦---這個“黑箱”之中,教育和訓練就如同用微弱的燭光去熔化長年的寒冰,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必須盡一切可能尋求其他有效療法。
推拿按摩通過手法的變化刺激人體外部器官,通過穴位、經絡或神經系統的傳導,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神經、血管,產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應(變化),這種變化使人體內部的各種生理機能逐漸趨于正常,增加人體抵抗力,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增強健康的目的。推拿按摩對人體十大生理系統的機能都能起到調整和加強的作用。(十大生理系統包括: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運動系統、感覺系統。)而神經系統是體內信息處理核心,它在機能的功能調節中起主導作用。全身所有器官的活動都受神經支配,如肌肉收縮、腺體的分泌、心臟的跳動以及機體中經常進行的各種各樣的物質代謝,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進行的。同時器官活動的情況以及由感受器接受來的一切刺激也隨時反映到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所以神經系統有雙重任務:它一方面控制和調節人體各器官和各個系統之間的活動,使其一致;另一方面它保證機體的活動與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使機體與環境獲得統一。而感覺系統則把無數體內外客觀的現象經過神經系統的上行纖維反映到腦,投射到大腦皮質的不同區域,進行最高級的分析、綜合,產生感覺:一是作為認識客觀世界的依據,二是控制人體一切意識活動,如果沒有感受器官,大腦將一事無成。 孤獨癥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經生理方面的變異。因此,孤獨癥兒童除了存在嚴重的發展滯后之外,還表現為不同步發展,并因腦功能障礙而引起嚴重的長期的發展障礙。而通過推拿按摩,可以使孤獨癥兒童的生理系統尤其是神經系統、感覺系統等得到有效刺激,達到強筋健骨,增強體魄,調節體內臟腑平衡,使各大生理系統的功能協調發展,使他們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得到發展,從而對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起到一定的作用。
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功能,如語言、運動、體感、聽覺、視覺等等。而中醫學的研究認為,大腦皮層的功能區與其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有關,用恰當的方法刺激這些頭皮區域,就可以增大其頭皮下方對應腦區的血流量,激活大腦皮層,從而改善或恢復大腦皮層的功能。
我們把腦科學原理融入到日常的按摩中去,用柔和的動作刺激孩子體表頭部特定功能區域,達到改善大腦高級功能的目的。同時按摩能令兒童感到舒適,施術者與孩子的肌膚接觸能建立情感,施術中用語言、眼神、動作與孩子交流,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使孩子在輕松中學習,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兒童的社會交往。
長沙紅豆中心創辦人于先生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親子按摩方法,他的孩子經過近兩年的按摩療法,癥狀大為好轉,從六歲尚無語言到現在語言自如,并能主動與人交流,許多行為問題也消失了,一般看來與正常兒童無異。于先生把這些方法傳授給患兒家長,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有一個自閉癥孩子兩歲時無語言,他媽媽每天堅持按這一方法按摩2個小時,三個月后開始說話,六個月后進入正常幼兒園中班就讀。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