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團體課的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練習回應老師的問話,我們在上課之前,都會以點名的方式引導孩子再聽到自己的名字時,能以「舉手」或喊出「有」以表示自己的身分,并響應老師的問題。
這個練習幾乎訓練了半年,孩子漸漸的對這樣的方式熟練了以后,我們為了延伸這個問題的用法,于是再將句型做了一些轉變,孩子在建立聽到自己的名字會給老師適當的反應后,我們則更進一步的加深問題的層次,在每一個孩子均練習「舉手」和「有」的技巧,老師會先問另一位老師:「張老師你在哪里?」張老師會立即拍撫自己的胸前,并口頭示范:「我在這里!」問完了張老師,再問班級中的實習老師:「方老師,你在哪里?」方老師也很有默契的拍撫自己,并口頭說出:「我在這里?!菇又质前嗌吓阕x的菲律賓阿姨、小漢漢的媽媽,我們經過這些大人一個個動作和語言的示范后,再將這樣的方式轉移到孩子身上。
輪到孩子進行練習的時候,我們會先問口語表達能力較佳的孩子,透過同儕的示范,比大人一再的說明要來得有效,這樣的方式,有大人和孩子的示范與互動,即使對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而言,我們也提供了許多次實際行為的示范。孩子藉由視覺、聽覺、參與情境學習與人互動的技巧,即使這個孩子還不會以語言響應老師的問話,當老師問起:「王隆隆,你在哪里?」的問句時,就由一位老師牽撫著小隆隆的手,并拍撫著小隆隆的胸,老師在小隆隆的面前示范說出:「我在這里?!姑恳粋€孩子都在老師的指導練習下學習這個回應的技巧。
在自然的情境中,我們經常安排讓每一個孩子進行不同的生活自理或教具操作的練習,老師則會將這樣的問答技巧融合在生活情境中。當凱凱正在玩車時,老師會不定時的問凱凱:「凱凱,凱凱,你在哪里?」老師觀察凱凱會不會回答「我在這里!」的句子后,如果孩子能正確的回答「我在這里!」,老師則可再根據孩子的能力提出:「你在做什么?」這些問句看似簡單,但是如果孩子對此句子的意義無法理解時,是沒有辦法正確的以語言和老師進行句子的對答。
有了這樣的經驗,孩子漸漸會習慣與他人以這樣的語言模式進行互動,有時候,老師提出問句時,孩子會以正確的語言模式回答;有時候,張老師不在凱凱的身邊,當凱凱要找張老師時,則由身邊的老師示范或提醒凱凱以較大的音量提出:「張老師,你在哪里?」的問句,當張老師聽到凱凱提出的問題,也需立即以語言予以響應:「凱凱!我在這里?!钩藢W校進行這樣的練習,我們也鼓勵家長在家庭中應用同樣的技巧,家庭中的人物和學校不同,所以在「人物」、「進行事件」、「場所」就要進行改變,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能力的類化」的重要;孩子學習一種技巧,如果都只是在特定場所、與特定的對象才能發展出的能力,就無法成為孩子本身真正的能力。
在家庭中,這樣的練習覺不是媽媽一個人和孩子互動就能完成,爸爸和媽媽口語互動的模式可以提供孩子最佳的示范,有可以由哥哥、姊姊,甚至阿公、阿嬤都可以成為我們互動和練習的對象;當孩子在家庭中的技巧也能熟練了,就可以和孩子玩起躲貓貓的游戲,我們可以常常問孩子:「妹妹!你在哪里?」當媽媽發現妹妹后,也可以說出:「媽媽找到妹妹了?!巩敿彝ブ卸嗵峁┚毩暤那榫澈途湫偷淖兓?,孩子在「語言能力」和「人際互動」的關系上就會漸漸獲得改善,這樣的練習,可以依情境的不同彈性變化,也是未來讓孩子具備進行「捉迷藏」的游戲所需具備的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