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康復教育 > 瀏覽文章

教育康復信息綜述

2004/8/20 23:29:06 來源: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教育訓練對孤獨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巳形成了共識,但由于孤獨癥狀個休差異極大和現有教育資源(主要是專業水平和手段)不足或作用發揮不利,導致訓練效果參差不齊停滯不前,因此加強研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是十分必要的。

1、有關早期干預和訓練研究:Tristram Smith等人對18——42個月的孤獨癥和其他廣泛性發育障礙兒童進行了2——3年的訓練,每周個別訓練時間為30小時,還進入特殊班訓練10——15小時,到他們7、8歲時評估,其研究結果是智商平均增長16個百分點,27%進入正常班學習,而早些時候Lovaas等人研究表明智商平均增長31個百分點,47%進入正常班學習(Lovaas等人研究的訓練時間更長,且采用了厭惡療法等懲罰手段,Smith等人來使用厭惡療法等);另有研究表明5歲前進行早期干預和訓練,只有5%可上正常學校,因此盡快推行早期干預和訓練十分必要;同時早期教育的相關問題研究也比較深入,有的學者開始搜集兒童家庭錄影帶并分析0——20個月的、后來才被確癥為兒童資料,從中發現6——18個月時其支配行為就有受損的先兆,特別是社會互動行為、交往與語言、游戲方面表現突出,這為提前早期干預時間,抓住關鍵期進行訓練提供了有意義的論據。我國目前有多家公、私立機構開展此訓練并著手研究有關問題,但存在專業師資匱乏、研究人員少、觀念陳舊、安置手段單一等問題亟待解決。

2、有關教育訓練策略與方法的研究:在國外孤獨癥兒童大多采用“主流安置”,即在普通學校中進行個別化的教育,以集體教學、個別輔導、資源教室相結合為主,也有少量特殊學?;蛱厥獍鄬W習訓練;在使用一般的特殊教育方法的同時較強調“結構化教學”,“計算機多媒體的介入教學”以及“雙訓練者”教學訓練模式的應用等。 結構化教學是由美國北卡羅蓮納州立大學Schopler和Reichler等人率先提出并推廣使用的,在近些年的孤獨癥教學中被認為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它針對孤獨癥的學習特點來安排——視覺性學習往往優于聽覺性學習,能進行簡單的常規學習和機構性的學習,但對環境變化因缺乏了解而不能適應,行動缺乏組織計劃性,缺乏完成的概念和知識遷移能力,缺乏主動篩除非相關刺激的能力等;結構化教育主要是為兒童創設一個具體而清晰的學習環境,利用簡單的程序表協助他們建立常規,同時又通過特意設計的的視覺學習系統來幫助他們熟悉環境和事物;它是一個有助發展學習計劃性、獨立性、預見性和穩定情緒、調控行為的支持性的學習系統或教學方法,其目標是促使兒童與環境協調、融合。具體操作包括:為兒童創設一個有明確界限的學習空間,進行評量后編制教學進度表,熟悉環境、建立基本常規,為其制定個人工作系統(具體任務的名稱、數量、起始和完成時間每一任務結束后下一步可操作的任務序列等),訓練學生理解進度表及個人工作系統,安排教師和布置環境……總之要盡可能提供視覺提示清晰,有序的環境及相的教學任務,在這種支持系統中充分協調多種教學方法來彌補其認知過程中的不足,同時注意教法或游戲要靈活多變以及日常交往技能的培養等。 近幾年研究表明“計算機多媒體的個入教學”對孤獨癥兒童語言及交往能力的發展、問題行為的干預都十分有益。美國學者利用IBM言語觀測器研究發現計算機視覺反饋比傳統的游戲互動教學在增長聲音模仿上更有效,一學期訓練中10名有語言的孤獨癥有9人都明顯增加了對計算機發出指令的模仿,無論家或學校都有是這樣,計算機輔助教學還可減少其問題行為;Bernardopitz和同事1999年研究報告指出無語言的孤獨癥接受計算機指令反饋后發音比接受人的教授都時明顯增多;Moore和Calvert最近又研究了14名3——6的有少量語言孤獨癥兒童后發現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他們對計算機的指令的注意和接受能力明顯大于訓練者的指令,前者能引起97%的兒童注意,后者是62%,學會的目標名詞前者為74%,后者為41%,并有57%的孤獨癥兒童愿意繼續跟計算機學,而都拒絕跟老師學。這些研究反應出“計算機多媒體的介入教學或輔助教學”的教學模式應在孤獨癥訓練中推廣,但必須注意課程的設計要符合他們的特點,同時不能忽略人際互動、情感交流等因素,在這方面應加強研究。

“雙訓練者教學模式”的研究近期由“Pepperberg和Sherman等人完成,他們利用兩個訓練者(一個成人、一個兒童)對幾名孤獨癥兒童(包括一名4歲只有幾句簡單機械模仿語言,不會提問和交往的高功能孤獨癥兒童)進行兒童式的溝通技能、游戲技能的訓練,通過3個多月的模仿和交往訓練活動(包括示范正確的溝通方式、角色游戲、示范詞義及使用、動作模仿等),那名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溝通交往技能明顯提高,半年后接近同齡正常兒童,雖然有時出現不合時宜的游戲或語言,但巳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一般交際,開始關注同伴的舉動,基本能與環境融和;后來又用各種方法訓練了6名同樣有效。這種方法對正常兒童的交流技能的提高幫助不大。在我們也進行的訓練中也普通采用此法,收效顯著,尤其對兒童的言語及交往技能的培養很重要。但要注意精心選擇匹配訓練者,特別是兒童訓練者的選擇有一定困難。以上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國尚處于開始試用階段,仍需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綜上所述,孤獨癥兒童的教育研究雖取得了了些進展,但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為了這些兒童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權,我們應加倍努力!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教育康復信息綜述]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