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天津市和平區的張女士一直為和上五年級的兒子如何溝通而苦惱。起因是前兩天孩子學校的老師向她反映孩子在學校頻繁打架的問題?;丶抑?,本想和孩子好好談一談,誰料想孩子的話少而又少,一副敷衍了事的樣子,于是急火攻心的張女士動手打了孩子。沒想到,她再想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是一言不發。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同張女士一樣渴望與孩子溝通,但往往事與愿違。對此,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健康咨詢的天津市和平區教研室教研員周梅指出,家長與孩子溝通受阻,不怨孩子,問題多出在家長身上。目前,家長和孩子溝通存在五大誤區。
誤區一:多說教,少傾聽。許多家長和孩子交談時,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時間一長,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會被壓抑住。
誤區二:喜歡使用強硬的措辭。許多家長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致于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難以保持平靜,“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常常掛在嘴邊,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誤區三: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許多家長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觀點往往與大人是不同的”這個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談時缺乏足夠的耐心,他們往往在未聽完孩子的話就發火,或者把孩子對某事的態度或看法說成是小題大做,這樣,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難對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誤區四:不懂把握時機。許多家長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例如,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插進去打開話匣子,或者孩子剛受了批評,心情還未平靜,家長就想“趁熱打鐵”去與孩子溝通等,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滿。
誤區五:漠視孩子的自尊。家長在某些問題和決定上有自己的原則,并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對的,但這并非意味著要忽視孩子的意見。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讓他發表出來起碼有兩大好處: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過意見,他會更易于接受最后的決定;二是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許多家長在“關鍵”問題上總喜歡“封殺”孩子的意見,這就抑制了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欲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