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自閉癥首先把有關自閉癥概念的改變做個說明。最早談到自閉癥的概念主要是有五個條件:
(一)二歲之前發病:
(二)典型的情感接觸障礙:
(三)典型的語言溝通障礙(四)出現典型的固定行為:
(五)這些孩子還保留一些智能的火花。
這些概念在過去二十幾年中,先是被無限制的擴大,擴大到只要孩子有明顯的溝通及人際關系方面的困難、固定行為及動作上的怪異行為(如踮腳尖走路、轉圈子)、或知覺上的特殊行為(如拿東西來聞、摸東西或喜歡聽一些聲音),如此一來,自閉癥的診斷概念就變得非常廣泛,造成沒有人知道自閉癥到底是什么,所以這些年來,對自閉癥的診斷開始嚴格,并回復到從前的傳統,t是肯納(Loo kanner)對自閉癥的定義。{但發現用肯納的定義,中低功能的自閉癥由于缺乏智能的火花,卻又不合第五個條件,所以在國際上最新出版的自閉癥診斷中,把自閉癥的條件規定得比過去嚴格些,但又比最早肯納的定義寬松些。
第一、在三歲之前,出現和別人溝通、社會互動以及游戲三項中至少有一項的困難:我們先在這里簡單介紹何謂象征性游戲,何謂功能性游戲。所謂功能性游戲就是,一般正常的小孩在玩玩具時,都有玩具的正確玩法,如積木怎么堆、小水桶用來盛水等;所謂象征性的玩法,就是當小孩子的腦袋中有一些概念時,可能會把不是那種東西,當作那種東西玩,如手中拿一個積木,卻假裝是一只鳥在飛,也就是用積木象征那只鳥在天空中飛?;甲蚤]癥的孩子,在三歲以前,絕大部份這三種困難(和別人溝通、社會互動、以及游戲上的困難)都有,少數只有其中兩項或一項。
第二、有關人際社會關系的障礙:
簡單的說,很小的時候,就不會注視人的表情,也不會用他的表情來表達、跟別人溝通。一般小孩到了二、三歲以后,他難過時會求救,看到別人難過時會過去安慰人,或是他有一些新的玩具、新的玩法,他會去獻寶,去表演給別人看,有快樂的事情會去跟別人分享,看到別人的表情會察言觀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來與別人互動。但是自閉癥的小孩,從小就不太看人,叫他也不太理你,除非你發脾氣,否則他不會有什么反應,爸媽回來也不太會去擁抱歡迎等。自閉癥患者也少有同情安慰別人、分享、獻寶、夸耀等行為。像這些與別人社會互動的行為,除了少數年紀較大的高功能自閉癥孩子可能有,大部份的孩子都不會有此能力。
第三、在溝通上的障礙:
自閉癥患者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通常沒有語言,比較大的孩子雖然一半以上有語言,但通常是仿說、詞不達意、自言自語,或固定的表達方式等等。有語言者,說話的抑揚頓挫、咬音、速度、音調等也常有障礙,最重要的是不會適當的把語言「應用」在適當的場合。
第四、同一性、固定、僵化的行為:
有些孩子會對環境的變化很敏感,不肯進某些環境,東西要放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放法、固定的玩法;有些孩子有特殊的偏好、如他只玩輪子,把東西拿來轉、拿來排、而對別的東西沒興趣;有些孩子有怪異的動作,喜歡聞、咬、摸、轉等行為。
以上四點是診斷自閉癥的要件。至于早期提到「智慧的火花」則不是診斷要件,也不是像一般人認為自閉癥一定就會畫畫、音感很好。
二、亞士博格癥當1942肯納在美國發表幼兒自閉癥差不多同時,1944年亞士博格(Asperger)在德國報告了「自閉性人格違?!?也稱亞士博格癥候群)。亞士博格報告的病人都是男孩子,他們在出生后第一年的發展和正常兒童無異,常先會說話后會走路,兩歲左右逐漸出現持續性的社交和情緒異常,極度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和人際互動關系,眼睛不大看人,講話像背書,而且常要求用字遣詞的正確性,缺乏幽默感,常對某現象或事物有特殊喜好而全副精力鉆研它,如背公交車時刻表等,這些小孩的親人當中,常有相同個性的人。亞士博格認為這些小孩所呈現的現象是一種根深抵固的人格特征,至成人依然存在,因此稱為「自閉性人格違?!?。
亞士博格癥與自閉癥有下列不同之處:
1.自閉癥患者?!覆挥X得別人的存在」,而亞士博格癥的患者?!赣X得別人在干擾他的行為」。
2.自閉癥的男女比為3~4比1,而亞士博格癥為6~9比1。
3.自閉癥患者常先會走路,但語言發展緩慢;亞士博格癥病人常先會說才會走,且仿說及代名詞反轉現象不明顯或極為短暫,但動作協調十分差。
4.自閉癥患者大部份智能不足,而亞士博格癥則大部份智能正常,甚至智力優秀,且學習障礙不明顯。
5.亞士博格癥病人在青少年期之后,攻擊行為的出現率較高。
亞士博格癥和自閉癥雖有上述不同之處,但他們卻更多相同的地方:人際關系不好、抽象思考能力弱、明顯的固定行為、對許多事情缺乏興趣等。以語言來說,少數高功能自閉癥的語言和亞士博格癥病人十分相似,因此,至今學者仍無法完全一致地認為亞士博格癥和自閉癥是相同或不相同的病癥。我認為至少有一部份的亞士博格癥病人和高功能自閉癥患者是無法區分的,但可能有一部份只有人際關系缺陷而無語言溝通缺陷的病人,無法歸入自閉癥,因此亞士博格癥這個診斷值得保留,并進一步的研究其與大腦的病變及其與認知、語言及社會功能的關系,屆時也許能解答二者在分類學上的關系。
三、雷特癥「雷特癥」幾乎只發生在女生,很少發生在男生,這一群被診斷出有雷特癥的女生,出生后有一段「至少六月」的正常的時間,甚至可到廿二個月的正常時間,然后可能有一次像類似感冒或抽筋的狀況,之后孩子開始退化。退化變成不理人,但臉上常是笑咪咪的;手的功能也退化,手部失去功能,連抓東西進嘴巴都不會,訓練她的手去做事情非常困難,她的手雖失去功能,但卻不是閑著,她會不停的動,比較常見的動法是在靠近身邊的中線反復反復的扭、搓動。這類孩子還常有明顯的磨牙,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常常會有癲癇、抽筋,到了四、五歲后,還會隔一陣子就有深呼吸的情形。這些孩子一般來說預后比自閉癥還要差,根據瑞典的報告,這群孩子大約三分之一到了青春期還不太會走路,需要坐輪椅。
四、自閉癥的高功能、中功能、低功能如何分?
最早將自閉癥分為高功能、中功能、低功能的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DeMyer教授,她在1970年代初期就已經提出這樣的概念。簡單的說,要決定一個孩子的高、中、低功能大概可考慮三個因素:
第一、自閉癥嚴重的程度:
要如何看出嚴重程度可以先看他理不理人,要教他時他能不能注意,你教他時他可以注意你,自閉癥就比較輕;若他根本不理你,自閉癥比較重。
第二、學習的快慢:
有些孩子他不太理你,但他聽兩遍就學會了,智商很高。
第三有沒有「智慧的火花」有的自閉癥患者記憶力很好、有的精細動作很好、有的空間觀念很強,很會認路、很會拼圖;也有的人知覺很敏感。
綜合這三項因素,就兒童實際表現出來的能力,依照兒童在語言溝通及社會適應上的能力,在殘障鑒定時區分為極重度殘障、重度殘障、中度殘障和輕度殘障。
另一個常用的是用智力測驗區分自閉癥的功能程度,當智商比55加滅5高,(因為智力測驗結果不是一成不變,兩次測驗相差15是常見的)再參考上述的三個因素,可以判斷定他是高功能;智商在55至35之間再參考上述的三個因素的表現,可以判定中功能自閉癥,以下的就是低功能。
另外比較小的孩子和沒有語言的孩子,不容易用智力測驗,可以用發展測驗量表來推算,因為行為的量表所測出的標準比較寬,所以訂的標準也較嚴格,通常是65加減5、40加減5,來作為高功能、中功能、低功能的區分點。
其它常用的一種區分法是看他有沒有超過年齡的特殊才能,有的話,我們常將之列入高功能。
五、自閉癥有多少?
依國際上研究的資料,典型的自閉癥大約一萬人之中有四至五個;如果包括不是典型的自閉癥,則一千個人之中有一至二個,也就是一萬個人之中有十至十五個;男女比例為五比一,臺大醫院的資料約是5.7:1。以智商高、中、低功能來分,臺大醫院的個案約高功能占10%'中功能占30%,剩下約60%為低功能。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