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氏 重 視 胎 教
蒙特梭利在二十世紀初期就已經提出三歲前教育,甚至她也強調兩歲以前更重要。因為,二歲是邁向三歲的前站,假如前站沒有播下良好的種子,又怎能期待下一步開出燦爛的花束?而且約50%的智力既是定于二歲,也可見從出生到二歲這短短的兩年間,是何等的珍貴了!鑒于這個發
現,蒙特梭利更追本溯源地往上尋根,她認為:“孩子從生命之初就不僅開始有了肉體,也同時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時擁有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币蚨?,提出了在當時極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開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兒教育也該從那一天就開始(胎教)。
這個意見,在當時并未受到大家的采納,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由于醫學與科學的進步,已經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胎兒在母親肚子里的成長情形,“胎教”可能性與可信度才流行開來。
影響人類聰愚的因素
你會不會又問,既然人類的腦細胞數目一樣,蘊含的潛能也就大致相同, 那智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據Jencks的研究指出: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遺傳大約占45%,環境(后天經驗)占35%,遺傳與環境交互聯合作用占20%,所以除了遺傳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外,后天環境的影響占著
更為主要的地位,遺傳的特質決定了人類的天賦資質(約占45%),而后天環境和后天的經驗更有助于增進智慧潛能的推展,因為腦的極微細胞,不同于一般物質,它是越用越靈活的,不經磨練的大腦,只有反射運動及本能活動而已!
所以,一個生下來就資質優異的兒童,假如缺乏后天良好的教養,他的成就也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發展非常有限了。
蒙氏以提高智力為實踐手段
由人類運用潛能的比例,也可以看出智愚的分別程度。據精神科醫師指出, 普通人只使用了潛能總數的4%,高智慧所謂“天才”的人,卻使用著更多的潛能比例,父母如果能夠幫助孩子充分開發潛能,我們可以說就是“制造天才”了。
由于蒙特梭利看到了這個現象,所以她主張以“提早教育”和“感官訓練”,來開發潛能。也終其一生地設計出符合兒童不同階段的各類教具,使兒童借著親自操作的機會,提高基本智力,同時也達到開發潛能的目的。
然而,為什么她會側重感官訓練呢?因為人類的學習始自感官(視、聽、味、觸、嗅等五覺)的直接接觸(具體),例如一生出來就會吸吮,小孩子喜歡以手去摸東摸西(由具體到抽象),所以,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敏銳孩子的感官機能。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