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文摘瀏覽 > 瀏覽文章

兒童自閉癥成因論二

2008/12/8 13:06:11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二  心靈――我們大腦的虛擬感覺
  
  虛擬感覺最典型的表現是我們的“心”的感覺,以至于有“心理學”這門學科。其實這個“心”是我們的大腦虛擬出來的,與我們的心臟不是一回事。這個“心”是我們身體的中心點,而我們的心臟幾乎都不在這個點上,一般人的心臟都在胸腔的左側,離這個中心點約五到十厘米左右。我們大腦虛擬的這個中心點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平衡我們的身體,這是我們行動的所必須的,如果沒有這個虛擬的中心點我們甚至不可能在沙發上坐穩。所有的動物都有本能的平衡系統。但除了黑猩猩等少數靈長類神經系統已出現兩個系統分離的動物可能會有這種“心”的感覺外,別的動物由于沒有獨立的思維系統,不能反觀自己的內部,因而不會有一顆具體的“心”的感覺。黑猩猩有這種感覺,我們知道黑猩猩在情緒激動時有拍打自己胸口的習慣,這種在動物界幾乎是絕無僅有的行為,說明黑猩猩不僅有“心”的感覺而且這顆“心”還充滿了情感。
 
  我們人類的這種虛擬感覺完全可以認為是我們思維系統用來控制我們行為、情感甚至部分思維的一個內在工具。同時它也是我們感覺到的我們的“自我”的表現形式。就是說虛擬感覺僅是我們整體“自我”的一部份,比如人們所謂的意志就不是虛擬感覺本身,但要通過虛擬感覺來實現。意志力在某些時候實質上就是我們控制虛擬感覺的力量:如一個人遭到嚴刑拷打要他講出其同伴的名單時,他如果有足夠的意志力來將他的心態穩定在一個較為平常的狀態下,那么對他的任何折磨都將無濟于事。肉體在遭受打擊時我們會感到劇烈的疼痛,面對疼痛我們本能的要去躲避或設法解除這種疼痛,而如果只能忍受的話,那就要靠我們的虛擬感覺去抵抗來自感覺系統的這種疼痛的沖擊;這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意志力這時就體現于穩定我們的心態的力量,是將我們的心態穩定在受到疼痛沖擊而不向我們躲避疼痛的本能屈服的狀態上。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和憤怒的人,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往往能坦然待之,這是因為他的仇恨的情感占據了他的虛擬感覺并且穩定了他的虛擬感覺系統,使他能夠承受巨大的痛苦。由此可見我們這顆虛擬的“心”本身只是一個形式,它的內容還要來自思維系統和儲存記憶系統。
 
  但虛擬感覺對我們的身體本身卻是控制性的。很多人從十多歲開始背部就有一點彎,誰都知道這樣的形體是不太美觀的,但要改變這種習慣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按以往的看法,這是我們在青少年時由于不正確的姿態導致骨骼長成型而形成的。如果是這樣,那么人的骨骼長得最多的年齡段是有十二至二十歲之間,這種習慣的形成應是在這個年齡段,或者說在這個年齡段是糾正這種體形的最佳時期,但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到十二歲來糾正這種形體已經太晚了,要糾正我們骨骼和肌肉的形態是容易的,但要改變我們對“心”的感覺卻很難,就是這個“心”的虛擬感覺決定了我們怎樣安排我們的骨骼和肌肉,就是說決定我們的形體。因此要有良好的體態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心”直身體方能直。由此可見電影《出水芙蓉》的臺詞“自信才能體形好”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幼兒學走路看來是很難的,但卻有內在的必然性,先天弱智和癡呆的幼兒也能學會走路,這一定是我們這個虛擬感覺起的作用,它先天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直立,否則我們就會感到難受和不自然。
 
  虛擬感覺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們的幻覺了。有些精神病人會出現幻聽,并按幻聽去行動,這是神經系統出現了病變導致的,也是人們理解的。但人們自己造成的幻覺卻很少被理解甚至帶來嚴重后果。如我國古已有的“氣功”就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將注意力長時間多次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點,并且想著這里會有一股氣會走到身體的另一個地方去,那么要不了多久他就會感到真有這么一股氣在那個地方流動,問題在于有這種感覺的人絕不相信這是幻覺,就像亞里士多德堅定地認為人的思維器官是心臟一樣。這是我們的虛擬感覺給我們開的一個大玩笑。而這個玩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這種虛擬感覺形成,要想消除它就很不容易。這是形成堂吉訶德式的,某些人在旁人看來什么都正常,就是一說到某個問題時就不正常了的現象的根本原因。

  我們前面說過動物絕大多數沒有“心”的感覺,但并不等于說動物就沒有虛擬感覺,只不過這種感覺是更接近直覺,更接近本能的感覺,并且是動作行為的動力來源,是控制系統。比如剛從蛋里孵化出來的小雞,它見到的第一個活動的物體將是它成長階段跟隨的目標,它的大腦里是不是建立了一個虛擬印象,或者說建立了對這個印象的依賴性情感?很多動物的母愛比人類的母愛有過之無不及,我們知道這種情感與體內的一種分泌物有關,但這種分泌物的作用是使主體有一種感受;如果沒有一個虛擬的感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能進行自我體驗的內部機制,動物的這種某種分泌物轉化的母愛何以體現?很多動物會因為自己的小寶貝身上的氣味有變化而無情地將其棄之不管;這種現象正說明了母愛的消失實質上就是虛擬感覺受到了破壞,使主體失去了相對于客體而言的內在體驗。
 
  人是理性動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虛擬感覺,比如能夠輕而易舉地對內心十分反感的人做出笑臉。黑猩猩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隱藏自己的感情,因它們是能再思的動物,這從它們也能欺騙同伴的行為上可以看出來。除此以外的所有動物都將跟著它們的“虛擬感覺”走,虛擬感覺是它們行為的絕對的控制系統。一只帶著小雞的母雞會毫不猶豫的同老鷹打架,這是因為它的虛擬感覺里充滿是母愛,而對于未處于這種狀態的母雞來說看見老鷹它感到的是恐懼,因而它將發出特有的叫聲和采取躲避的行動。就是對于人類來說虛擬感覺也是第一控制系統,思維系統也只能說是第二控制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思維系統甚至是在為虛擬感覺服務,如單相思就往往能使人魂不守舍,成天想著的就是怎么樣去接近或親近那個人。

  幾千年來人們對藝術的起源總是不斷地進行探索,客觀上的探索應該說是很有成效的,但誰都知道這其實是一個主觀上的問題;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人們的研究收獲甚微,誰也沒有說清人類為什么會有音樂,會有舞蹈,甚至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啊、啊地唱自己的歌。聽見節奏明快的音樂,不足周歲的幼兒就會高興地隨著節奏抖動自己的身體。動物界我們至今沒有見到有關報到,估計也許黑猩猩等少數靈長類動物會有一點這種節奏感?,F在根據我們的理論已完全可以認定:這些都是我們的虛擬感覺的杰作,是內在感受的外現,是人類特有的。黑猩猩可能會有節奏感,但由于其思維系統的單向性特征,它們即使有一點節奏感也不會外露,就是說黑猩猩不會有意識的做出有節奏的動作。而我們人類一歲以上的小孩,隨時都會自發地出現節奏性動作。
 
  人類這種先天的節奏感又是由什么機理構成的呢?人們也許一開始會想到我們的心跳,但稍有點音樂知識的人都知道,音樂的節拍與我們的心跳基本上沒有關系,這與我們感覺到的“心”和我們的心臟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樣。當我們聽著慢三步的舞曲跳舞時,我們會感到我們的“心”也在以嘭-----喳---喳---的節拍速度跳動,但其實我們的心臟仍以每分鐘約六十次的勻速跳動著,可見不是一回事。
 
  問題還是要回到兩個系統的原理上來:我們前面分析過,思維的第一階段是應對,是思維系統根據外來信息對儲存記憶系統已有信息進行應對,否則我們就不能進行認識。而對于需要進行體驗的信息如音樂等,這種應對就會被放在虛擬感覺中來進行應對。如節奏感:當我們聽見一首熟悉的樂曲及它所帶有的節奏時,我們會用我們以前聽過的這首樂曲的節奏去應對它,如果這個應對合拍的話,我們會感到舒暢和興奮,但如果不合拍的話就會使我們心煩意亂。筆者就曾在一家營業性的大型舞廳中見到過一次有趣的事:樂隊奏的是一首大家熟悉的中四步舞曲,開始時一切正常,大家高興地跳著舞,但幾分鐘后不知怎么搞的節拍的重拍落到了第三拍上,這對于未必精通音樂的大眾來說,不一定是個很明顯的錯誤,但僅持續了十余秒鐘,舞池中的幾百人便全部停止了跳舞,人們都將迷惑的目光投向了樂隊。事后筆者曾問過幾位這其中的人,他們均表示:節拍有點不對頭,至于為什么不對頭,幾乎都不知道。由此可見,我們聽到的節拍一旦與我們的記憶中的節拍不合的話,也就是說我們的應對一旦不能成立的話,我們的虛擬感覺就要受到破壞,我們的節奏感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有力地證實了我們的節奏感是產生于虛擬感覺中的兩個系統的對應;是這種對應在虛擬感覺中的共鳴和體現。在我們唱歌時是思維記憶同儲存記憶之間的對應。這與聽別人唱歌有本質的不一樣,如一個人如果在開始接觸音樂時,比如學某種樂器時如果該樂器的音不準,那就有可能將導致這人一輩子發不準音;原因就在于我們自身的這種對應以及虛擬感覺中的體驗上出現了偏差,這是絕大多數人唱不好歌的原因。歷來人們都感到奇怪,大多數人能聽準別人的發音,卻聽不準自己的發音,甚至一些歌唱家也會在個別音上自以為發音最準時唱走了音。其實,聽別人唱歌是思維系統主持下的儲存記憶系統與外來信息的應對,這之中有一個自動校對的過程;自己唱歌是儲存記憶系統與虛擬感覺系統的饋對,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思維系統參與的程度較淺,因而出錯的可能性很大。
 
  依我們的理解,虛擬感覺就是感情環境中的思維系統與記憶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態,如果這個環境出現缺省其表現形式也許就是我們知道的自閉癥。因這種缺省將導致情感的感受能力出現問題,以及兩個系統的交流傾向原始性的向內性,因而語言能力也將出現問題。
  虛擬感覺是心態,是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刺激的體驗,是內在的心理環境,藝術和文學的產生就是虛擬感覺中情感體驗的外現體現。無論是進行藝術和文學的創作還是對藝術和文學的欣賞,都離不開情感體驗,都要以情感體驗為基礎。一部精彩的小說必須是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無論這種情感是悲的還是喜的。反過來講,沒有強烈的情感體驗也就不可能寫出精彩的小說,動人的詩歌來。這是人類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由此來看,藝術產生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的說法是片面的。應該說,藝術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但它的形式、它所包含的情感卻產生于我們那顆虛擬的“心”。
 
  虛擬感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情感。前面我們說過,在較低級的動物那里就有了飽含情感的虛擬感覺。體現在我們人類的思維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態度和動力,也是自身的感受。我們的一言一行實際上都帶有感情色彩,對事對物都有相應的態度。情感的強弱決定著行動的動力的力度。情感的產生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并不認為我們的記憶系統會記下情感本身,但我們認為我們在某種心境下記下的“波”,當它再次被憶起時,它將同時刺激產生情感的生理系統,重現當初的心情。反過來講,當某種心境控制著我們時,我們也會到儲存記憶中去尋找相應的記憶:如在心情憂郁時往往會脫口哼出憂郁的歌,高興時唱出明快的曲調。這樣也許我們就能解釋我們的一些特殊的心理現象:有時我們會突然記起一件使我們深感不快的事來,但如這時受到別的信息的干擾,這件事立即便被遺忘了,但它刺激起來的不愉快心情卻不會立即消失,這時我們便會覺得我們莫名其妙地在生氣。這便是人們時常不知為什么會突然感到煩躁,害怕等心理的原因;也可從這里看得出思維與情感的關系,以及虛擬感覺作為心態的獨立性的體現。
 
  自閉癥患者的主要問題就出在這虛擬感覺上,不是他們沒有這個虛擬感覺,而是這之中有缺損,他們沒有自我的感覺,也就不理解別人的感覺,也就更談不上交流了。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閉癥患者是感情缺損,但我們更傾向于是由于虛擬感覺的缺損導致的,因有時他們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情緒來。
  虛擬感覺的形成同大腦的另一個功能有關,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要考慮,這就是思維記憶問題。
0% (0)
0% (10)

下一篇: 兒童自閉癥成因論三 上一篇: 兒童自閉癥成因論一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兒童自閉癥成因論二]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