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獨癥學生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一般職業教育主要就是培養孤獨癥學生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并具有學習職業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增進就業及社會服務能力。
1. 鍛煉身心,充實生活經驗,發展健全人格,以提升個人及家庭生活適應能力
2. 了解社區環境,適應社會變化,擴展人際關系,以培養學校及社區生活適應能力。
3. 認識職業,培養職業道德,增強工作時應具備的體力,建立工作技能,以增進就業及社會服務能力。
二、孤獨癥職業教育的原則
(一)個別化原則
因材施教是傳統教育的一種理想目標,更是特殊教育所強調的教育原則,每位特殊學生依據個別評量結果,在最少限制的學習環境中,接受適合其需要與能力的教學。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質與能力狀況,編寫個別化教學計劃,彈性運用教材及教法,教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學習,教學一段時間后,再檢核是否達成先前所設定的各項目標;如果沒完成,則調整目標與學習過程再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先評量學生能力,找出起點行為,然后再參考本課程綱要,設計適合其個別學習的內容。
(二)社會適應原則
傳統的職業訓練是以擴大市場需求及學?,F有的設備作為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而孤獨癥的課程必須與社會、社區的資源使用、休閑生活的安排等環境相結合,以幫助學生能將學習結果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職業教育的后階段,要更加注重社區環境,特別是就業環境與孤獨癥學生之間的匹配和適應問題。同時,還要為孤獨癥學生通過改善環境,使用輔具,提供支持來提高他們的適應性,降低和彌補缺陷可能造成的影響,幫助實現其正常的功能。
(三)一般職業教育訓練的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不可能在某個崗位上一蹴終生,而需要面對職種變化的考驗,因此,要避免僅就某一種職業進行技能訓練。
(四)功能性原則
為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將學習的知識盡快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學習課程要以務實為導向,針對學生學習特性,配合學生獨立生活技能的學習,依據學生職業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會生活能力和工作人格等三大領域進行學習。與一般的勞動技能和文化教育相比,職業教育課程更應具有功能性。當孤獨癥學生身心發育到一定的程度,并趨于成熟,發展逐步減緩,教育的發展性也應減弱,所學的內容應更加具有功能性,直接面對成人期的家庭生活和社區生活,還要面臨如何選擇、適應職業這一問題。
(五)統整性原則
為避免學生的學習太過于瑣碎,對孤獨癥的內容安排要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并強調各領域之間的聯系,以達到學生獲得全面系統的生活經驗的目的。
(六)實踐性原則
根據生態評量、家長期望、學生特點、學生工作能力、社區所能提供的支援,及學生目前與未來所需養成的生活技能,擬訂多項重點活動。安排其教學先后順序,并進行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以職業教育為核心的各種生活適應能力。
二、孤獨癥職業教育的實施
(一)、孤獨癥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是采取個別化的教育。
個別化的教育就是在目標化基礎上,課程本位評量技術,將功能性目標、長短期目標賦予課程檢核的功能,把課程與教育診斷結合起來,這種課程的基本結構包括以下三部分:課程綱要、課程評估和課程記錄表及側面圖。
孤獨癥職業教育課程綱要主要有“工作人格、社區獨立生活技能和職業能力”三個領域[參考臺灣],每個領域分為數量不等的小項,工作人格(34項)、社區獨立生活技能(30項)、職業能力(68項)。
根據課程綱要,結合本地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功能性目標為依據發展出課程評估表,如:職業能力領域中“工作姿勢”一部分
孤獨癥兒童職業教育個別化評估——職業能力
序號評量目標評估
2職業能力
2.1工作姿勢 — 站立
2.1.1能持續站著完成工作(在規定時間內)
2.1.2能維持站立不動的姿勢 (在要求的時間內)
2.1.3能在搖晃的地面站著工作(在規定時間內)
2.1.4能在高低不平的地面站著工作(在規定時間內)
2.1.5能獨腳站立工作(在規定時間內)
2.2工作姿勢 — 走動
2.2.1能持續來回走動工作 (平坦地上)
2.2.2能持續來回走動工作 (不平坦地上)
2.2.3能于走動時避開障礙物 (繞過)
2.2.4能從低處到高處來回走動工作
2.2.5能倒著向后走
2.3工作姿勢 — 跑
2.3.1能于平坦地面上連續跑
2.3.2能于不平坦地面上連續跑
2.3.3能由低處向高處跑
2.3.4能由高處向低處跑
2.3.5于跑時避開障礙物
2.3.6向后倒著跑
2.4工作姿勢 — 跨 (跳)
2.4.1能跨過障礙物
利用評估表中三級目標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評量(三級目標如2.1.1 2.2.1等),評量標準是:
0分:不能完成
1分:需要大量協助(包括口頭協助和身體協助),才能完成
2分:需要少量協助(只須口頭協助)就能完成
3分:能獨立完成
把學生的三級目標評量出等級后,利用匯總分數的形式,把二級目標(如2.1 2.2 2.3等)、一級目標(2及職業能力)的分數計算出來,體現到側面圖上,再分析學生的情況,制訂IEP時,可把如下內容作為依據:
1、綜合側面圖:作為撰擬長期目標的依據。
2、工作人格側面圖:作為撰擬短期目標的依據。
3、職業能力側面圖:作為撰擬短期目標的依據。
4、社區獨立生活技能側面圖:作為撰擬短期目標的依據。
5、各項檢核表的評量記錄等級:作為了解學生學習的詳細情況。
(二)、孤獨癥職業教育課程設置:
孤獨癥職業教育是個別化的,每個孤獨癥學生都是以目標的形式來設置的課程,在實施時是把每個孩子的不同目標融入到各種具體課程中來。其課程形態是“目標-教材-教學指導-評量”,如下表:
教學目標分科情況 姓名 xxx 第( 1 )頁
(表格略)
由班主任老師為學生制定個別教育計劃目標,把所有目標都列出來,由所有職業訓練的老師一起研討,然后,根據目標的情況由不同的老師來實施,有些目標不只在一個教師的指導下實施,而需在幾個科目中,由不同教師來實施,有一些目標還需家長來實施完成。
三、孤獨癥職業教育的流程
1、利用評量表對孤獨癥學生進行教育診斷。
2、根據診斷結果擬訂個別教育計劃。
3、實施教育計劃。
4、再進行教育評量。
5、修正教育目標。
四、孤獨癥學生職業教育的建議
1、家長要改變舊的職業教育的觀點。
職業教育它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作為我教育制度的稱謂,這種概念具有綜合性,它泛指為謀取或保持職業而準備、養成或增進從業者的知識、技能、態度、道德的教育和訓練,其對象既有思想態度和技能性的,又有技術性的。第二個層次的概念,則僅指“培養技術工人類的職業技能教育”,而職業教育又分為一般職業教育和特定職業教育,家長不要只重視在職業教育中學哪些技能,而忽略學生從工作人格,社區獨立生活及職業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因為,學生學某個固定的技能不會存在較大問題,主要存在工作持久性差,勞動的持久性和主動性不高,社會適應性差,缺乏工作的目的性等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家長老師多考慮的。
2、要從小進行孤獨癥學生的職業教育。
根據生涯發展的觀點,要培養孤獨癥學生能自我安排生活,而不需要他人安排,必須注重下列生活發展階段的任務:
(1)生涯覺知:
本階段開始于幼兒園或小學至六年級左右,強調勞動態度,一般常識以及自我認識三個方面,學生在此階段學習、認識工作種類、工作內容、工作的原因及職業發展與自身需要的關系。
(2)生涯探索:
本階段起始于7至9年級,學生開始更仔細地探索與工作有關的獨特能力與需要,非職業性的興趣,以及其他重要活動。這時,學校、社區、家庭應為本階段的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
(3)生涯準備:
此階段緊接于生涯探索之后,在高中(職訓)時期特別重視,強調擔任學生、工人、家庭工作人員及從事非職業性活動等不同角色有關的技能發展。因此,生涯準備階段涉及的不止是職業訓練,還包涵更廣的范圍。
(4)生涯同化:
此階段是學生被聘用以及預期可向一般成人過獨立生活的時期。如他們能對家庭有所貢獻,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以及參與社區生活等。同時因為新要求的產生,許多學生將需要一些特殊的支持服務,及更進一步的教育與訓練。
3、要根據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安排適量的工作。
由于每個孩子特點不同,工作情況及工作能力也不同,所以家長要根據學生
的特點安排工作要適量。對于學生工作時缺乏適應性,不知道自己這件工作干完后還會干些什么,有時就需要家長、老師給予安排。首先要考慮學生身體的承受能力;其次,要考慮學生對工作是否能夠完成;第三,要考慮學生當時的情緒來安排工作。
4、提高孤獨癥學生獨立生活能力。
孤獨癥在生活上依賴比較強,而家長或其他人也因他的缺陷,認為他無法做一些事,所以許多事情都有是包辦代替,這樣一來,學生對工作動機就會減低,不愿意干一些工作,而現在是市場經濟,有很強的競爭,所以學生感到有壓力,就會失去工作的興趣。
由于孤獨癥學生的挫折忍受力較差,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不能夠接受批評,在遇到困難時需要家長、老師用正強化來強化他,如果讓他承受困難就會鬧情緒、發脾氣,所以要從小訓練學生具有較強的挫折忍受力,來提高獨立第生活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