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歲定終生
大腦生理學家們說:人類的腦細胞數目大約有160億個之多,這個數目在一出生時就已經固定,終其一生并不會再增加。
這并不是說:人一生下來,聰愚就已經命定;或者如達爾文主義者所相信:人類胎兒的發展和其他生物相同,是遵循著某種進化的模式發展,所以智力的高低也是“天生遺傳”得來,后天的努力均難以影響。
實際上,人自出生后,腦細胞的數目雖然不再增加,在出生后的頭幾年內,腦的重量、體積卻會與支持它活動的血管及血液量,一起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加多;細胞與細胞之間也會因外界刺激的日漸增多而不斷地生成、發展,分化出許多像IC板上連絡網一樣的神經纖維通路,用以應付日后更復雜的吸收。
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后天的影響毫無作用可言的看法對于人類而言,其實并不適用。我們知道,愈低等的動物,他們的生活能力,在出生后的短時間內,就能發展完全,其過程短淺,所接收的刺激也就缺乏,因而就比較“頭腦簡單”。而身為高等動物的人,就不是這樣子了!人類的初生兒是
以未成熟的情況來到世間,他的基本功能隨著時間慢慢地才能成熟(例如先有大肌肉的發展才有小肌肉的進一步成熟),經過的時間既長,接受的刺激也多,頭腦的各種“網路”就遠為復雜而精密;祖先遺傳的潛在能力,也隨著成長的時間較長,而得以更多的發揮。
三 歲 定 終 身
然而,腦的細胞功能并不會自己發酵。嬰兒一生出來,腦部恰似一張白紙,要有外界足夠的聽、視、觸覺等感官的刺激,各種功能才會漸漸發達,刺激得越多,發展得也越快。但是,這種快速發展的時間并不會持續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幾年內,其中又以零歲到三歲之間為黃金時機。
據大腦生理學家們的研究報告指出:兒童的智力(注意!不是知識)和性格,從出生到三足歲,就已經完成了60%(每年成長約20%),而且這三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六足歲,腦細胞的組織完成了80%(每年約成長10%),在這時期若能以游戲化的學習方式教導音樂、語言、
文字或者繪畫活動,才會有明顯的進步。從六歲到了八足歲,這兩年腦部的發育達到了90%(每年為全部成長的5%)。 也就是說兒童要進小學一年級時,聰明與否,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只要看看前面的統計數字,不難發現一個結論:零歲到三歲之間,實為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時期,假如不能把握這個時期,年齡愈長,啟發、培養的功夫就會愈費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