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案例是一位在山東省某高校學習的女學生,年齡19歲。
之所以沒稱她為女大學生,是因為她所在的班級是成高班,她一直未能取得正式學籍。研究者是該生的任課教師,在認課期間,發現該生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與教師談話時眼神游移不定,對教師的提問缺乏反應或根本不反應。偶爾講話時,語調沒有抑揚頓挫,缺乏感情色彩。目光會長時間的盯在書本上,但書中的內容一無所知。路遇老師,從不與老師做任何語言和眼神的交流。每一學期的每門課程均不及格。研究者認為該生有嚴重的心理障礙,易對她進行個案研究。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訪談法為主,輔以調查。研究者制定了訪談計劃,對該生的生活經歷、學習過程、人際關系、學習成績等方面對了解她情況的人進行訪談。訪談計劃分三部分。一是訪談該生的同宿舍的同學,了解該生在校的業余生活和人際關系。二是訪談該生的母親,了解該生的生活經歷、學習經歷、家庭情況,尤其是家庭教育情況。三是訪談該生本人,掌握該生對同學、家長、學校的看法,并觀察其談話時的表現。
三、研究結果
對該生的同學、母親、本人的訪談信息綜合后分六個方面對該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及受教育情況進行分析,并從該生所在系辦公室調出該生歷年的學習成績,綜合后制成下表:
項目
序號項目訪談結果被訪談人
1同學交往
?。ㄍ裕┎唤洺W≡谒奚?,從不主動與同學談話,回答問題是回答是與否,說完話就低下頭,不互借東西,不分享零食。別人偶然碰她一下,她就說“嚇死了”,沒有好朋友。同宿舍同學
本人
2同學交往
?。ó愋裕]有男朋友,但知道男女有別。關注別人談戀愛的事,把這些當做新聞,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告訴同宿舍的人。同宿舍同學
3日常生活行為不愛干凈、不經常洗臉、刷牙、洗衣服,不主動打熱水。打飯時討厭人多,打飯時插上卡,用手指著要打的菜,不講話。早上起床不疊被,所有的生活用品均媽媽作主買,自己不獨自去買東西。同宿舍同學
母親、本人
4愛好喜歡小孩玩的鑰匙扣、小卡子、小項鏈之類的小飾品,無人注意時做鬼臉。同學、母親
5學習情況上課時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提問也只站著不出聲,老師批評也沒反應,不上音樂和舞蹈課。除非同學領著,否則找不到教室。記筆記就是抄書,而且抄的并非當堂內容。每門課成績0—30分之間。同學、任課教師
6家庭情況家庭結構為核心家庭,父親搞公司,母親是學校后勤部門的領導。家庭氣氛和諧,從小由父母帶大。父母均無不良嗜好,智力正常,該生為獨身子女,教育方式較民主。母親、本人
四、結論與分析
該生存在嚴重的社會交往障礙、興趣范圍狹窄、精神發育滯后、有刻板行為、并拌有輕度智力缺陷,初
步論斷為孤獨癥。另外在訪談基礎上還應使用心理量表進行進一步測量,才能確診。
根據訪談情況該生患孤獨癥的病因分析如下:
1、據母親講該生母親在孕期并無特殊不良史,一切正常。該生出生時,產程中也未受到意外傷害,成長過程中除偶有小疾外,無重大外傷或疾病。父母在智力方面均同常人,該生的輕度弱智現象應排除藥物、遺傳因素,因此應考慮環境、教育因素對該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2、據該生的同學反映:當別人問及她小時侯的事情時,她記憶最深的就是父母工作忙,整天不在家。當父母離家時,就把她獨自一人鎖在家中,因害怕出危險,就不許她看電視、聽錄音機,她只好一個人呆坐著,一坐就是一天,父母放心,并沒有感覺這樣不好,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她從幼年就被剝奪感受豐富的視覺,聽覺刺激的權利,尤其是視覺刺激的剝奪,對她造成了重大不良影響,因為人的信息有80%是來自于視覺,心理學已用實際證明了暫時剝奪感知覺尚能對人的認知、個性導致不良后果,何況是漫長的十一年的時間呢。弗洛伊德的研究指出了童年期經驗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從嬰兒時期的口唇期、肛門期到性器期等這幾個時期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極為重要,他認為兒童將來的發展是常態或變態,五歲前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弗洛伊德重視童年期經驗對解析孤獨癥的成因有指導作用。
3、埃利克森的人格理論在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社會環境與人格中自我的相互作用。該生成長過程在家庭中得不到豐富的感知覺刺激,在幼兒園、學校里老師只覺得她內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心理疾病,沒有給她創造一個特殊治療環境,使她的社會交往障礙越來越嚴重,直到高中畢業后家長才發現。把她送到大學,想通過集體生活環境治愈女兒的疾病,但這種非特設治療環境已無法起作用了。該生只住了一個多月,就不在宿舍住了,現在仍每天回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該生孤獨癥的病因主要是早年生活環境中缺乏豐富和適當的刺激,長期處于單調環境中的兒童易于用重復的動作或其他方式進行自我刺激,對外界環境不發生新興趣,這種情況在成長過程中又一直被忽視,因此造成了較嚴重的心理障礙。
關于孤獨癥的治療,已有不少心理學家進行過探討。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二院的王娟等人曾用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孤獨癥患兒,有一定的效果。另外,對孤獨癥患者要充滿愛心,多與其接觸,與之密切關系??蓮幕颊吒信d趣的事情入手,逐步擴展其興趣范圍,引導他們從“繭”中解脫出來。再次,應尊重他們及他們珍愛的物品,不應隨意擾亂他們的生活方式。最后,如孤獨癥嚴重,應及早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
參考文獻
1、賈美香等 孤獨癥兒童智力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比較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8年 第2卷 第2期
2、王娟等 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孤獨癥一例報告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3、李丹主編 〈〈兒童發展心理學〉〉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87年6月第1版
4、高覺敷主編 〈〈西方近代心理學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3第1版
5、[日]平井信義著 〈〈兒童精神衛生與行為異?!怠?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