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不肯上學、做作業拖拉……
■誘因:剖腹產、不喂母乳……
本報訊記者陳輝、通訊員袁毅恒報道:孩子不肯上學(幼兒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丟三拉四,做作業拖拖拉拉,愛發脾氣……小心,您的孩子可能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據統計,廣州約有三成以上的兒童患有此病,據分析這與當代媽媽為了保持身材,選擇剖腹產和非母乳喂養有密切關系。
問“心病”
6歲女童安安就讀于廣州某小學一年級,一到早上去學校前,她就哭鬧不停,從開學至今一連三個月都這樣,父母為此愁眉不展。經過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童心理訓練基地的醫生測試,安安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她的觸覺防御性很強,不喜歡別人碰她,更不要說摟抱了。醫生與安安的父母溝通后,了解到安安對家人非常依賴,一步都不肯離開,這與父母從小對她過度保護有關。
9歲男童家煌就讀小學二年級,已停學半年。原來,他在課堂上沒辦法專心上課,經常出怪腔,旁若無人地跑進跑出,還騷擾其他同學……不得已父母只好為他辦理了休學手續。經過測試后,醫生診斷家煌也是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對老師和同學充滿了敵意。
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童心理訓練基地高級導師林健芬介紹,“感覺統合失調癥”是指外部感覺信息進入神經中樞后不能很好組合,整個機體運作不和諧,對兒童學習能力的成熟和外界環境的適應造成影響而導致的心理障礙。據統計,在感覺統合失調癥在現代城市中的發病率高達10%-30%,而據廣州醫療機構的臨床觀察,該病在廣州兒童中的發病率高達30%!
問原因
是什么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癥”高發?林健芬介紹,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機構表明:在都市中,越來越多的媽媽為了“保持身材”,選擇剖腹產和非母乳喂養,是導致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癥增多的重要原因。剖腹產出生的孩子缺少了“產道擠壓”的人生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觸覺接觸,沒有母乳喂養,孩子的皮膚缺少與母親的“肌膚相親”,都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觸覺發育。
此外,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兒童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兒童該爬的時候沒爬,日后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
林健芬介紹,“感覺統合失調癥”的孩子的注意力特別不易集中、記憶力差、做事丟三拉四、學習成績差、做作業拖拉、調皮多動任性、行為沖動、冒險,但精細動作差如系鞋帶扣紐扣困難、講話結巴不流暢、詞不達意;有的又易緊張、膽小、退縮、偏執、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在過去,有的人將這些問題診斷為多動癥,給孩子吃藥、打針等,但收效甚微,而且還可能造成兒童發育不良;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性格問題,有意不聽話,對孩子又打又罵,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創傷。
3-13歲最宜治療“感統失調”
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童心理訓練基地心理咨詢師張升俊介紹,在他們接觸的“感覺統合失調癥”兒童中,有許多由于沒有進行及時干預,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發展,造成孩子學習基礎差、心理發育遲緩和人際關系障礙,進而出現厭學、逃學、撒謊等問題,甚至會出現品行障礙,這些孩子的品性障礙長大了就會延續為人格障礙,變成犯罪的易感人群。
據介紹,一般來說3-13歲是“感覺統合失調癥”最佳治療時間。心理專家會通過測查,診斷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然后制定相應的訓練課程,通過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參與,一般經過1-3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