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工作
訓練角落的環境布置一定要“素”,如果孩子東張西望肯定不好,把家里的畫像摘下來,都老夫老妻了,還掛什么婚紗像??!避開窗口,避不開掛窗簾,素的。
強化物,要強。別自以為是,“這么好吃的你都不喜歡話嗎?”“昨天你不是挺愛吃的嗎?”。觀察孩子當時是否真的喜歡,如果可有可無,沒用,就一定要換。讓孩子自己挑,篩選,每個小節前都可以做。
明確當堂課的內容,這不是隨即教學,要有計劃,有記錄。能讓孩子知道哪就最好。自己明確地了解當堂課每個項目的輔助等級。提倡每個項目開始之前,講出來:“這樣做,你就跟我學,拍拍手,我會輕輕地提提你的胳膊,幫助你”,給孩子聽,也給自己明確。
教具和強化物,備好,別亂,別讓孩子搶去,干擾注意力。用后迅速收回,清理掉桌面,別讓孩子繼續“想入霏霏”。 過程中
開始時,領他進入,要愉快,不愉快,也要進去,進去后先引導做些小活動,漸漸地讓他進入“戰壕”。
操作程序不多說了。我近來的體會,也是被批評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節奏”。不好一下子講清楚,最好找專家講評一下自己的訓練錄像。
總體上來說,就是訓練時,嚴肅-輕松,發指令-給與強化,輔助-等待-間歇,等等環節上自我的表情、語氣、語調、姿態是有著強烈的變化的,時而緊張,時而歡快,該嚴格時,該夸張時,要讓孩子明顯能夠體會到。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體會,體會到大人的各方面行為變化與自己的行為之間的關聯。如果大人自己都“麻木了”,一張嘴,還張不大,隨口甩一句“真棒!”,毫無發自內心的喜悅,你就很快覺得枯燥,孩子呢,自然就更容易覺得無趣了。比如,孩子一下子完成了任務,與他在你啟動矯正程序后第二次在輔助下完成的,都給與強化,但這兩種情況你的反應是應該有區別的,這種區別是與實際生活一致的。不這樣做,孩子就體會不出變化,就會“做錯做對都一樣”。
訓練中孩子出現問題行為:也和生活中一樣,先確定是問題行為嗎?關系大嗎?自己定個底線,如不影響完成訓練,忽視它。如果影
從行為矯正入手是很有效的方法,(ABA的方法),即使是對于正常兒童教育,運用ABA矯正孩子的行為也是非常有好的,而且見效更快。所以學習一些相關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語言上的主動性培養,可以從你替他說開始,到提示前面的字,到口形提示來輔助并降低輔助地訓練他。但是他到底會不會“仿說”呢?要確定。比如叫他跟你說“爸爸”甚至“a、o、e”,他能不能說?如果不能,雖然能夠背廣告,那還不能叫開口有語言,只能算是“玩聲音”。
2。聽從指令,靠輔助并強化來做。
3。你給的“強化物”夠不夠“強”?一定要他做好了期望的行為之后再給他。千萬不要在此之前,拿出來“誘惑”他,那樣做可能起到賄賂的效果,但是起不到強化他正確行為的作用。再有,他不執行指令,甚至哭鬧,你也應堅決地完成你的要求,可以輔助完成,但不可退讓。對完成的行為獎勵,而注意不是對他的哭鬧做獎勵。指令可以和藹輕聲地發,但要清晰堅決,而且發了就必須有反應,不能讓他有時會做,有時不做。
一些體會,供參考。新年共同進步。
昨天去機構,與一位來自山東的家長相互交流。他孩子3歲半,訓練了1-2個月,也有了明顯的進步,有目光對視了,能夠聽從許多指令了,讓家長還是很高興的。但是,家長最急迫的是孩子怎么還不開口叫爸爸。聊的過程中我知道了,他的孩子在呼喚名字的時候,能夠目光對視的同時,回答“哎”。我說這就是開口了呀!他為什么會回答“哎!”,那肯定是教出來的呀!怎么教的?肯定是在DTT過程中,老師要求他模仿發出來的呀!那就是說他開始“仿說”了。家長說他也發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時候會跟著大人發一些音,比如,前兩天,家長說“大白菜”,孩子在旁邊馬上跟著說“大”。他們父母倆就相互說,“嗯,你看他在說‘大’耶!”。但是沒有馬上跟進地給與孩子鼓勵和強化。家長另一方面老是急于“孩子怎么不叫爸爸媽媽!”,常常試圖拉著孩子讓他叫,卻沒結果,孩子根本不理解要他做什么??墒?,有一些時候,孩子在跟著模仿發音,這樣的機會,家長卻把卻給無意中給丟失放棄了,可惜!對于尚無語言的孩子,這種他自發地模仿發音的機會,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ABA也無法去輔助他的聲帶振動。不管是發“a”,還是“爸爸”,如果立刻給予強化,對他的模仿進行鼓勵,那就抓住了這個機會。所以,我建議他爸爸口袋里時刻保有一些小食品強化物,哪天一旦孩子跟著說了,別忘了立刻拿出來去獎勵,抓住機會,反復地鞏固幾次。其它正向行為的培養也是如此。
我的口袋里就總有一些“果丹皮”“果仁”之類的,讓一些女學生看見,他們總以為“這個老師嘴挺饞的”。無奈,拿出來給她們,她們見我就笑,就搭訕,不知不覺中,這些東西成了她們對我“獻媚”的強化物了。
嘿嘿,ABA可以應用得更廣泛??!
1。抓住任何情形下的他“跟你說”的機會給予強化,讓他理解你的語言模仿要求的指令。
2。他能認字就很好,我家孩子目前還都不認呢。是不是可以拿著“爸爸”的字來啟動他跟你說“爸爸”(從興趣出發,簡單要求出發),逐漸地撤出字卡輔助,逐漸地加入“說(輕聲)‘爸爸(大聲)’這樣的提示呢?最終讓他理解:“說XX”,“叫XX”的指令。對于他達不到的要求(如叫姥姥),試一下就算了,不可勉強,避免強化他抵抗的行為。
3。如果你說“a o e”,他不跟著說,而說“i u v”,這不是你希望的,就不給與任何獎勵。而要簡單地告訴他不對。
4。動作模仿很重要,“這樣做”并拍拍手,這類指令要訓練,目的在于讓他跟你學。不能模仿(包括動作),就不可能學說話。
5。如果老大在旁邊能做到示范(指令等要一致),并獲得獎勵,對老二,如果他注意到了的話,應該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