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兒童孤獨癥的報導不再少見,但成年孤獨癥尚未見報道,現將所見一例報導如下:
男性 21歲 待業青年
患者自幼語言發育差,很少與人交往,行為動作刻板,于94年5月13日收入我院。
患者3歲半上幼兒園,保育員發現其不合群,經常一個人在一邊獨自玩,躲離小朋友,很少與小朋友講話,有時自言自語,生活自理能力也較同齡孩子明顯差。7歲上小學,仍孤僻不合群,也不知應如何接近同學,有時用很奇特的動作突然摸一下同學的頭或拉一下同學的衣服,顯出想和同學交往的樣子,同學問他干什么時,他又說不清,以致認為他是在有意招惹別人,而被同學還擊,但他并不還手,回家后也很少告訴家人,其語言能力與同齡者相比一直顯得很差,有什么要求不能正確地表達,別人談話時,他基本插不上嘴,而他與人講話時,尤其與不熟悉的人說話時也不正常?;颊咝袨槿怨之惪贪?,如無故反復搖頭或雙手揮動。走路時右腳重復蹬地一、二次再繼續走,掛毛巾時一定要先將毛巾特別地一抖,再按一定樣式掛起來,不能被制止,也說不出為什么。他自己想干什么就馬上去干,不分場合,不聽從老師勸導,不寫作業,常需有人將他強迫按在椅子上才寫一會。以后數年在校情況基本如此,學習成績一直不及格。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有一定進步,上初中后,漸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家人進行簡單的交談,但和其他人交往仍很困難,患者在子弟學校“跟班走”至“初三”后在家待業至今,從來未出現幻覺、多疑等表現。
患者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為高級醫師,母為高級會計師,上有一兄,健康,已工作。
母孕期體健,足月順產,體重6斤,分娩時窒息,人工喂養,一直由保姆帶至三歲半,與父母接觸較少,約一歲左右會走路,二歲多會說簡單的句子,能基本恰當地使用人稱代詞。
檢查:患者母親陪送入院,顯幼稚,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醫生合作,在病房內多獨自活動,常無目的地來回走動或轉圈,不時搖頭,雙手揮舞,行走時右腳常在地上磴一下,后退一步再前進走,即使有時快步走也不出現類似刻板動作。與醫生談話時,?;乇茚t生目光,談話主意開始時聲音高,漸低至幾乎聽不見,能回答很簡單的問題,如提出不想住院要求,但并無強烈的情感反應。有時大夫在和其他病友談話,他卻不適宜地打斷,但又不能進行有效地交談,住院后尚未發現有幻覺、多疑等表現。住院后韋氏智測IQ-93,二次腦地形病程,結果均為邊緣狀態(腦電活動規律性稍差)。符合成人孤獨癥的診斷。因本例病程的連續性,無需與強迫癥等其它疾病鑒別。
有關成年人孤獨癥國內未見有報導,國外有70年代后,孤獨癥的預后追蹤報導漸增多,GLLberg和Steffenbinrg(1987)追蹤23例符合DSM-Ⅱ診斷標準的16-23歲孤獨癥患者,發現有59%在青春期或成年期預后較差,僅有4%預后較好,他們在正常人中幾乎不被發現,其余的11%有較明顯的異常行為。Wing(1993)曾提出在兒童期診為孤獨癥的患兒,到成年主要有三種行為類型:(1)仍然遠離他人,與其他人比起來似乎不同,(2)表現積極友好,與人在一起亦無明顯焦慮不安,(3)雖然表現活躍,但仍然有離奇行為以及社會方面的不適應。GLLberg(1987)報告大約50%孤獨癥成年時候屬于(1)組,其余25%屬于(2)組,其余25%屬于(3)組。本病例比較符合Wing所提出的第一種類型,其幼年時沒有被診斷,并且一直在正常學校隨班就讀,盡管智商正常,但多年來沒有學會有用的技能,表現孤僻離群,有語言但不能與人進行有效的交往,在集體中不會協調自己和集體的關系,仍然保持一種較特別的儀式動作和古怪行為。
追蹤研究還發現預后與病因及是否存在軀體合并癥有關。大約半數患兒在青春期或青春前期存在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癥狀惡化并常常有周期性發作傾向。此時,精神安定劑的使用在疾病不同時期是應當考慮的。另外大約1/3的孤獨癥兒童青春期時合并癲癇,若發作頻繁,控制困難,提示預后不佳,為此要積極治療合并癥,本例尚未見癥狀明顯波動和癲癇發作,不考慮藥物治療。結局關鍵在于指導訓練學習交往方式、勞動技能并與社會的接納程度和專門機構的設立有關。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