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最早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Dr.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個研究觀點,所謂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并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這也就象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并作出適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將亂成一團,“事故”不斷。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嬰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讓孩子在環境中獲得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機會,使神經、肌肉及骨骼均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形成開朗的個性、穩定的情緒及適當的行為,日后進入學校,也才能順利地適應團體生活和學習。在六歲以前,孩子還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完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與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而這種身體及四肢動作的有效運作則是以大腦的調控和整合為基礎的。由此可見,感覺統合是幼兒現在和將來認知學習的基礎。感覺統合是幼兒教育的基礎
當人體由于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的不良干擾時,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就會出現問題,即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人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使整個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這時人體就會表現為感覺統合失調。
什么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干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么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里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干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么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吹郊t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它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后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后,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并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并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后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征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后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征狀,就要盡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扣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游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后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念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煙、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涂料的污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恒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扎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臟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蚴怯胁徽_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蚴沁^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