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孤獨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它的診斷主要基于患者的行為表現。針對這些行為特點,研究者們提出了孤獨癥的心理理論學說。孤獨癥的心理理論與其臨床特點有密切的關系。本文綜述了以前有關孤獨癥心理理論的一些實驗研究,從孤獨癥的心理特點對臨床表現的影響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孤獨癥;心理理論
孤獨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PD),也被稱為自閉癥。1943年,Kanner首次報道了孤獨癥,拉開了對孤獨癥研究的序幕。眾所周知,孤獨癥是以社會交往障礙、刻板行為、語言交流障礙為特征的神經發育障礙。迄今為止,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但仍沒有找到孤獨癥確定的發病因素。近年來學者們提出了許多理論和假說試圖從基因、神經基礎和意識等各個角度解釋孤獨癥的言語、交往能力、社會功能以及想像能力的損傷[1]。隨著研究的日益加深,對孤獨癥的心理研究探索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在對孤獨癥行為表現的研究中,三種心理理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這三種學說分別是心理理論缺失說、執行功能障礙說和中央統合不足假說。對孤獨癥的心理探索認為是了解孤獨癥的一個很好的途徑[2]。本文將從孤獨癥的心理理論及臨床應用兩個方面進行討論,期望對我國孤獨癥的早期診斷、教育訓練的研究有幫助。
1 心理研究在孤獨癥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心理理論的含義: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如意圖、愿望、信念等的認識和理解,并據此對他人行為進行因果性預測和解釋的能力[3]。Premack及Woodruff首次提出這個概念以來,已逐漸成為心理學的熱門研究領域。隨著對孤獨癥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孤獨癥兒童難以理解錯誤信念,Baron[4]等提出了孤獨癥存在心理理論的缺陷假說,這種心理理論缺陷并非一般性的學習困難所致,而是孤獨癥的特異性認知缺陷,即有心理理論的缺陷,這是導致其臨床表現特征的重要原因。目前孤獨癥的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就目前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大理論。
1.1 孤獨癥的心理理論缺失說 Leslie和Frith提出了孤獨癥的心理理論缺失說,他們采用經典的錯誤信念人物測量了孤獨癥、唐氏綜合征和正常被試的心理理論,發現孤獨癥個體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之后許多研究結果支持該理論[5],除錯誤信念以外,學者們還發現孤獨癥個體難以通過欺騙任務,不能利用聲音語調或者人們的眼部照片來辨別心理狀態[6]。心理理論的缺失說可以很好地解釋孤獨癥的社會交往障礙,因為人類的社會交往行為取決于我們對與自己交往人們的意圖和心理狀態的理解。對孤獨癥個體而言,社會世界是復雜的,他們無法預測和解釋他人的行為,因此在非結構化的社會情境下,孤獨癥患者很少與人交往、缺乏同伴,不能理解友誼的意義。但是,孤獨癥個體能夠與熟悉的人們有一定程度的交往,經過訓練后他們了解與這些人交往的規則,可以適應較熟悉的或結構化的環境。由此可以看出,不僅孤獨癥的心理理論缺失與社會缺陷之間相關聯,而且該理論也為對孤獨癥個體實行結構化教育或結構化環境的就業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心理理論缺失說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有研究表明,高功能孤獨癥個體可以通過一級錯誤信念任務,甚至二級錯誤信念任務[7],只是通過這些任務的年齡比正常兒童的年齡要大一些。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孤獨癥患者存在心理理論發展滯后而不是缺乏,心理理論缺失說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1.2 孤獨癥的執行功能障礙說 執行功能是指負責高水平活動控制的過程,包括計劃、抑制―轉換、工作記憶等,這些過程對于保持特定目標并排除干擾達到目標是必需的。一般來說,抑制―轉換能力是執行功能的核心成分,威斯康星卡片分類任務可以考察這項能力,Ozonoff等研究發現孤獨癥的抑制―轉換能力有明顯的障礙[8]。計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操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需要監控、重估和刷新一系列的計劃行為,孤獨癥個體在計劃能力測量中表現有顯著的落后。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加工和存儲的記憶系統,Russell等發現孤獨癥兒童在工作記憶容量上的表現不如正常兒童,與中等學習困難兒童的表現相似。還有許多學者也指出孤獨癥個體存在工作記憶缺陷[9]。
正是由于孤獨癥個體不能很好地計劃下一步的行為,不能較快地進行抑制―轉換,同時工作記憶又存在缺陷,因此有學者提出執行功能障礙可以較好地解釋孤獨癥出現的重復刻板行為。但是執行功能障礙并不是孤獨癥個體所獨有,它可以解釋多動癥、Tourette綜合征等多種發育障礙。
1.3 中央統合功能不足假說 中央統合是指在正常的認知系統中,存在一種對盡可能廣泛的刺激形成統合,對盡可能的廣泛的背景進行概括的固有傾向,統合加工是內隱的、自動化的,使信息的快速解釋成為可能。中央統合可以通過建立格式塔、語境等多種途徑完成,被描述為頂―底加工、整體加工、平行加工以及在語境中整合信息。孤獨癥患者在認知加工方面表現出集中于微小細節而忽略一般景象的趨勢,反映了主管信息資源整合的中央系統得失能,即中央統合不足。近來知覺加工研究和幾乎所有關于語境使用的研究都支持孤獨癥中央統合不足的理論[10]。如孤獨癥患者在一個較大背景模式中識別單個圖形的鑲嵌圖形測驗中表現好而且完成得快,在標準的積木設計任務中也完成的好而快,均提示孤獨癥患者在視知覺的正常統合不足與中央統合不足描述的信息加工異常相關。中央統合功能異??梢圆糠值氐慕忉尮陋毎Y患者的興趣狹窄和特殊才華的可能。如一個孤獨癥繪畫天才在繪畫中雖然表現出完美的整體比例和局部細節,但他從局部細節開始畫,也沒有固定的繪畫順序。相反非孤獨癥患者總是在加工細節之前從圖形的整體開始,傾向于以相對固定的順序描繪線條。
2 小結與展望
通過對孤獨癥心理理論研究的回顧,可以看出孤獨癥的一些臨床特點有了被解釋的可能,加深了對孤獨癥的了解。不過這些心理理論學說的認知機制究竟是什么?相應的腦功能方面存在哪些異常?結合孤獨癥的心理特點如何探索更有效的教育訓練方法?這些都需要醫學和心理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近年來應用心理理論的原理設計治療方案,對孤獨癥患者進行治療,結果他們的心理推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這種干預方法還處于嘗試階段,但無疑給孤獨癥的干預矯治帶來希望,在我國這類研究比較少,還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Frith U.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autism. Trends in congnitive science,1997,2(1):73-77.
2 Tager Flisberg H.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understranding the social and language impairments in autism.International Reviem of peychiatry,1999,11:325-334.
3 Premack D,Woodruff G.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4:515-526.
4 Baron Cohen S,Leslie AM,Frith U.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1985,21 (4):37-46.
5 Leekam S,Pener J.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metarepresentational deficit? Cognition,1991,40(3):203-208.
6 Kleinman J,Marciano PL,Ault RL.Advaned theory of mind in high-functioning adults with autism.Autism develomental Disorders,2001,31(1):29-36.
7 Baron Cohen S.Does the study of autism justify minimalist innate modularit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10(3):179-191.
8 Perner J,Lang B.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and executive control.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9,3(9):337-344.
9 Bennetto L,Pennington BF,Rogers SJ. Intact and impaired memory functions in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1996,67(4):1816-1836.
10 Jollife T,Baron Cohen S.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high-functioning adultswith autism or Asoerger syndrome. Is global coherence impaired?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0,30:1169-1187.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