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訓練感悟 > 瀏覽文章

康復教育培訓心得交流

2010/1/25 9:25:06 來源:吳家堡鎮殘聯康復服務員 作者:潘正水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康復教育培訓心得交流

  大家好:

  前幾天,我有幸參加了市殘聯組織的2009年康復員培訓班的培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短短三天的學習,聆聽了市康復中心數位專家的精彩授課,各位專家從多個方面講了如何開展社區康復工作,針對種不同殘疾類型采取相應的康復方法,以及殘疾人輔助器具的基本知識與評估適配,等等,使我對康復工作有了更新、更深和更全面的認識。

  在這次的康復培訓中,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我認為今后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以前孤獨癥只知道其中的很少的一點。通過此次培訓有了詳細的了解,為今后的孤獨癥兒童康復工作打下了基礎。我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孤獨癥的情況。

  一、、『孤獨癥』的起源

  孤獨癥是成長障礙的一種,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發育障礙性疾病,成因懷疑源于大腦生理問題所致。1943年由美國肯納醫生 (Dr. Leo Kanner)發表醫學研究報告后,命名該成長障礙為『孤獨癥』。以男性多見,起病于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語言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3/4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者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智力的某一方面相對較好或非常好

  二、認識孤獨癥

  孤獨癥的發病率約占人口總數的萬分之五至十五。它出現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受民族、人種及社會背景的影響。據此推算,在中國至少應有50萬自閉癥患者。

  兒童孤獨癥的康復情況取決于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和訓練治療的效果,3—6歲為訓練關鍵期,患兒年齡越小訓練效果越好。

  多數患兒如不及時訓練治療,長大后將無法適應生活和學習,造成終身障礙。經過科學的訓練治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的癥狀,部分兒童能可能基本痊愈。

  三、孤獨癥和自閉癥有什么關系?

  "孤獨癥"和"自閉癥"同為英文詞的中譯名。"孤獨癥"主要被中國大陸地區的醫學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閉癥" 則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臺灣、香港、地區,亦包括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使用漢字或漢語的國家和地區使用。 Autism 一詞源于希臘語,原意為自我,用來描述孤獨癥患者的突出特征 -- 他們的自我興趣。

  四、孤獨癥病因

  孤獨癥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經生理方面的變異。遺傳曾被認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目前全世界都在進行有關病因的研究,但研究結果尚不能證明遺傳是唯一造成孤獨癥的原因。另一條線索集中在尋找腦功能的變異上。在腦系統的不同區域都發現了各種變異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腦部大范圍區域的神經生理損傷是重要的因素??傊?,關于孤獨癥的發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結果趨向于“多因素致病”說,即不只有一種導致患病的因素。

  五、孤獨癥兒童診斷

  A. 3歲前起病,具有孤獨癥的典型癥狀。

  B. 少數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或在3歲后出現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可診斷非典型孤獨癥。

  C. 評定量表: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克氏孤獨癥行為量表

  六、『孤獨癥』患者常見的行為表現

  注意:并非每一位自閉癥患者均全部擁有下列行為表現,又或可能出現下表中沒有描述的行為。

  – 和別人相處有障礙;

  – 害怕正視他人的目光;

  – 與人相處態度泠漠欠缺感情;

  – 愛用手勢表達需要;

  – 不愛用語言溝通;

  – 裝作聽不到別人的說話;

  – 有過份活躍的行為表現;

  – 愛從事非一般性的游戲活動;

  – 抗拒學習的安排;

  – 對某些物件有難以解釋的依附及擁有欲;

  – 面對危險的場合或事情,面無懼色;

  – 愛獨處、不合群;

  – 身處嘈雜環境中,情緒極為不安定;

  – 缺乏安全感;

  – 對改變生活習慣有強烈抗拒反應;

  – 愛重復性地轉動某些物件;

  – 害怕身體接觸;

  – 害怕別人擅闖特定私人領域空間;

  – 過敏性的自衛反擊行為;

  – 自我傷害行為(拔頭發或體毛、抓傷手、拍打身體、…等);

  -強烈追尋生活習慣的同一性。

  七、孤獨癥四大特征

  1 、人 際 關 系 障 礙 〖沒有依戀行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

  2 、溝通 障礙 〖語言溝通障礙〗即通常所說的語言發育遲緩。。

  3 、刻板 行為 〖對人、物的固定反應〗對親人或生人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不懂得應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對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擺放或擺弄方式;對于某些物品有依賴性。

  4、 對外界 反應異 常 〖反應過弱〗很多孤獨癥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因而有過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經歷

  八、訓練的內容

  ? 一 建立學習的習慣

  ? 二 溝通能力

  ? 自閉癥兒童在五、六歲前是否發展出語言,對其日后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溝通的能力培養可分為二部份:

  ( 1 )語言理解能力( 2 )語言表達能力

  ? 三 人際關系

  ? 四 生活自理

  ? 五 消除不適當的行

  ? (一)模仿:從大動作開始,每天從做早操、體能活動、蹦蹦跳跳等大動作開始模仿,進展到聽指令做動作,如手舉起來,轉圈圈等。

  ? (二)增加口腔自主性動作能力:從ㄚ一ㄨㄝㄛ、啦˙˙˙等開始模仿,再是模仿擬聲詞,先藉用擬聲詞建立發音技巧,如小狗來了汪汪汪、小貓來了喵喵喵、電話響了鈴鈴鈴等,比較容易讓他學習,增加口腔動作計劃能力;再來是仿說語詞、片語、句子等循序漸近,再自動說、問答、敘述故事等。

  ? (三)發展認知:擴展他的生活經驗,讓他了解每件事和認知結合,才不會流于只仿說而不意會,所以要教小貓時應要讓他同時看到小貓或圖片,才發出小貓、喵喵等聲音,口語和認知的結合是相當重要的,日后才真正能對他的自動說有幫助。

  ? (四)其他建議:提供功能性溝通工具,在孩子還不會口語溝通時,可使用一些其他溝通方式,如使用手勢、動作、指圖片等的綜合溝通法。增加他的溝通動機,不要太快速滿足孩子,制造他的溝通需求,他才有機會跟你做溝通、互動。一定要隨機教學,孩子摸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可以告訴他,點點滴滴地增加他的認知,隨時都是適當的教學機會和情境。重復的累積,孩子會在長期記憶達到時,再適當情境發展出自己的口語。

  九、孤獨癥的主要康復目標

  康復目標1、講求人性 (尊重兒童的需求)

  2、啟動快樂(情緒穩定或快樂、自主地生活)

  3、走出孤獨(分享著與人交往的快樂、敢于面對自己、因接受自己而變得平靜柔和

  十、孤獨癥兒童康復工作的思考:

  1隨著成長,是不是問題都能提前替他規劃,要不要培養孤獨癥孩子的自我規劃能力? 為什么他們有一些生活能力,而家長卻說:不留錢會餓死,留了錢會被害死?可不可以轉變? 即孤獨癥的孩子能培養出自我管理能力、基本分辨能力、與一定的人安全交往的能力嗎?

  2要不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會怎樣?用下指令的手段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嗎?

  3強化(增強)的作用與自我接納的關系

  4我們有很強的心理治療背景嗎?

  5會數20以內的數,卻聽不懂常用的“我想多給你一個,是幾個”。動靜態技能教什么?

  十一、“孤獨癥兒童康復的自主交往訓練法

  經過幾年的實驗,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特別是幫助孤獨癥兒童穩定情緒、關注和解讀他人心理、適應現實生活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效果顯著。

  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提出情緒調整是首要目標,在情緒調整之后,兒童會主動出現“關注外界”的行為,我們借助這個契機,順水推舟地培養他們的參照能力,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然后還要讓兒童知道別人為什么這么做,這就是“意圖理解訓練”。在理解當前意圖的基礎上,通過拓展想象力的訓練培養兒童對今后事情的預知力、對以前事情的聯想力,這樣孤獨癥的孩子就能理解我們,也愿意與我們合作分享了。最終促成孩子的自我接納。這就是這套方法的主要內涵。

  十二、理論依據

  除了借鑒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rdi的動態技能說以外,還有兩個重要依據。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968年提出的,這種理論基于心里學角度來說的:人共有五種需要

  5、自我實現

  4、尊重的需要

  3、愛與歸屬 社會交往需要,與人交往的前提是什么

  2、安全需要

  1、生理需要

  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感受,不要受到字面意思的困擾,如3歲以前的孩子心理感到自己是衣食無憂的、也沒有受到過排泄方面的壓抑,就會產生滿足感。它不是“量化性的”、“理性的”滿足,是一種油然產生的內心的充實。其作用是:用來分析人性,分析孤獨癥孩子要什么,沒安全感的孩子一定格外要關注。如常做出意外之舉

  A生理需要

  主要指人對食物、水、性和休息等的需要,是在個體發展的早期出現的需要,也是最先應滿足的需要。這種低級需要在早年應盡可能地滿足。滿足吃喝,滿足各感官刺激,嬰幼兒就覺得很舒服、很愉快。吃、喝、拉、撒、睡、玩的需要都很滿足了,孩子就會產生安全感,產生愉快的情緒,產生對外界的主動關注和追逐。

  B安全需要

  是在生理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人都渴望自己生活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

  在兒童生活的早期,主要學習活動是通過各種玩耍實現的,滿足孩子玩的需要,在玩中要收獲快樂,有比賽性的就要贏,這樣他就感到滿足??释麚碛凶杂傻男睦矸諊?,這樣心里就能安全了。這個時期的孩子非??释袕姶蟮男睦砹α孔骱蠖?。安全感滿足的孩子,自我發展的需要得到提升,3歲以后就有了明顯的親近行為、獨立自主的意識萌芽,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如果此時經常遭遇小挫折、經常被認為不如別人,經常被施加壓力(如聽到“你不乖就不要你了!”、“你快點追她,追不上就不給你吃餅干”),他就不能有穩定的、持續的安全感。

  C歸屬與愛的需要(交往需要)

  人都有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含給他人愛和接受他人愛)的需要。要有人陪伴、有人關心、有人交往,也包括有人愛??释徽嫘呐笥?、追求家長、老師、同伴的接納和認同都是這種需要的表現。通常是在上兩層需要基礎上產生的。這種需要如不能滿足,個體就會感到孤獨和寂寞 ,精神生活上可能會越類越痛苦。

  社會上大多數人也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需要為別人付出,因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認同和接納。

  2兒童交往發展理論

  兒童交往發展的階梯與需要滿足息息相關。讀懂孩子的需要,適時滿足他們的需要,就是在促進他們的交往,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兒童的交往與需要發展階段

  1)物感階段

  有很多孤獨癥的小孩在情緒調整后期都指向對某些物品的大量關注

  2)人情感萌芽階段

  1歲半以后,兒童借助物開始關注了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兒童越來越關注人的行為,自己和他人開始有別了,真正的人情感開始萌發 。此時的孩子會比較粘人、提的要求也比較多 。

  3)自我意識初建階段

  2、3歲時,兒童開始頻繁地認識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時他才開始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是誰的。給物品找主人和大量占有物品、占有人的欲望大量涌現。

  此時的孩子經常沉浸在真正的游戲中,所謂真正的游戲就是指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游戲。他們快樂地摸這弄那,并開始找尋“玩伴兒”,常常會要求一個大人陪他玩,之后是與大孩子、或脾氣好的同齡孩子玩。

  4)依戀感、認同感產生階段

  3歲到4歲是兒童安全需要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前兩層需要的一個明顯轉折期,十分關鍵。他們在尋找人與人之間的、令人愉快與天然向往的親情感,充實安全感 。部分男孩子會變得很淘氣,女孩子喜歡粘著父親。

  聰明之舉是變得“弱一些”,如經常請孩子幫忙抬所謂的重物,經常表現得不如孩子反應快,跑步比賽時經?!罢J輸” 。

  如果這一時期家長管制過多,男孩子沒有威武感的表達和體驗,以后會怎樣?

  5)變換交往關系階段

  交往重點是與熟悉的人進行頻繁的接觸,進行關系的轉換,創造新的玩法,確立自己與一、兩個親人或同伴的穩定的關系,也開始進行思想交流?!安辉僬J生但喜歡與個別人交流”,比較排他,決不接受不喜歡的同伴,也聽不進“逆耳忠言”,難以接受為他好的、管教性的語言?!靶枰辉僬J同,能認同他的人就接受,不能認同的就不愿接受”

  6)多角交往關系初建階段

  6、7歲是兒童交往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此時他們開始上學了,有了穩定的“同伴源”——同學,認知能力也有了長足地發展,他們可以處理與幾個人之間的復雜多變的關系了?;锇殚_始增多,角色游戲開始增多,理解別人意圖的能力開始增強,并有了進一步謀求同伴認同的意識,以后還逐漸出現了小團體意識(合作意識萌芽)、讓步意識等。

  ? 六階段的基本關系

  ? 調整情緒貫穿于整個干預過程,但先調整好情緒才能“上路” 。關鍵的一步—調整情緒:讓他心情愉快了、身體舒服了,以前失去的觸覺體驗回來了情緒調整的目的是覺得環境安全、有想跟人交往的愿望、有共同關注點。

  ? 關注外界:舒服了以后就會對外界感興趣,對自身的反應進行重新加工,如果此時依然感覺舒服,感到安全就產生親密感,有了進一步互動的主張。但此階段看外界了,要求和疑惑同時增多,要東西、提條件纏人,粘人感劇增

  ? 相互參照:與外界互動意味著“我對你們要產生影響”,“能互動就感到被接納” 。

  參照活動、被參照者、參照者

  意圖理解:在被接納的基礎上完成復雜的加工,逐漸明白了對方的心理感受

  ? 拓展想象:在增加情緒理解的基礎上能設身處地、超越空間、時間地預想,理解了對方的很多情緒體驗。

  ? 合作交友:與某個同齡人、親密家人形成穩定的交往關系,越來越相互理解和接納。有了朋友的支持和依靠,我們內心的力量會成倍地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才能不斷提高

  康復訓練中注意事項

  ? (一)對於活動量過大的自閉癥學生,座位的安排要遠離教室門口,以免上課中容易跑出教室外.

  ? (二)包容與接納自閉癥學生:不因他們特殊的行為模式而拒絕他們.

  ? (三)盡量了解自閉癥學生的優勢部份.

  ? (四)關懷自閉癥同學即使他們無法表達自己,亦能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

  社區教育環境與社會保障環境

  ? 讓孤獨癥兒童進入到社區生活,幼兒園、學校的接納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國家通過法律規定,社區有為孤獨癥兒童提供特殊教育師資的責任和義務,有些國家規定凡接受孤獨癥兒童的幼兒園須配有懂得孤獨癥的老師,如此等等。以盡可能保證孤獨癥兒童進入社區教育體系。

  ? 不可忽視的另一個重要環境是社會保障環境,一個兒童因其在社會交往方面的巨大障礙而難以適應社會,并由于這種障礙(目前被認為)的終身性而使他們的生存與發展前景受到威脅,因此最使患兒家庭困擾與憂慮的問題就是如何使他們的生存獲得保障,這里生存不僅意味著有飯吃,有衣穿,有包含著對他們受教育權利、就業權利、發展權利及災難防御權利的認可與尊重,

  孤獨癥訓練體會

  A、 不要太強調“孤獨癥”,應把孤獨癥尊重成一個人────一個兒童────學童────有特殊需要的小孩────一個發育落后的小孩,進而是“孤獨癥”的小孩。

  教育是長期性、全面性,著重于生活上、人格的塑造。另外一方面,發育落后的兒童正常部份要大于異常部份,也就是說我們常用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小孩的缺陷部份,再設定學習目標與訓練計劃,而忽略了小孩會的部份,正常的功能沒有去應用、去發揮,就會退化下來。

  B、強調工作人員的人格:專職、專業的工作人員,

  ? 應該是性情溫柔,喜歡吸取新知的。

  ? 堅持不采取體罰、嚇罵、刺激的方式。

  ? 發現問題無法以專業能力來解決時寧可擱置,再求他法,不可用體罰.

  B2、積極方面:

  ? 對小孩采取信任與尊重的態度再配合好的專業技巧,效果會更好。如:情緒問題、自信心、好奇心方面是無法用行為目標來訓練的。

  C我們康復中的個種教育安排、是從接受服務個體的場所需要來考慮。我們強調教育的功能和終極目標,而不是要片面的技巧。

  D.課程的安排:個別教育計劃

  ? 對孩子進行能力測試和行為評估,這些準備工作就是課程選擇的根據。

  我們經常將自己置于一個改造者的地位上,要讓這些孩子變得正常,或者當我們抱怨為什么這樣或那樣時,我們是在否定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孤獨癥兒童不是不可以改變,但要他們改變的前提是我們自己的改變。我們需要學習更好的方法,掌握更多的技巧,才能與有這樣特點的孩子相處,才能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

 ?。矗畯娀⒉皇菑娖?/p>

  無論對孤獨癥兒童進行什么項目的訓練,最忌諱的就是在訓練過程中對孩子實施強迫,因為在長期的強迫下孩子的心理處于極大的壓迫之中,使他產生對學習性活動的害怕、厭倦、反感等抗拒心理。所以他們會以各種方式逃避學習性活動以表達他們的反抗和尋求自我保護。由于在孩子和家長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交流和溝通障礙,他們的表達方式常常是怪異或不可理喻的,如東張西望,到處亂跑,頻繁出現刻板動作,怪叫和不停地笑,甚至出現攻擊性、破壞性和自傷性行為。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對學習性活動,更會對任何形式的人際交往產生恐懼和逃避性心理。因此反而加重了他的“自閉性”病態表現??傊?,家長用打孩子的方式強迫孩子遵從家人的要求是絕對不可取的,并且其他任何不考慮到孩子拒絕學習原因而簡單施行的強迫手段都只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孤獨癥可以治愈嗎?

  ? 由于尚不明了孤獨癥的發病原因和發病部位,因此仍沒有效果顯著的醫療手段。從這一意義上講孤獨癥目前屬于無法治愈的疾病,也就是說孤獨癥將長期甚至終生伴隨著患者。但如果“治療”定義為并非僅指醫學治療,而是包括一切能夠有效促使患兒病情好轉,增強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及適應力的訓練療法,目前國際上各種類型的訓練療法則是名目繁多

  由于孤獨癥的各種表現特征可能分散出現在患兒不同的發展時期,且不同的患兒的具體表現也往往各不相同,很難進行比較。所以在面對不同療法和訓練手段時,不能因某一種方法適合某一患兒,或曾對某一患兒病情的好轉有顯著療效,而把這種療法視為普遍適用的治療手段。

  訓練要進行多長時間?

  對孤獨癥兒童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干預工程,需要訓練者有豐富的經驗和極大的耐心和恒心。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幾乎在他們成長的全過程都需要伴隨訓練矯治。只要堅持正確的訓練, 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人們認為不可能學會的東西,具備人們認為不可能具備的能力。美國孤獨癥研究所所長瑞姆蘭博士 ( 一位家長,兒童心理醫生) 就曾經說過:" 當你面對孤獨癥患兒時,要努力去感覺他這一段時間又學會了什么。" 一位已經幫助自己患孤獨癥的女兒成功地走上獨立生活道路的德國母親感慨地說:" 孤獨癥的孩子能走多遠,只有上帝知道; 我想知道的是,與昨天相比,我的女兒今天又學會了什么。

  孤獨癥兒童的發展前景

  ? 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 患兒個體條件——病情的輕、重差別

  – 社會生長條件——確診時間,診斷后有效干預和訓練的條件

  – 社會接納能力——就學、就業的機會及法律保障

  而在其教育康復方面,劉主任還講了結構化教學,還有多感官訓練,等方法。這些康復訓練方法都是他們康復中心多年的實際康復工作中總結出來的,與我們的康復教育方向和模式相吻合。這至少也能堅定一下我們開展孤獨癥教育康復工作的信念和決心。

  其次,劉梅主任主講的ABA行為分析法在孤獨癥教育康復中的應用,確實為我們開展孤獨癥教育康復工作提供了許多值得推敲和嘗試的技巧和方法,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許多解決孤獨癥行為問題的方法。同時,作為康復員,這種訓練方法在康復教育的其他方面,我們也能學到不少有價值的東西。

  通過此次培訓,我想,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目光關注的應該是患者和孩子本人。我們應該走進他們的心靈,研究他們的心理,探求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康復方法?;诖?,劉主任講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也包括他的康復中心正在康復的兒童的故事,我也因此深受啟發。例如:當需要康復的兒童不配合我們做康復工作時,該怎樣做呢?是訓斥孩子,還是分析問題的原因,探究積極的方法,實施引導呢?冷靜的分析也許并不難,難的是我們在現實中處理問題的時候,有沒有真正把握這份冷靜,去理智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多一些積極、客觀、公正,少一些消極、主觀的態度。我想,這至少是我今后該學習和嘗試的。

  還有一點,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深深感到,許多家長之所以對投入到對孩子的訓練、輔導中失去信心,是因為他們感到無從下手,始教無路,求教無門。不少家長在開始發現孩子發育滯后時,曾投入相當的精力、財力和心思幫助他們,但往往由于收效甚微或者根本看不到效果,而在失望及至絕望中放棄了努力。這種狀況的存在,我想,這也是我們康復員今后工作中用我們所掌握的康復知識去解決的問題。

  總之,這次培訓對于從事康復工作的我們是非常有意義的。至少,我們能從中受到許多啟發,得到許多收獲,這也將激勵我們去開展一些嘗試,為形成和完善我們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康復模式,提供一些科學而必要的指導。

  我的話講完了,謝謝大家!

0% (0)
0% (10)

下一篇: 自閉癥孩子們的游戲 上一篇: 趣味性課程的設置技巧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康復教育培訓心得交流]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