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自閉癥論文 > 瀏覽文章

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是孩子走出孤獨最重要的一步

2009/8/5 8:59:35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易春麗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能夠融入社會作為最優先的指標,這確實有道理。但是在操作的時候逼迫孩子進入人群未必有意義。如果孩子和父母都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那么他們是沒有興趣去探索外界的事物的。我一直很強調的是孩子的動機和興趣,而動機和興趣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安全的基礎上建立的。

在我的心目中自閉孩子的家長是特別偉大的,我也接觸自閉的家長,理解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但是有時我們擔心孩子不能成長且逼迫孩子成長時,很可能進一步把孩子推入到他自己的世界,因為在父母身上他們無法找到安全的感覺,事實上,孩子可能多半會體驗到的是孤獨和父母對他們的不滿意(雖然父母覺得自己沒有這樣表達,但是,傳遞的潛在信念是這樣的),孩子可能感到的是不斷地被評判,而不是被保護。父母可以解釋他們是在保護孩子,但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可能孩子理解的并不是這樣的,孩子從父母的非語言行為中讀出的才是最真實的。孩子可能認為父母是壞人,總讓他們做不愛做的事情。這樣形成的人際基礎是有問題的。

家有一子提出的問題就很有意思“想請教老師和大家一個問題,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和別的孩子玩,我們想辦法讓別的孩子接近他,陪他玩,但是他就是不理睬,只是自己玩,而且總能玩的十分高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誰有好的訓練方法和方式讓我們學習借鑒!十分感謝!

我覺得這種情況很正常,孩子和父母是先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如果和父母都沒有培養出相應的社交技巧,那期待孩子和別的小孩子交往是不切實際的。

而且游戲在兒童的發展中是有一定規律的。比如最開始是獨自的游戲,之后是平行游戲,然后才是互動的游戲,能夠互動游戲的正常孩子的年齡也要45歲。給孩子提供一個同齡的玩伴是好的,但是不要逼迫孩子,也許他偶爾會模仿一下另一個正常的小孩就已經很好。家長有時因為孩子有問題,可能對一些相對正常的現象也會相當焦慮。并不是我們督促和訓練了孩子,孩子就會成長。

下面這篇文章有點長,慢慢讀

易春麗

寶寶出生后,父母會守在寶寶的附近,一旦寶寶有什么需要,父母就會迅速來到寶寶的身邊,給予必要的關照。所謂依戀是指寶寶與撫養者(通常是父母)之間建立起來的早期的愛的關系。依戀在寶寶成長的許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獲得,以及人格的形成。

依戀關系的發展一般經歷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寶寶出生到一、兩個月,他們會對任何人作出反應;第二個階段,從寶寶兩個月到七個月,寶寶更偏愛他們熟悉的人,但父母離開時,他們不會抗議,他們能從其他人那里獲得安慰;第三個階段,從七個月開始,持續到兩歲或兩歲半,這期間依戀是最強的,父母的離開會給寶寶造成非常大的煩惱;最后,也就是第四階段,孩子開始理解父母的情感和動機,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伙伴關系,雖然這個時期依戀關系仍然很強,但寶寶對父母離開不會再那么害怕了。

寶寶對特定的人產生的依戀最早出現在出生后6個月,大多數寶寶在8個月時就建立了他們的基本的依戀關系。此時,他們認識到同樣的人會以相同的可以預測的方式對他們的需求作出反應。

依戀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依戀具有生物學作用,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嬰兒與父母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確保了嬰兒的生存。某些特定的刺激(人的面孔、人的聲音、陌生的物體)可以引發嬰兒的特定的行為(微笑、警惕地環視四周、哭泣)。嬰兒的行為進而會使成人產生互補的行為,例如嬰兒的微笑可以讓成人回饋以微笑,深深地吸引了成人的注意力。

與這種具有保護性功能的生物學作用同樣重要的是,依戀以其特有的方式幫助寶寶擁有了基本的認知方面的技巧。兒童行為與環境是協調運作的,它們組成了四種行為系統(其中包括依戀行為系統),通過檢視這些互補的系統,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依戀的作用。

1)依戀行為系統,促使依戀關系的形成。(2)恐懼警惕系統,幫助寶寶回避那些會危及生命的人、物或環境。這個系統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寶寶對陌生人的警惕。(3)參與行為系統,一旦對陌生人的恐懼被克服后,寶寶就會有勇氣與家庭以外的人進行交流和接觸。這個系統促使寶寶的社會方面的發展。對于寶寶進入人類這個社會性群體是極為必要的。(4)探索行為系統,可以使寶寶去探索周圍環境。如果成長中的寶寶想獲得生存競爭能力,探索環境是必要的步驟。

對于寶寶來說,存在著一個值得信任并且可靠的依戀對象可以給寶寶提供情感方面的安全,可以使參與系統和探索系統有效運作。如果依戀對象失去了或不可靠,寶寶就會啟動恐懼警惕系統,忐忑不安的寶寶將拒絕了解新的人、新的地方,這樣很難使寶寶發展出勝任自如的感覺。

寶寶與父母(主要是與母親)建立的依戀關系有那些類型呢?這些依戀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搖擺不定型,后兩型均為不安全型。當媽媽離開后,具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寶寶當媽媽回來時會主動找媽媽,與媽媽的接觸可以迅速平復因媽媽離開產生的焦慮不安;而回避型的寶寶在媽媽回來時回避與媽媽接觸;搖擺不定型的寶寶選擇的行為方式或是尋找與媽媽接觸,或是回避媽媽,他們的選擇總是變換不定。

與寶寶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媽媽,當寶寶啼哭、微笑或發出其它信號時,她們總是高度敏感地作出回應。這類母親對寶寶充滿柔情、全心接納,幫助寶寶但不干涉寶寶努力進行探索的行動?;乇苄蛯殞毜膵寢寣殞毜男盘栂鄬Σ幻舾?,避免和寶寶身體上的接觸,幾乎不表達關愛。搖擺不定型的寶寶的母親在照顧寶寶時顯得很笨拙,她們所作的基本上是為了滿足寶寶的生存需要。媽媽所提供的刺激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何種依戀關系的建立,回避型寶寶與媽媽的接觸數量是最多的,而搖擺不定型的寶寶與媽媽接觸得最少。專家認為過多的刺激會導致回避,刺激不足會導致搖擺不定的反應,而適度的刺激才會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當然不是父母這方面就可以單獨決定何種依戀的形成,寶寶的一些特點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寶寶的性別、活動水平、可愛程度、反應機敏程度、警覺水平、對疾病的敏感度、對刺激的分辨能力、以及其是否具有規律的可預測的行為,這些都影響著看護者對寶寶的反應。

信任的建立

在這三種依戀關系中,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對寶寶的身心存在起到了積極和健康的作用,其影響遠遠超出了家庭這個小圈子。當寶寶了解到父母是可靠的以及父母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他們就會形成最基本的信任。當信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時,這種信任決定了寶寶未來與其他人交往的質量。著名心理學家Erikson認為信任的建立是兒童發展的極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使兒童產生耐受沮喪的能力,能夠延后享樂。所謂延后享樂就是說個體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求立即獲得滿足,寧肯犧牲眼前享受,持續忍耐,以期未來獲得更大享受的心理歷程,這是情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伴有安全性依戀的溫情可以使父母成為對寶寶更有影響的榜樣,他們的贊許可以成為更有力的強化劑,能夠增加使家庭中的經歷按父母的期望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個人能力的獲得

當寶寶的技能和感覺不斷開發出來后,他們發現可以從行動、探索中以及了解社會中獲得更多的滿足。雖然寶寶在父母離開時會感到很難受,但當他們主動選擇離開依戀對象去探索時,在他們身上看不出一點難過的跡象。一旦寶寶學會走路,他們就開始自己去探險,有的時候先來找媽媽,拉著媽媽,或者直接一個人走向另一個方向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早期的探索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大膽。這一切都是被期望變得有能力這種動機所驅動的。新奇、復雜、變化這類新鮮有趣的刺激將寶寶從舒適且熟悉的依戀對象身邊吸引過去,但剛剛獲得的獨立并不意味著依戀的終結。在個體的一生之中,探索新經驗、拓展個體能力的愿望和與所熟悉、所愛的人保持親密的關系的愿望,是交織在一起的。在依戀關系中獲得安全趕的孩子對于探索和發展出獨立自我等方面也感到安全。通過探索,寶寶可以從外界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他們反過來會把這些收獲運用于與他們熟悉的慈愛的人的交往上。

人格的形成

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寶寶面對問題時,不僅有熱情,也有毅力。當他們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他們很少亂發脾氣,更可能從他們的父母那里獲得幫助。這樣的寶寶長大后,他們更可能成為領導者,主持游戲活動,成為他人愿意結交的伙伴,對其他人的痛苦有同情心。他們有更強的自我決定能力,對新事物表現出更大的好奇心,更喜歡學習新技能,追求他們的目標時更有魄力,不會輕言放棄。這并不是說早期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對兒童的發展過程產生不可逆轉的決定作用,或許個體可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其它方式修復當初由于缺乏安全的依戀關系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一定不斐。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會,每個父母都有一大堆的資料,不是關于教孩子學這個,就是教孩子學那個。似乎我們更關注孩子具體學到了些什么,但我們卻不知道當父母與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后,孩子獲得的是學習的能力和動力,他們會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而不是被動地由成人灌輸給他們東西。

 

0% (0)
0% (10)

Tags:

下一篇: 淺談解決家長問題的重要性和標準 上一篇: 如何提升無語言自閉癥兒童的理解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