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剛送完半天班的學生,接到一位家長的來電,說是某某幼兒特教班老師要她來看看學校狀況,認為她的孩子較適合就讀我們學校。
掛完電話,我在教室里等了半個鐘頭,來了一位約三十幾歲的媽媽,我開始和她聊了起來,也想知道為什么受理報名的學校建議她到我們學校來,何以不讓這個孩子就近在自己居家的行政區域學校就讀。
談話結果,我知道了主要的原因,這個媽媽敘述中的孩子,是一名語言和認知功能不佳,且伴隨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孩子,也是經醫院評估鑒定為智能障礙的孩子。媽媽將孩子在三歲多被發現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后,即開始安排孩子接受各種的療育課程,但是所安排的課程對孩子的療育效果都沒有顯著的改善,所以,目前仍將孩子安置在發展中心,希望今年的九月能讓孩子進入公立學校附設的學前特教班就讀,當我確定這個孩子的年齡之后,發現孩子已經將要進入大班就讀,也就是這個孩子僅剩下一年的時間接受學前教育的服務,所以這一年,將會是影響孩子進入國小階段能力準備的關鍵時期。
由于三天的鑒定報名時間,這三天我們也接二連三的接到家長的詢問電話,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為孩子找到一個適合安置的學習環境,有的考慮地點,有的考慮教學質量,有的考慮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態度,有的則以考慮受托的時間越長越好。六歲以前,是孩子接受療育的關鍵時期,但是許多父母因為工作的關系,最大的要求就是全天的教學(因為我的班級并不主張孩子每天就讀整天),其實,光從這個因素,我就覺得家長的心態是不健全的,老師是一個教育孩子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受托的「媬姆」,當一個家長,以「較長的受托時間」為最大的考慮,我就可以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狀況,尤其,一心想將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學校,相對的就是在逃避自己必需承擔教養子女的責任,無論你有再好的理由。如果一個父母親是用這樣的心態來為孩子的療育最規劃,我要說的更嚴重,這樣的家長是沒有權利要求教學質量,尤其,面對一個中重度障礙的班級,當老師要同時兼顧到孩子的發展和教學,如果按照現行的法規,一般受托十個三到六歲中重度的孩子,我們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對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需要的家庭生活和親子互動時間更長,孩子體力有限的情況下,每天下午安排好好的休息和一個簡單的親子時間,對孩子將來生心理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讓孩子早一點接受療育課程,目的就是不要錯過教育的黃金期,卻被父母視為找到便宜又優質的「媬姆」,殊不知老師在工作準備的沉重負擔下,孩子離開學校后,留下許多書面、聯絡事項、校外教學的接洽、個案問題的討論、根據孩子的問題設計適當的課程,這些繁瑣零碎卻重要的工作,都必需在學生離校后,老師才能有時間和精神去計劃完成,尤其特殊班雖然人數比一般普通班級少,但是,做為父母親的您,如果已經覺得帶一個孩子體力和精神都是沉重負擔時,也試著想想這些老師的身體狀況,尤其,家長一味的遷學區,要進入一個適當的就學環境,通常這樣的班級,老師服務的個案量都特別多,我們不僅要去思考,對一個教學認真的老師來說,這樣的結果是鼓勵或懲罰?
這些年,我也聽到許多家長的聲音,但自己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已經到了體力不堪負荷的狀況,尤其每一年我們服務的對象常常是跨越學區就讀,甚至于有北縣、桃園的學生到北市來就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學資源的豐富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吸引家長帶著孩子越區就讀的最大誘因;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認真教學的老師就應該承擔這個不公平的結果。
在網站上寫了一些文章,目的只是希望家長學會更多的技巧,并不是希望家長將孩子遠從老遠送到我的學校來,也希望提醒每一個家長,沒有能把握生下的孩子一切狀況和條件都不會出問題,但是出了問題,如果只是想將教養的責任都丟給菲傭、學校老師、醫院體系,就不能抱怨他們的質量不好,很多父母,更是不愿意自己面對孩子,當父母出現這樣的心態,希望藉由其它的力量來收容孩子、看顧孩子,就沒有資格去批評與要求。
家長的意識抬頭,網絡上出現了許多相關的網站,但是在我的教學經驗中,大家在資源互通有無的結果,拼命在為自己爭取權益的同時,設法以孩子的條件在申請各項的補助時,也請家長們摸摸自己的心,問問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時間陪伴孩子。
以前,看到家長「流淚」,我總是無言以對,不知所措,深怕自己不小心傷害對方,這幾年,我看到家長力量的結合,各種信息的互通有無,卻一直看不到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好好的檢討自己?!噶鳒I」是一時的,我不反對,但是如果上了各種相關的課程,參與了各種教育訓練,卻沒有反省和調整的能力,「眼淚」就是一種浪費生命的作為。
- 發表跟帖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