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文摘瀏覽 > 瀏覽文章

孤獨癥學生輔導手冊~二、 自閉癥學生的身心特質

2008/12/8 12:59:50 來源: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孤獨癥學生輔導手冊

貳、孤獨癥學生的身心特質

一、行為特質

堪那最早報告十一例孤獨癥,后來增加病例數并追蹤其病程進展,引起許多學者和臨床家的注意,自1960 年代起許多人對此癥加以研究。雖然堪那對這個新發現的癥候群有很清楚的行為描述, 但是他最后綜合的五個特征卻是抽象的原則性敘述, 研究者對它的解釋和所應包含的范疇看法并不一致, 筆者比較1970 年代的九種診斷系統, 發現語言和溝通障礙、社會性和人際關系障礙、和行為的同一性, 這三項是絕大部分臨床家和研究孤獨癥的學者診斷孤獨癥的必要條件,這也是現代診斷孤獨癥的三要件, 這三項特征隨患者的孤獨程度、智能、年齡、后天學習環境而有不同表現,分項敘述如下:

1. 人際關系

初診時患者父母主述「不理人」、「不看人」、「叫他沒反應」、「我行我素」、「不合群」、「自己玩自己的」等行為是孤獨癥兒童的主要行為特征。茲將孤獨癥兒童和正常兒童社會互動的發展整理于表一, 想象或象征游戲的發展整理于表二, 并說明如下。正常兒童自五、六個月起,逐漸出現認生怕陌生人的行為,而絕大部分孤獨癥患者在兒童早期不會認生, 甚至到成年都不曾有怕生經驗。正常兒童會認人之后, 若與照顧者分開時, 會有哭鬧、依依不舍的分離焦慮行為。孤獨癥兒童很少在兩歲之前出現分離焦慮, 部分患者較大后會有分離焦慮, 但表現方式常和一般兒童不同, 一般人不易了解。正常兒童會走之后, 喜歡跟著父母或和其它小孩玩。孤獨癥兒童在家常自己玩自己的, 很少跟著父母學習父母的行為, 外出時自己走自己的,不會回頭找父母,將近三分之一曾有走失的紀錄。約2%孤獨癥兒童無法和母親分開, 覺得母親是自己的一部份, 一刻都不能離開母親, 就像有些孤獨癥兒童手上隨時拿著的紙片、玩具、繩子或枕頭等特殊對象一樣, 母親和這些東西只是他周圍不可分的一部份, 勉強分開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像是共生現象一樣。

表一、社會互動的發展特征

2 正常兒童: 轉向聲源;對人笑 

孤獨癥兒童: “乖”

6 正常兒童: 被抱或要求抱的反應;陌生人反應

孤獨癥兒童: 很好帶;不必(要)人理; 哭鬧難安撫

8 正常兒童: 生焦慮及分離焦慮;動作模仿;躲貓貓之類的游戲 

孤獨癥兒童: 哭鬧難安撫;退縮;被動接受互動;無分離或陌生焦慮

12 正常兒童: 主動要求游戲;與大人互動性游戲;注意大人反應

孤獨癥兒童: 不理人、自己玩

18 正常兒童 平行玩;拿、給別人玩具

孤獨癥兒童: 不理人、自己玩

24 正常兒童: 平行玩;追逐游戲;短暫互動的玩;求救、安慰

孤獨癥兒童: 明顯退縮不理人不看人不反應;缺乏情感表達;少數可分親疏; 少數呈“共生現象” ;莫名其妙的害怕

36 正常兒童: 輪流、分享;追逐游戲;幫忙父母; “獻寶” ;取悅

孤獨癥兒童: 明顯退縮不理人不看人不反應;缺乏情感表達;少數可分親疏; 少數呈“共生現象” ;莫名其妙的害怕

48 正常兒童: 扮家家酒;協調、妥協;喜歡和不喜歡某些同伴

孤獨癥兒童: 少數可追逐、觀看別人玩;大部份自己玩;模仿儀式性的安慰擁抱

60 正常兒童: 交朋友,和朋友玩、吵架;協調游戲的角色變換

孤獨癥兒童: 和大人的互動增加但明顯怪異;重復同樣游戲

 

孤獨癥兒童在嬰兒時期大都自己玩自己的,不需要別人安慰似的。在兒童時期受到挫折或受傷時, 大都不會主動要求父母安慰, 也不像正常兒童一樣在,睡前喜歡和父母擁抱親吻。然而孤獨癥兒童是有情緒的, 只是常以其特殊的方式表達或表達的強度不恰當, 使得其它孤獨癥兒童的母親也不能了解其情緒, 因此一般人??吹焦陋毎Y患者缺乏情緒表達,或者莫名其妙的暴怒。

 

 

表二、想象游戲的發展特征

12 正常兒童: 功能性游戲(適當的玩玩具)

孤獨癥兒童: 玩手,對玩具沒興趣

18 正常兒童: 假裝喝、吃、打電話等日常生活的活動

孤獨癥兒童: 反復怪異的動作、對某些刺激的特殊偏好

24 正常兒童: 喂玩具動物吃、喝等擬人化的玩法;假裝種類增加

孤獨癥兒童: 反復怪異的動作和玩法;敲、打、咬、聞、排

36 正常兒童: 有計畫系列的假裝游戲;玩具可取代;假裝玩具可自主

孤獨癥兒童: 反復怪異的動作和玩法;對某些視動玩具的偏好和特殊能力(認符號、字)

48 正常兒童: 幾個兒童一齊玩裝扮游戲 (扮家家酒);象征取代實物

孤獨癥兒童: 教過的功能性游戲; 極高功能者可有少數反復個別的簡單假裝游戲

60 正常兒童: 語言和想象的裝扮的游戲結合在一起;講故事、編故事

孤獨癥兒童: 功能性玩法增加;在自然情境自發性、創造性玩法極少

回避和人的視線接觸是孤獨癥嬰幼兒的另一特征,主要是不會用視線來和人溝通。我們常用「眼神」來形容一個人的精神, 因為眼睛不只被動的接受視覺, 更可以由眼神來傳達和別人溝通的訊息。譬如: 嬰幼兒看著母親表示要母親抱或幫忙; 眼睛看母親, 看看糖, 再看母親, 他是在告訴母親那兒有糖。孤獨癥兒童視線接觸的量并不少, 用眼神視線來表達需要協助的能力也正常, 但用眼神視線來表達分享訊息, 就有明顯的「質」的異?,F象。

實驗證明這可能是診斷孤獨癥最早期(18-20 個月大)的特征之一。

游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活動,兒童借著單獨玩以及和別人一同游戲, 來了解及學習語言、事物及人際關系。孤獨癥兒童使用玩具時, 常出現對某些玩具的偏好和不恰當的使用方法, 譬如: 正常兒童玩玩具車, 通常是把車子在地上、在桌子上推著, 學著車子走的動作及聲音, 可是許多孤獨癥兒童, 并不喜歡這樣玩車子, 而是把車子倒過來, 玩它的輪子, 或者把車子放在地上推, 只注意車輪的轉動。綜合而言, 孤獨癥兒童在使用玩具方面, 比正常兒童有明顯的遲緩, 及特殊怪異的現象。咬、敲打、排列常持續很長的時間。在經過教導之后,到較大年齡才發展依玩具的功能適當使用玩具, 且常對大部分玩具沒有興趣。在象征或裝扮的游戲方面, 譬如「扮家家酒」等游戲, 很少孤獨癥兒童能像一般兒童一樣玩, 即使出現, 也常只表現固定的、反復性的玩法, 而缺少一般兒童想象的、創造的、時常改變的和別人互動的玩法。至于和同儕進一步互動游戲, 孤獨癥兒童常從跟著追逐游戲開始,只有高功能兒童才發展出依規則進行的復雜游戲。

年齡增長之后,尤其是能力好的、孤獨程度輕的,上述現象常有明顯的減輕或消失的現象。但這些高功能的孤獨癥兒童仍具有社會性人際關系的明顯障礙,其主要行為特征如下:

1)和其它兒童交往時,缺少回報式的社交反應,譬如別人幫助他,他不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謝意;

2)缺乏參與合作性團體游戲的能力;

3)有很多時間既沒有和別人玩也沒有事情做,像在沉思又像在發呆,會讓別人覺得他在作白日夢,無法親近;

4)缺乏同情心或不知如何表達同情心,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反應,無法適當地表達自己對別人情緒的了解和反應;

5)由于上述明顯的障礙,使得孤獨癥兒童很難和別人建立友誼,也使他們在社交場合做出不恰當或怪異的行為。

中、高功能少年和青年時期的孤獨癥患者,有許多都能夠和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 也能表現情感的交流, 但是和朋友建立友誼的能力仍然有限。主要是和別人對話時, 無法傾聽別人談話的內容, 注意別人的需要和體會別人的情緒, 并做出適當的反應,使得別人覺得他太自我中心,很難和人建立友誼。

孤獨癥少年和青年也和一般正常人一樣有性欲和刺激性器官的快感,因此自慰是常見的行為。但對社會情境的領悟力差,會在不適合的場合做出某些行為, 而出現尷尬的場面, 譬如: 在別人的面前玩弄生殖器或自慰, 這是頗難堪的。而孤獨癥少年和成年, 由于缺少適當的社交技巧, 因此雖然有正常的性欲和性的快感,但常無法和別人建立性的關系,因此結婚也是少見的。

2. 語言和溝通

孤獨癥兒童: 口語和非口語溝通增加;特殊怪異的溝通;代名詞反轉和仿說;缺乏連續互動性溝通;缺乏情緒感受之溝通

孤獨癥患者有非常嚴重的語言和溝通障礙。在語言溝通方面,以語言發展遲滯、語法錯誤、及語用障礙最常見。在非口語溝通方面也出現發展遲滯及特殊非口語溝通方式。一般兒童和孤獨癥兒童語言發展的比較,參見表三。

表三、語言溝通的發展特征

年齡 (月)

2 正常兒童: 發音、喉音

孤獨癥兒童: 安靜或哭個不停

6 正常兒童: 面對面發聲互應牙牙學語

孤獨癥兒童: 靜;哭

8 正常兒童: 發聲、注視、動作模仿

孤獨癥兒童: 靜;少數發聲;沒有模仿性發聲或動作

12 正常兒童: 有意義的單字,企圖性和回應性發聲和動作溝通(呈現要求)

孤獨癥兒童: 可能有過少數幾次有意義發音,后來消失或停滯;缺乏企圖性、響應性、分享性的非口語溝通

18 正常兒童: 字匯和詞匯增加;用動作語言要求;二字句出現

孤獨癥兒童: 可能有過少數幾次有意義發音,后來消失或停滯;缺乏企圖性、響應性、分享性的非口語溝通

24 正常兒童: 字匯和詞匯迅速增加;3~5 字句;并用表情、語言、眼神、指來溝通;簡單問答;稱呼自己的名字

孤獨癥兒童: 大都不理人或哭鬧表達要求;極少數高功能者會指、注視;有的語言和互動退步

36 正常兒童: 字詞匯達1000 左右, 較長句子,使用你我,很會問,持續互動

孤獨癥兒童: 拉、帶、重演表達要求;高功能者出現字詞仿說;有咬音、音調等問題

48 正常兒童: 復雜的長句,連續互動的語言溝通,語言和動作協調的溝通(人、情境)

孤獨癥兒童: 動作模仿、動作要求;注視增加;仿說句加長、復雜、代名詞反轉;少數自動說

60 正常兒童: 復雜適當的口語和非口語溝通;文法正確;對嘲諷、開玩笑等隱喻的了解和運用

 

語言的正常發展和兒童認知能力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而言,兒童在會使用語言表達之前, 已經初具理解能力及非口語模仿行為, 這些理解能力及模仿行為, 是發展語言表達的基礎。學齡前孤獨癥兒童, 對事物和語言的了解都比正常兒童的發展慢了許多。他們大多對父母親所說的話, 所表現的行為, 無法了解。他們也缺乏模仿系列行為和協調多個器官表達的能力, 譬如: 教他仿說「杯子」, 只有發「杯子」的口形,卻沒有發出「杯子」的聲音。

依據筆者對青少年及成人孤獨癥患者的追蹤研究結果,到成年期仍有一半孤獨癥患者沒有語言溝通能力。綜合而言,孤獨癥兒童語言表達的發展過程如下: 他們先有簡單的仿說: 聽電視廣告詞、歌、或別人講話, 在聽到當時, 或聽到隔了一段時間之后尤其當他們愉快、自得其樂或有需要的時候, 會將這些廣告詞、歌、話,「復誦」出來, 這稱為「立即仿說」或「延遲仿說」。在仿說初期兒童并不知道所說的意思,等仿說次數多了,才能將所說的話和實際事物配合起來, 了解意思。逐漸的仿說字、仿說詞, 進步到可以主動的說簡單的字和詞, 甚至句子。到能自動說時, 他們的語言呈現很明顯的代名詞反轉現象, 意即「你」、「我」代名詞說反了,「你的」說成「我的」,「我要」說成「你要」, 這種現象可以持續達數年之久。有自動說者, 大都用來表達需求, 而問問題、回答問題、對話都是后來逐漸出現的。即使具有對話能力的, 其語言仍有顯著偏差。和別人對話時, 常是把過去學過的語言很機械式的表達出來, 讓人覺得他們是把所知道的事「告訴你」, 而不是「和你談話」, 也就是說, 他們缺乏一般人談話時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聲音、聲調、表情、姿勢相互協調的相互溝通特性。有時會有答非所問, 或者是答得不得要領的情形出現。他們的發音固然有些人十分準確, 但大都有咬字的困難, 音調單調, 語調和節奏缺乏變化, 缺乏情緒的表達, 也少有身體動作的配合, 語句常有中斷的現象。綜合而言, 其語言的主要困難不在文法, 而在實際應用的困難。

「作文」是語言的延伸,它是孤獨癥患者成長過程中極為困難的事,只有高功能者才能達到這個能力。他們通常從抄及默寫簡單的、描述性的句子著手,到可以把這些句子依照自己的思考, 組合成一段文章, 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而且只有在語言能力好, 比較聰明的少數孤獨癥患者才能做到。他們在剛開始學寫作文時, 都是應用極強的記憶力, 一字不漏的將課本或模板的句子背下來, 逐漸的才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寫出來。就像說話有仿說及重復的現象一樣, 他們在作文時也會出現寫重復的句子, 用字遣詞不恰當等現象, 在筆者所經驗的能作文的孤獨癥青少年中, 他們都較長于寫記憶性、描述性的文章, 而很難寫抒情性質的文章。

3. 狹窄反復的同一性行為

孤獨癥兒童除了在玩玩具時不按玩具的正常功能玩之外,對玩具的種類也有其偏好, 一般而言, 年幼的兒童較喜歡玩會動的、會出聲的、會發亮的東西。年紀較長的兒童, 這些行為大都逐漸消失, 可是通常會發展出對某些機器或特殊工具的喜愛,譬如喜歡拆鐘表、喜歡照相等。

孤獨癥兒童玩耍時,除了反復式、機械式的玩耍之外,年紀較小的和能力較差的兒童常有將玩具放入嘴里咬的現象, 有些則將任何東西都要拿近鼻子聞或用面頰去接觸, 或用手去觸摸玩具或特殊質料的絲襪、頭發等, 有些兒童則常用特別的角度去看玩具和四周事物, 而讓人覺得他有斜視現象。年幼的常喜歡看霓虹燈, 一閃一閃的交通標志, 有些人則喜歡照鏡子、對鏡子扮鬼臉, 而較大的孩子則發呆或玩弄身體?;顒恿刻卮蠡驑O小、跳躍、雙手撲動、繞圈子、墊腳尖走路,或擺出特殊的姿勢等,也是嬰幼兒時期孤獨癥患者很常見的現象。

除了固定的玩法和知覺運動偏好之外,孤獨癥兒童常有固定的儀式行為。有人對飲食的內容十分挑剔, 只吃固定的食物; 有人對食物的烹調方法、口味、質料固定; 有些則對日常生活的某些細節要求以固定的方式進行, 譬如: 睡固定的地方, 蓋固定的被子, 用固定的奶嘴, 坐固定的地方吃, 用固定的碗筷, 到某個時間看固定的電視節目, 坐車坐固定的位置、出門走一定的路線等。在語言、思考溝通方面也有固定現象, 譬如有些有重復的、固定的問題, 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部分年長的孤獨癥患者因為這種固定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引起困擾,譬如碰到人固定的問電話號碼,看到對講機就自動的按對講機報自己的姓名, 固定看完電視新聞才能出門, 甚至考試時也將腦子理一直在想的固定想法寫在考卷上, 而拒絕回答考卷上本來他會的問題。有些孤獨癥兒童青少年, 常有固定特殊偏好的主題而收集許多該主題的資料, 譬如對年代、地理、天文、數字的偏好就是。這種少年和成年孤獨癥患者的固定想法和行為, 有時和成人的強迫癥相似, 有時甚至會讓人覺得近乎妄想程度, 如果到這個程度時, 用治療強迫癥的藥可以減輕其癥狀,以促進其社會適應。

除了上述有關孤獨癥的行為特征之外,孤獨癥兒童也常有活動量太高、活動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 缺少主動, 對某些事物特別的恐懼或特別喜愛, 亂發脾氣, 甚至他所要求的沒有達成時, 有攻擊或傷害自己行為等, 但這些都不是孤獨癥所特有的,在其它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兒童甚至正常兒童都可能出現。

二、教育相關的特質

除了上述孤獨癥呈現的各種行為特征之外,有許多關于孤獨癥兒童行為的描述和研究, 雖然這些行為在其它診斷的兒童甚至正常兒童都可能出現, 可是這些行為特質的確會影響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值得在此加以介紹。

1. 認知能力不均衡

認知能力不均衡是孤獨癥很重要的特質,從1970 年代Rutter 等人開始到目前都有許多學者主張認知缺陷是孤獨癥的核心癥狀。譬如現在十分流行解釋孤獨癥的神經心理病因的心智理論、執行功能理論和中心連貫理論, 都是和認知功能息息相關。

孤獨癥兒童70% 以上都伴有智能不足的現象,顯示智能不足兒童的學習困難亦常見于孤獨癥兒童。認知能力不均衡的發展可以用魏氏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說明,就大部分孤獨癥兒童而言,其魏氏智力測驗的操作智商大都較語文智商為優, 在操作量表里的圖形補充和積木測驗常常是得分最高的分量表。在語文量表里, 孤獨癥的兒童一般是以記憶廣度測驗得分最高, 理解、類同測驗則是較弱的一環。研究資料亦顯示孤獨癥患者的記憶能力遠優于理解能力和想象創作的能力, 而且大部分的研究也發現孤獨癥患者用視覺學習的能力較聽覺學習的能力為優, 尤其是統合兩種信息輸入系統, 譬如同時接受聽覺和視覺刺激的學習, 明顯的較一般兒童為低。

類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將學得的能力運用在需要的類似情境。類化困難是孤獨癥教學最大問題之一。臨床經驗和研究結果都發現患孤獨癥的人可以學習許多學業、社交、休閑和工作的技巧, 可是這些學得的技巧很難在學習之外的需要運用這些技巧的情境中表現出來; 他們十分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缺乏應用的能力。一般而言越難學會的行為越不容易類化。因此類化是孤獨癥兒童教育上特別難突破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 這些年來的研究發現在教室之外實際生活的環境來教學, 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 這也就是筆者一直強調孤獨癥的矯治教育和訓練要符合實用的原則和生活化的原則的原因。

2. 注意力問題

像過動癥、學習障礙和智能不足的兒童一樣,孤獨癥兒童也有注意力的問題, 在教學時要引起他們去看和注意要教的事物上十分困難, 孤獨癥兒童常常不會跟隨教導者的指示去注意該注意的事情, 若能注意時注意的時間也極短暫。相對的, 孤獨癥兒童卻常常對某些自己有興趣的刺激十分的專注, 這種被稱做過度選擇性的注意力也常會干擾教學。一般而言我們需要和人正常的交往, 要能夠壓抑許多不相干的刺激而專注于互動的某些信息上, 由于孤獨癥兒童對大部分的刺激反應微弱或沒有反應, 讓人覺得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難免在社會互動中被人覺得怪異而難以和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面對這種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容易持久的特性, 老師在呈現教材和互動的方式上都要特別的注意, 一定先引起學生的注意之

后才進行教學的動作,這樣才可以有比較好的結果。

3. 動機

在孤獨癥學生的教學上,老師常會抱怨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教學活動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可是事實上孤獨癥的兒童并不是沒有動機, 而是一般兒童有興趣的事物, 他們并不感興趣、并不構成動機, 卻對他們特別感興趣而別人覺得特殊或怪異的一些事物特別有興趣、會讓他們燃起強烈的動機。譬如一般兒童對玩具或口頭的稱贊等都會構成激勵他們學習的動機,可是對孤獨癥兒童而言, 口頭稱贊或一般的玩具常常是他們不感興趣的, 反而是一些自我刺激行為或者反復操弄別人不感興趣的物品構成他們強烈的動機。因此在評估孤獨癥兒童的時候常常需要費心仔細評估他們的行為及其前因后果, 才可以發現哪些是可以增強學習動機的增強物。在教學時, 需要不斷的找尋可以引起學生動機的新的增強物,才能維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

4. 行為問題

雖然嚴重的自我傷害和攻擊行為問題只在少部分的孤獨癥學生身上出現,這些行為卻會嚴重的干擾教室秩序, 需要立即的處置和醫療, 包括藥物的協助。部分高功能孤獨癥學生無法在普通班學習而需要安置在特殊班, 甚至不能到校而只能在家自行教育, 常是嚴重行為問題所造成的。較輕的行為問題, 譬如發脾氣、不合作、自我刺激等在孤獨癥學生十分常見, 這些行為的原因包括對某些外在內在刺激不正常的反應, 譬如對某些聲音、光線、觸覺的過度反應或不反應; 有些則是沉迷在自我刺激之中, 而對外界刺激及教學活動沒有反應; 有些則是和他堅持的同一反復的行為受到干擾的反應;更常見的是溝通困難造成的。

早期的臨床治療方法強調以行為矯治消除這些不恰當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如果沒有消除常常不被學校接受?,F在的觀念已有改變, 以功能分析的概念,不直接處理這些問題行為, 而采用教導孤獨癥兒童有用的技巧, 并予以增強, 經由區辨增強法使其出現越來越多功能性的技巧, 而自我刺激行為等問題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甚至消失。一般而言, 這些問題行為如果從小適當的教導功能性活動, 可以將這些問題行為減到最少, 因此早期介入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導適當的行為以及避免續發的問題行為。

三、相關的身體健康問題

孤獨癥兒童由于溝通困難及自我照顧能力差,加上前章所述10~37%患者并發身體疾病,身體健康問題值得注意。

1. 癲癇

從臺大醫院的個案統計,孤獨癥兒童的腦電圖檢查呈現癲癇的腦波型的比例高達1/5 以上。有不少兒童在兒童時期就出現癲癇發作, 而有部份則到青春期才第一次發作。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資料, 到成年期, 孤獨癥患者出現癲癇的比例高達1/4 以上。呈現癲癇的兒童一定需要接受立即的進一步檢查治療, 要將癲癇用藥物適當地控制,并配合環境以避免傷害并影響其治療。

2. 意外傷害

孤獨癥兒童對危險情境缺乏判斷的能力,時常不顧危險地橫沖亂撞會接觸危險的事物, 而引起意外甚至死亡。本人的研究顯示到了青春期, 孤獨癥患者已有3 % 因為意外而死亡, 至于發生意外但未危及生命的比例則更高。因此要特別注意防范。

3. 皮膚

孤獨癥兒童, 尤其是低功能者, 有自我刺激、自傷性行為的孤獨癥兒童, 可在皮膚, 尤其是手部及手指處呈現因傷害造成皮膚結痂的情形, 應給予適當的處置。

4. 牙齒

孤獨癥兒童由于自我照顧的能力較缺乏, 因此應該協助他好好照顧牙齒, 而且盡早訓練他刷牙等身邊自我能力。對于仍然使用食物, 尤其甜食, 做為增強物來矯治的孤獨癥兒童, 尤應特別注意牙齒的保健。牙齒有疾病需治療時, 孤獨癥兒童常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讓他可以接受矯治, 部分兒童實在難以合作而又必須治療時,需考慮以全身麻醉來進行相關的矯治。

5. 自傷

自我傷害行為在低功能孤獨癥兒童出現比例較高, 各種自傷的型式都可能出現, 其中以撞頭、拍打、撞擊的行為較易造成傷害。對這些自我傷害行為應予以處理, 所造成的傷害予以醫療。對部分醫療, 譬如皮膚縫合或需要敷藥、綁紗布等, 若兒童無法配合, 而時常用健康的手去影響傷口的正常復原時, 則可考慮以石膏固定來幫助傷口復原。

6. 身體疾病的表達和診治

大部分孤獨癥兒童的身體都相當健康, 可是他們也會生病, 因此當情緒有不尋常表現時, 應考慮是否是身體疾病所引起。當孤獨癥兒童對某些食物、藥物過敏, 或者有某些正在治療的身體疾病, 像癲癇時, 在開學前就要把這些資料和老師詳細地溝通,使老師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應如何處理,才能幫助學童的學校適應。

  • 發表跟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