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在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陳列在大家的面前,在坊間可看到許多體能中心標榜,感覺統合真的如此神奇?可增加智商嗎?它是一種教學法,還是只是一些硬設備的總稱呢?答案是──都不是。
它只是生理發展過程而已。有一位美國職能治療師A. Jean Ayres,她發現有些不是很嚴重的障礙小孩,為什么他們的肌力會如此弱,協調能力也不好,在學習穿衣服、或學校課業都有問題,甚至是專心處理一件事都有困難。于是經過觀察與研究后,認為是大腦在處理外界訊息的過程中產生了問題,于是發展出「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及感覺統合治療。
在這兒,筆者想澄清一點,特殊兒童有許多種類型,其個別差異分常大,且各有其適合的治療及教育方式,感覺統合治療只是一種策略,不可能適合全部有障礙的兒童,更不可能增加小孩的智商,但卻可因感覺統合的改善,使學習能力增加。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如蒙特梭利教學法,只是幼教界中眾多教學法的其中一種,并沒有硬性規定每個幼教老師必須使用這一套教學法,且是否所有小孩在這種教學法中都一定比在其它教學法效果較好呢?相同地,感覺統合治療也只是職能治療師的眾多治療策略之一,職能治療師會根據專業知識及小孩的個別差異性,根據不同的理論架構及處理策略,做最適當的處置。
既然大家對感覺統合如此有興趣,不妨來淺談一下,到底感覺統合是什么,它的發展情形及其有關的游戲。
一個人是透過感覺系統來搜集外界的訊息,再經過腦部的組織整合,形成有意義且適當的行為。這一整個流程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對于剛剛落地的嬰兒,他們的感覺系統已發展好,所以他們能看見、聽見、感覺自己身體各個部位,此時大腦對這些訊息的處理能力還未發展,所以這些感覺均是無意義,但當小孩親身經驗這些感覺時,腦部也開始組織這些訊息并找出它們的意義所在(感覺統合的過程),故「親身經驗」是小孩學習為人的第一步。
接著,讓我們看看腦部在每一時期,所發展的感覺重點為何?
一、胎兒期:
有人強調胎教得重要性,就以感覺統合理論而言,在胚胎時期給予適當的感覺刺激的確很重要,感覺系統在胚胎(*)周時已發展成熟。如同上述所說的,有親身經驗才能提供腦部訊息的機會,所以啰!當感覺系統發展時,就是學習的開始。懷孕的媽媽,可千萬別忘記,坐久了起來走走,做做簡單的運動:散散步、聽音樂、透過肚皮摸摸他(她),對小孩有幫助,媽媽也有益呢!
二、嬰兒期:
此時小孩的移動能力是有限的,可能需由照顧者來設計情境及機會,使小孩親身經驗,那父母,老師應如何設計這些經驗呢?其實很簡單,小孩的主要工作是「游戲」,也唯有「玩」才能吸引他(她)的注意,所以照顧者可依小孩游戲的發展程序,提供適當的玩具及空間。其實一般幼兒發展書籍,都有提供發展的年齡及順序,但個別差異,有些人會發展得比較快,反之,有些人則較緩慢。
此外,有一點值得大家省思的,仿間出現許多新穎的玩具,應是現代小孩的福氣(還有標榜感覺統合室里色彩鮮艷的設施)??墒谴蠹一叵胍幌?,這些亮眼的設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在公園里的秋千、沙坑、滑梯....而常常流連忘返;反觀現在的小孩,都被過度的保護,父母常常害怕小孩受傷,而禁止小孩從事許多事,或者父母太忙了,為了照顧方便,將其放置于一小空間(如游戲床),或無法與小孩一同「玩」,隨便丟個玩具給他,于是剝奪小孩許多親身經驗的機會,也阻礙學習為人的第一步,另外除了需要了解外界環境給予的訊息外,「人」也是很重要的刺激來源,人的觸摸感覺正是情感滿足的起源,也有安定情緒的功能,也是小孩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的開始。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