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的經驗中,我們常常會考慮孩子的學習能力而決定教學策略,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其實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也因此,對于班級中的每一位孩子給予相當的彈性與發展空間是有其必要的。
然而,許多父母卻始終不了解孩子的各方面表現是受其極大的影響。無論是態度、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夫妻間的共識都對孩子產生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家庭中對殘障個案的接受程度與教養態度將會對孩子的日后表現有極大的影響力,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家庭對孩子學習上的功能與地位而一味的要求學校、要求老師,當老師在學校里所設計訓練的課程內容,很多時候,家庭會成為落實這些教學內容最適當的場所,那個時候,父母對于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并使之與現實的生活結合是必須靠著親師之間的合作而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對于學前階段的特殊嬰幼兒,父母介入的程度則會成為日后個案表現的關鍵。但是,很多焦急的父母其實不是不愿意投入教育孩子的工作中,事實上,對他們而言,也是需要被教育、被照顧、被同理的。身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有沒有一樣的心情在父母面對教育殘障子女的困境中給予最坦誠的態度?我們是不是往往在不經意中又再一次讓父母受到我們言語或態度上的傷害。對我們而言,與父母的溝通與對父母的體諒都應該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條件,但是,有多少老師真正的在反省自己--是否在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軟言軟語的給予父母精神上最起碼的慰藉?很多老師連這樣的態度與眼神都吝于給予,如此的態度,將無法使親師之間的關系達到圓滿的境界。其實,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成為孩子與父母走在漫漫長路的支撐力量,他們的勇氣是需要被增強的。
每一個生命都有一種表現方式,我們現階段都很難理解他到底對這個世間而言有什么重要的價值,那往往都是因為自己太幸福而忽略了其它人對世間的貢獻,其實,懂得欣賞生命并尊重生命的不同特質是值得我們盡一份心力去學習,因此,了解學生不同的特質并給予最適性的輔導,我們就不會因為孩子的不一樣而生起種種的煩惱,反而因此使自己更用心于體諒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了解父母的處境,每一種不一樣的表現,對每一個曾經努力過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所緣,如果一個特殊教育的老師可以有這樣的覺悟,就不會為了孩子的學不會而動怒,也不會因工作的繁重而沮喪,更能在一個個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們身上將不一樣的愛給不一樣的孩子,因其所需、所能接受的內容有所不同,如此的特教工作,將更有意義,更能符合一個特教工作者應有的精神與態度。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