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去整理和收拾時
孩子和母親湊著臉整理著玩具。母親微微地笑著對孩子說:"看,今天你陪我一起玩,我很高興,謝謝你了。明天我們再這樣玩好吧?"通過這樣的對話,孩子也會感到整理的重要性,就不會把東西撒得一地了。
無論哪個家庭,都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母親一邊說著"要吃晚飯了,把玩具整理好。"一邊向廚房里走去??匆姾⒆記]有整理,便沒完沒了數落著,一邊手腳麻利地全部整理完。
如果每天如此,這絕不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共鳴,產生動手的欲望。如果等著孩子去做,或和孩子一起做,會怎么樣呢?在整理時,家長應以從容的心情、溫馨的語言,使孩子體驗成就感和達到目的的喜悅。
自己身邊的事情不會收拾,這是從小就養成的壞習慣,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家長應該拋棄"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會做"的盲目樂觀的想法,基本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讓孩子在幼兒期就養成。
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時
嬰兒出生后從一歲時就開始斷乳,離開母親的乳房,攝取普通的食物。與此同理,為了自立,孩子還需要開始心靈上的"斷乳期"。
這時的孩子,以自己貧乏的體驗和知識,開始對發生在自己周圍包括父母和學校里的事進行思考,觀察社會。他們不是以父母或成人教導的那種概念去思索的,而是想建立起自己的觀念。
喜歡滔滔不絕的孩子突然變得話語很少,有時也會批評父母,不像以前那樣坦率了,那時家長也許會感覺到一種失落感。這時,家長不能以養育孩子的父母自居,而是以前輩的身份和孩子交往。
家長要盡力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和共鳴。勸導,是理解這-時期孩子的要點。
孩子不能潛心學習時
孩子在生活中要學會許多東西。如果學校里的學習并不特別落后,就用不著如此擔心。但是,看見孩子不能潛心學習,家長總免不了會擔心。那種時候,焦慮不安、嘮嘮叨叨地埋怨,或是嚴厲訓斥、都只會適得其反。
在擔心孩子不用功學習之前,家長應向孩子表現出自己勤奮學習的姿態。社會是個大學堂,無論讀書還是學烹調或是學音樂,如果喜歡,即使不走出門外,學習的機會也到處都有。家長不要焦慮,也絕對不能對孩子訓斥,應該主動和孩子一起努力養成愛學習的習慣。
孩子為自己不同于別人而感到苦惱時
當孩子有了獨立思考的愿望之后,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變得很強烈。這時,有很多孩子都會暗暗地感到苦惱,感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幫助孩子建立開放型的人際關系,客觀地觀察自己,學會體諒對方?,F代社會是強調個性化的時代,重要的是應該培育這樣的孩子:承認人有各種不同的個性,理解別人的個性,而且對自己充滿著自信。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