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做對了的事情,一如我們喜歡吃好吃的食物或喜歡表揚一樣,同樣干砸了的事情,你肯定不愿意再去做(這就是“強化”);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都希望會有外來的幫助(這就是“輔助”);當我們逐漸會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輔助就不再需要了(這就是“消退”);如果我們想把事情做好,需要一遍又一遍的練習(這就是“修正”)。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生活中都會經歷的事情,好象沒什么反對意見。你可知道,這就是ABA,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實踐了ABA。
一句話,ABA在生活之中。
在A Work in Progress一書中,有如何做桌面教學的描述,翻譯如下:
每天可以安排2-3次訓練,每次訓練的長度可以逐步增加到2-3小時(這樣保證每天4-6小時的訓練時間)。訓練之間要安排休息,包括小休息和長休息。訓練課程最好在一天之中均勻分布(而不是持續進行),努力爭取每次訓練都很有收獲。一周之中每天的安排也要均勻。
學習和玩耍在每一次訓練中都要平衡,大約 50%的時間要用于結構化的教學,主要集中在認知和語言方面。應用回合式教學法(DTT)教孩子做任務,次數不限,可以從每組只做3回合到每組做50回合。這些取決于孩子的注意力,強化物的需求以及任務的難度。每組動作之間要有小的休息。
在每次小休息期間,可以給孩子玩具或其它強化物在桌上玩,也可以讓他離開桌子。一般而言,離開桌子是最好的強化物。小休息的時間長度與孩子剛完成的任務成正比。例如,假如你做了一個很快的動作(3個回合),那么就讓孩子休息半分到一分鐘;如果完成任務花了3-5分鐘,可以讓孩子休息2-3分鐘;如果完成任務花了10分鐘,可以讓孩子休息5分鐘。這些指導是原則性的,具體情況必須參考孩子學習的特點。在小休息期間,部分時間可以是結構化的,如指導孩子合適地玩玩具;部分時間可以讓孩子完全獨立地玩,但不能讓他從事自我刺激的活動。
每次訓練其余50%的時間(不用于結構化的教認知和語言),包括上述的小休息和合適的玩玩具的時間,也包括戶外活動,如散步和去公園的時間。這時,可以對已經學習的技能進行泛化,同時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在自然的環境里進行管理。原則上,每一個小時的訓練需要有一個變換地方的長一點的休息(10-15分鐘),如戶外活動。變換場地和進行體力活動既有助于維持學生的興趣水平和注意力,也保證了學習和玩耍的平衡。
對ABA的偏見估計多緣自回合嘗試教學法。有人看到如此10次一組地反復訓練,其中還可能有全軀體輔助,帶有強制性的,就很容易掛上馬戲團的鉤,說刻板,說不把人當人。
這個問題以前也討論過,說白了,行為學家眼里,人就是大一號的白老鼠,沒什么。
盡管DTT似乎那么不招人喜歡,但它的確是ABA中最具技術含量的一項操作手段。它有很多很細的技術要求,并不好掌握,但它總結出了最具效率的標準化步驟。有它作基礎,對其他方面ABA應用操作相信應該只會更好。
4樓的問題,誰說那個“想法解讀”的項目ABA不可教?當然可以教,把它分解開教。
沒說ABA是萬能的,有些問題,我覺得ABA教不了,別的方法也教不了,比如誰能教小貓背乘法口訣?
我舉個ABA與rdi的一個操作上的沖突。最初期的目光對視訓練,ABA要求輔助的,就是叫他名字后立刻“掰頭”然后獎勵。10次一組,這嚇倒了很多人,斥之不人性。RDI的作法是,叫名字后,在自己頭上頂個花盆,如果孩子沒看,再換個招,怪叫一聲倒地….(很人性,要苦苦我,不能苦孩子)。
我個人推薦ABA的教法,因為它強調了輔助,相比之下RDI在這里更多地強調了“搞怪”,以期更刺激的方式“喚醒”孩子。從強化上說,RDI可能更自然,可是不知道何種搞怪能夠有強化作用之前,只能等,等他看過來。
我這里說的這些RDI的不是,如果再了解了ABA的一些細節要求之后,也許可以做的更好的,也許就叫“結合”了吧。
我理解,各種教學中,如果結合ABA的要求,有兩條我想必須貫徹 — 及時地輔助和強化。不能輔助的別去教,不能強化的別去教。
他做不到又得不到及時輔助,那你的指令或前提刺激最終都化作泡影。
他做到了卻得到不到及時強化,那你就別指望他下次再可能做對。
“我昨天才看了一本書,2007年出的(Right from the start,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by Sandra Harris, Mary Jane Weiss),說實在很開眼。兩個作者
這個incidental teaching和地板時光很象了,都是要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疑問,都是根據孩子自己選的興趣來學一個東西,兩者都將主動性initiative作為培養目標。如果說ABA incidental teaching和地板時光有什么不同,我看是地板時光有那個非常棒的幼兒發育6階段作為大綱,指導整體思想。但是具體到操作上,往往太隨機了,總是會遺漏什么重要的能力忘了教吧,或者面對具體問題腦筋不夠。而ABA的特長就是,即使是incidental teaching 也是在一個系統的機能訓練計劃大綱下,各個技能,包括認知的,情感的,還有社交的,各個擊破,教起來有依有據,不會遺漏,而且處理教學具體問題時,ABA 的技巧是真有用!比如我個人,是先接觸的地板時光,非常感謝那6階段的描述,讓我很了解了一下幼兒發育學。但是看到了此書中ABA計劃表中教什么,怎么教,才覺得找到了具體的指導了。
地板時光的不足是(也是incidental teaching的不足),因為跟著孩子興趣走,那孩子不感興趣的東西就學不了。地板時光也許可以試圖擴展,擴展,再擴展,但是因為孩子興趣不足時,擴展他也不學,或本來就能力有限,再加無興趣,吸收的少,所以,還是要用DTT分解式方法,有鼓勵的學,才有效。
這本書中還提到,孩子剛起步時,用DTT多些,然后,自然法可以隨后跟上。
所以我覺得按照此書所言,如今的ABA訓練計劃,是非常好的。
如果要找一個ABA方法的不足,我認為應是在情感教育上擴展潛力較差。因為,情感的東西是最好在生活中應景應情的講,才能體會細膩豐富,而且感情是最需要擴展的,和地板時光的常采用的擴展招數相符。而地板時光又很重視運用affect貫穿教學,對情感的培養十分有利。說起情感教育,地板時光講過借鑒了 psychodynamic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試圖把情感用語言來描述出來,并用語言或玩耍的方式將情感的矛盾之處表演,并最終疏通解決。真是好的情感教育法。”
melon媽媽寫到:
“我也頂妞妞媽!其實ABA做到最后大部分都是Incidental teaching, 跟FloorTime什么的越來越像。我覺得這也更考驗做的人的水平,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而是要根據孩子當時的情況隨機應變也能不斷擴展孩子的興趣,語言,感情交流等等。”
ABA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1)
謝謝niuniuma和馮版的鼓勵,從今天開始抽空寫一寫學習和實踐ABA的體會。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就不去說他們了,從Lovaas開始吧。
從40年代Kanner發現ZB,到90年代美國心理學會出臺目前的診斷標準以前,被診斷為ZB患者的概率很低,而被確診者都具備非常嚴重的癥狀。所有的問題都不說,最核心的是這些人根本沒有學習和認知能力。今天,當很多人談論學習和認知的時候,潛意識里一定把它與知識聯系起來,就是academic的東西,從小學直到大學。即使是說ABA教孩子認知快,心里也一定想的是這些東西。
但是事實上,在心理學里,認知(cognition)的范圍很廣,包括記憶,感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新的研究把情感也包括了近來。ZB的人因為沒有這些能力,周圍世界上的一切對他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而也就無法理解這個世界。
直到60年代,在Dr Rimland的鼓勵下,Dr Lovaas第一次在實驗中引入了上述兩位大佬的理論,發現ZB的人是有學習能力,關鍵在于你如何去教他。不僅如此,他還發現,創造合適的環境(如提供輔助和及時的鼓勵等),ZB和正常人群的學習曲線是一致的,而沒有了這些措施,他們就會變得區別極大。ABA應運而生,就是這些合適措施的集成。
在“我家寶貝進步了”欄目的自留地里,我曾經寫了如下的內容:
“從兒子1歲多會走路到兩歲多,每次外出見到人,都教他招手說hello,估計上千遍是有了,沒有任何收獲。去年中參加干預項目后,在桌面上用回合教學法(discrete trial)教揮手,大概用了不到100個回合,就會了,而且后來也沒費多少困難很快就推廣到生活中去了。
不禁想起多年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同志們哪,槍是昨天的槍,人是昨天的人,為什么昨天打敗仗,今天打勝仗?……”
分析當初為什么教不會孩子的原因:1,沒有把復雜的動作分解,招手的動作起碼包括兩部分:把手抬起來,和揮動兩個動作。由于孩子當時沒有模仿能力或者模仿能力很弱,一個完整的動作,他無從理解和模仿;2,這個動作細究起來,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兩步動作,由于我們做得快,他很可能無法理解,或者能模仿,也太苦難;3,少數時候,給他提供了輔助,如舉起他的手晃了晃,但是沒有及時加以強化和鼓勵。而我們當時的做法,是參照一本育兒書上說的,等別人走后,對他說“You should wave your hand”,現在看來,這是有譴責的意思,實際是負強化,兒子可能對此更為反感。4,沒有單位時間盡可能多地重復,和別人擦身而過,這個訓練就結算了。這個動作不會在他的大腦里留下很深印象,當時也許記住,過后就忘了。也許,這就是花了一年多時間,用incidental teaching的方法沒有教會他招手的原因。
當然,哪個時候他的模仿能力很弱,如果有的話,需要手把手輔助和及時強化。今天,他的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了,已經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但很多經驗還是證明,用ABA的方法教他學東西就是快和有效。
- 發表跟帖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