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孤獨癥資源網報道】學習和了解應用行為分析法(ABA)的人都會知道,回合操作(DTT)的重要性。幫助孤獨癥兒童在接受到一個刺激后做出相應的反應,是訓練的基礎。這中間包括:“指令、反應、強化、停頓和輔助五個要素”,每個要素都有相應的原則和技巧。學習ABA一定會從學習DTT入手開始操作練習,也只有能夠熟練操作回合的培訓者,才能有效地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教學指導。但是在實際的生活和教學中會遇到很多由多個反應組成的行為,在這時很難用一個指令的回合來完成行為,如:“洗手、穿衣服”等活動。這些行為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發生的,環環相扣組成了一個行為的鏈條,這時就需要使用行為訓練法中的連環法來進行操作了。
一、目標行為的分解
使用連環法的首要任務是:將一個行為鏈條分解成為一個個單一的單元行為。任何時候當我們需要教別人一個由兩個以上步驟(單元行為)組成的復雜任務(目標行為)時,第一步就是要將任務中的所有步驟都分解出來,并將它們寫下來。
然后確定這些分解出來的單元行為在這個行為鏈中的順序。
例如:“穿衣服”這個目標行為中包括的單元行
為和順序為:
1. 把要穿的衣服放在面前;
2. 抓住衣服的領子;
3. 將衣服披在身上;
4. 一只手抓住衣襟,另一只手伸進袖子;
5. 換相反的手,將另一只手伸進袖子;
6. 系上紐扣;
7. 將衣服整理平整。
在分解目標行為和確定單元行為在行為鏈中的順序時,可以通過觀察別人是如何進行這個目標行為來獲得幫助的,但最好的方式是自己親自完成這個目標行為并記錄下每個單元行為的順序,這樣可以獲得更加準確的信息。
針對每個孩子能力的不同,在訓練前還要對已經分解好的目標行為進行修正。如果某個單元行為對于孩子來說有困難,那么還要將這個單元行為繼續進行分解,分解為更為簡單的幾個子單元行為,對孩子的學習會很有幫助。相反,如果孩子有能力完成較大的組合,就可以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元行為合并成一個單元行為。也就是說,針對一個目標行為進行分解時,需要分解為多少個單元行為是沒有一個絕對的數量的,唯一要關注的是這個分解出來的行為鏈是否適合你的孩子學習和操作。
二、后退連環法
當對目標行為進行了分解和排序之后,就要使用一些方法將這些單元行為一個個地串聯起來了,后退連環法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在進行后退連環法時,首先教會孩子行為鏈中的最后一個行為,這樣孩子可以體驗到什么是完成了這個行為,也更容易體驗到完成目標行為的成就感。在訓練孩子學習,獨立完成最后一個單元行為時,之前的其它步驟要在輔助下完成。一旦最后一個單元行為掌握了,就可以教倒數第二的單元行為了,當行為鏈中的最后兩個單元行為都可以獨立完成之后,就再向前一個單元行為進行教學。以此類推,直到孩子學習到行為鏈中的第一個行為單元,這時孩子就已經可以獨立完成行為鏈中的所有行為了。
例如前面提到的穿衣服行為,使用后退連環法的教學順序是:
1. 將衣服整理平整;
2. 系上紐扣;
3. 換相反的手,將另一只手伸進袖子;
4. 一只手抓住衣襟,另一只手伸進袖子;
5. 將衣服披在身上;
6. 抓住衣服的領子;
7. 把要穿的衣服放在面前。
孩子從整理衣服開始學習,其它的步驟在輔助下完成。當孩子能完成這一步后,開始教孩子系紐扣,整理衣服的步驟獨立完成,其它的步驟在輔助下完成。以此類推,直到孩子可以獨立將要穿的衣服穿好。
教學的過程仍需要按照DTT的操作原則來進行,輔助要逐步消失,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強化,最終幫助孩子學會目標,并能持續掌握。當穿衣服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自然的日常行為時,就不必要再給予贊揚了,這才是生活技能訓練的最終目的。
三、前進連環法
前進連環法和后退連環法的相似之處是:每次只教授行為鏈中的一個步驟,然后將它們連接起來,通過DTT和塑造法對每一個步驟進行訓練。前進連環法與后退連環法的不同之處在于訓練從行為鏈的哪一頭開始。后退連環法是從教最后一個步驟開始,即從行為鏈的末端向行為鏈的開端進行。前進連環法是從教第一個步驟開始,然后是第二步驟,以此類推,即從行為鏈的開頭到末尾進行訓練。在教孩子穿衣服時的順序是:
1. 把要穿的衣服放在面前;
2. 抓住衣服的領子;
3. 將衣服披在身上;
4. 一只手抓住衣襟,另一只手伸進袖子;
5. 換相反的手,將另一只手伸進袖子;
6. 系上紐扣;
7. 將衣服整理平整。
除了教學的順序不同之外,在進行后退連環法時,由于是從最后一個步驟開始,孩子每次都能體會到完成了一個目標行為,并能在完成目標行為后得到自然的強化。而前進連環法是從第一步驟開始的,當孩子完成了一個步驟時,還沒有完成整個目標行為,也無法得到目標行為完成時的自然強化,因此在使用前進連環法時,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特定的強化方案。
四、使用連環法教學的輔助方式
使用后退連環法和前進連環法對一個復雜的行為鏈進行教學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的,在整個教授的過程中,一定會使用到各種輔助方法來使孩子盡快地做出正確反應,很多人會首先選擇身體輔助,因為這種輔助方式最為直接,也最容易使孩子做出相應的反應,但是過多地使用身體輔助會造成孩子對輔助的依賴,使他們失去學習和思考的機會,也很容易有較強的強迫性,使得教學的過程象擺弄一個木偶,最終孩子只是機械地模仿了全部的過程,而非掌握了一項技能。
那么有沒有可以用較短的時間讓孩子更加獨立地完成行為鏈的其它輔助方式呢?文字或圖片的視覺輔助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對于有閱讀能力的孩子,可以將目標行為的每一個分解步驟用文字排列出一個完成目標的步驟清單,孩子可以按照清單的指示逐步完成行為鏈中的每個環節,最終完成整個目標。制作文字清單時,任務分解必須清晰并包含了行為鏈中的所有步驟,文字描述必須準確,是孩子可以閱讀和理解的。
對于還不能進行文字閱讀的孩子來說,可以將行為鏈中的每個步驟用繪制成圖片或者拍成照片,孩子要按照圖片的順序來完成目標。圖片上的圖像對于要做的行為反應要有明確的提示作用,要簡單清楚。
無論是使用文字還是圖片,都需要確定孩子已經能夠接受這樣的輔助方式,并且一旦孩子學會使用這樣的輔助方式,不需要將它們消失掉,并可以利用這個方式教會孩子更多的行為鏈。如果孩子還不能理解和接受文字或圖片,那么必要的身體輔助還是要使用的,但要求訓練者要及時地進行調整,并盡快撤銷這種輔助,使孩子能夠獨立地做出適當的反應,最終獨立完成整個目標行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