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孤獨癥學生對人情感淡薄,在教育訓練中不能與教師很好配合,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成長。教師是孤獨癥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在班級中最主要的對他們施加影響力的人。要想改變孤獨癥學生,必須要讓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讓點點滴滴的感動,產生情感共鳴,把對家人的依戀遷移到老師身上,與教師建立良好的依戀情感。使孤獨癥學生從內心里接納老師、信任老師,聽從教師的指令,接受教育訓練,獲得自身的發展。
關鍵詞: 依戀 關注 轉移 情感交流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孤獨癥學生在特殊學校班級人數中的不斷增多,我們對孤獨癥也有了更多的認識。而這些“星星的孩子”在班級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不適應,給我們教師的教育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依戀是一種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它可以描述為兒童渴望和需要與某個個體保持長期的、持續的親近,以獲得安全和舒適的一種情感連接,它是兒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人生經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孤獨癥學生對人情感淡薄,在生活中,孤獨癥學生最親近的人是家人。而在學校,教師是孤獨癥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人,也是開始時在班級中最主要的對他們施加影響力的人。要想改變孤獨癥學生,必須要讓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讓點點滴滴的感動,產生情感共鳴,把對家人的依戀遷移到老師身上,與教師建立良好的依戀情感。從而愿意接近老師,去喜愛教師,喜歡班級,喜歡上學。親其師,信其道,在師生間勝似親情的感情交流中,使孤獨癥學生從內心里接納老師、信任老師;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順利聽從教師指令,接受教育訓練,獲得自身的發展。
二、現狀分析
我班有5名孤獨癥學生,3男2女,占了學生人數的一半。其中只有1名女生由于家長早期的訓練與輔導,能進行書寫與計算。一名男生常常自言自語,說出的話全是動畫片中的人物對白;另一名男生則總是鸚鵡學舌,重復別人的話;還有2名孤獨癥學生根本不愿意坐在座位上,教育訓練時總是不配合,對其進行輔導,他們沒興趣。不是說什么都沒有反應,就是對你是又推又躲,不聽你老師的話,學生發展停滯不前。
孤獨癥學生到底喜歡誰,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老師,聽老師的話?我在孤獨癥學生家長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座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出孤獨癥學生在情感上的親近取向和與人交往中的一些表現方式。
1.在家中,孤獨癥學生最在乎的人是平時照顧較多的家人。
不僅是對孤獨癥學生生活上的照顧,還有的是學習上的教育與訓練。孤獨癥學生最怕誰也就最聽誰的話,調查中的4名孤獨癥學生都出現這種情況。同時在調查中,最喜歡的人會不定期的產生變化,但是仍局限于身邊的家人。
2.在與人交往中無主動意識,不能與人交流。
調查中的4名孤獨癥學生能有正常行為的只有1人,且是被動接受后才有反應。其余3人仍不能與人交流。說明孤獨癥學生很難與自己不親近的人產生主動的語言交流,與陌生人交流無防范意識,或是直接忽略。
3.在學校,孤獨癥學生喜歡的是班主任。
由于與班主任接觸的時間多,隨著時間的加長,孤獨癥學生多數能將班主任等同與家中的親人。尤其是帶班的年限越長,孤獨癥學生越與班主任親近。
4.對于校園生活孤獨癥學生是喜愛的。
調查中的4名孤獨癥學生有3名孤獨癥學生喜歡上學,有愉快的情緒體驗,1名學生由于個人的一些習慣與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勞動相抵觸,有輕微的厭學情緒。
三、積極培養孤獨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依戀情感
孤獨癥學生上學之前一直由父母照顧,他們的的行為帶有明顯的感情色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系是一種情緒調節鮮明的行為系統,它表現為孩子與經常接觸的特定對象之間的感情連結,稱為感情依戀。感情依戀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這種感情聯系既有先天基礎,又在后天環境中發展形成。剛開始讓孤獨癥學生接受教師是很難,但是只要讓孤獨癥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象父母一樣的關愛,我們就能贏得孩子的心。只有這樣,才會讓孤獨癥學生從內心里接納老師、信任老師;只有這樣才會聽從教師指令,接受教育訓練,建立初步的上學、學習意識。
1.關注孤獨癥學生的注意,才能尋求到孤獨癥學生的注意。
孤獨癥學生基本都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愛好,教師關注到他們的注意力在哪里,就能走近孤獨癥學生,得到孤獨癥學生的注意,直至走進孤獨癥學生的心里。孤獨癥學生好像都有一個強項,有的喜歡彈琴,有的喜歡聽音樂,有的喜歡玩電腦游戲,有的喜歡吃梅子,還有的喜歡畫畫。我們要掌握他們的強項內容,把它作為幫助孤獨癥學生建立正確行為的一個有力的強化物。通過外源性獎賞來激發孤獨癥學生改變自己的行為,建立能在班級中獲得大家認可和得到贊許的行為。
睿睿是一個非常愛干凈的男孩,只要手上有一點臟,就撕手紙擦手,常常一卷紙一天不到就沒有了。紙簍了扔滿了紙,讓他去倒掉,他根本不理你。而當我帶領學生玩電腦游戲時,立即湊過來,并在一旁說:“加油!”于是我問:“想玩游戲嗎?”他不直接回答,只是說游戲的名稱。到了做值日的時間,我把他帶到電腦跟前說:“如果你把垃圾倒了,就給你玩游戲?!?睿睿不情愿的走過去,看著手說:“臟死啦!”“倒完垃圾去洗手。你不去,我請別人玩電腦了?!边^了一會,睿睿小心地用手拿住紙簍,下樓去了?;貋頇z查了他的手后,立刻讓他玩游戲,睿睿邊玩邊不停的說著,好像很開心。我也經常收集一些小游戲讓他的父母帶回家給他玩。如果在家里不聽話,爸爸就會說:“到學校我要告訴徐老師!”睿睿會馬上按父母的要求去做??梢?,老師在孤獨癥孩子的心中還是有位置的,正因為他喜歡老師,才不愿父母在老師的面前說他不好。
2.師生間親切感人的情感交流,讓孤獨癥學生感受教師的愛,體驗教師的愛,接受教師的愛,學會回應教師的愛。
愛的教育,依戀的轉移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單純性的談話,短暫的接觸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要想改變孤獨癥學生,必須要讓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要讓點點滴滴的感動,吸引他們去喜愛教師。從最初的觸摸,輕輕的擁抱,耐心親切的話語,到不厭其煩的一口一口為他們吃飯,清理身上的大小便。通過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幫助,讓他們對教師有感覺,愿意跟著老師走,牽老師的手,親近教師,從心里接受教師。對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因為孤獨癥學生的種種怪異而嫌棄忽略他們,而是用一顆真愛心接納包容他們的種種與眾不同,真心接納他們,在班級中做到用心觀察,用心體會,用心溝通,用心訓練。
壯壯是一位刻板行為較多的孤獨癥學生,總喜歡站在窗臺旁邊,對著陽光看自己手的影子。穿不住鞋子和襪子,經常脫了在教室里亂扔。中午吃飯要人喂,上廁所要教師強制拉著去。不讓別人碰他,否則又踢又抓,一定要報復后才會停止。剛接手這個班才一周,在一次給壯壯穿好鞋襪后,我向對待其他學生一樣,輕輕拍拍他的腿說:“不要再脫鞋子了?!边€沒等我站起來,壯壯就突然用腳踢我的腿,用手抓我的臉,我一下子蒙了,“這孩子怎么這樣?”好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如何接近他。出現轉機是在一次幫他清理身上的大便。由于大便弄在身上,壯壯站在教室里動也不動,誰拉他都不走。我對他說:“不要緊,老師帶你去洗?!眽褖淹蝗谎廴t了,在被我拉住手后,竟然順從地跟著我走。在清洗過程中也不亂動,也不發脾氣。當聽到我說:“好了,我們走吧?!彼谷粵_著我笑了。從那次以后,我發現他愿意與我對視了,雖然時間很短,當次數卻在增加。每看到這種情況,我總是蹲下來,微笑著指指臉,喊他:“親一個?!边€經常逗他玩,撓癢癢,讓他開心地發出“咯咯咯”地笑聲。在擁抱、親吻、細心呵護的多次感動中,我打開了壯壯封閉的心靈,并讓他感到上學是快樂的,老師喜歡他。接他的外公說:“每天一吃過早飯,壯壯就要下樓上學,不然就發脾氣了?!?/p>
3.教師多與孤獨癥學生語言交流,使孤獨癥學生能聽懂教師的語言指令,能按教師的要求去做。
雖然多數孤獨癥學生都沒有主動性語言,但是他們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跟他們把要求慢慢說清楚,讓他們理解老師的意思,按教師的話去做。經常與孤獨癥學生交談,講些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對于學生好的表現,多夸獎,多獎勵。也可經常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只需用“是”、“好”或一些簡單的短語回答。發展孤獨癥學生的傾聽、理解能力。
3.與同伴的結對式幫助,形成良好的一日常規習慣,融入到班級集體中。
班級中除了教師以外,更多的就是學生。孤獨癥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發展途徑是與同學交往,有自己的同伴,發展他們的交往語言,獲得符合常規的行為。但是孤獨癥學生最大的弱項就是“不主動”。他們不會主動去與同學說話,牽同學的手排隊,邀請同學一起做游戲,只能是同學去主動找孤獨癥學生。于是我在班上開展了“一對一,我是小老師”結對互助活動,請班上同學當這5名孤獨癥學生的“小老師”,幫助朋友,管理好自己的朋友。在“小老師”的帶動下,孤獨癥學生的一日常規逐漸形成,同時也與班上同學有了密切的接觸,同學之間的友誼在慢慢建立起來。
四、反思
雖然孤獨癥學生接受了教師的親近,與教師建立了良好的依戀情感,為什么自身的發展還是不明顯,身上的刻板行為還是時有出現。能按教師的指令完成任務,質量卻時好時壞。教育訓練中孤獨癥學生的情緒反復波動大,對學習排斥,對玩,吃東西興趣濃厚。在今后的教育教育中我們還要注意:
從教師自身看,要主動更新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論水平。對于孤獨癥學生的教育訓練是一個艱巨且周期長,見效慢的工作,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強烈的責任心和不斷鉆研的進取心。
從孤獨癥學生的發展看,孤獨癥興趣非常狹窄,刻板行為多,一旦其固定的生活格式或環境受到破壞和干擾,不僅難以適應,而且會感到極大的不安和煩躁。教師要注意孤獨癥學生的情感變化,把握住好教育時機。要發展孤獨癥學生的語言,改變他們的無主動語言的狀態,從基本的問好、應答等方面,讓孤獨癥學生向我們展示更多的閃光點、精彩的一面,獲得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
從班級管理看,孤獨癥學生實現的管理是被動的,他們需要教師、同班的幫帶作用下才能適應和遵守一些日常的行為規范。要想讓他們實現自我管理還很難,因為他們的主動意識還很薄弱,這也是今后的教育訓練方向。在班級活動中,孤獨癥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意識,要利用他們的強項去與人合作交流。
參考文獻
1.《特殊需要兒童咨詢與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錢志亮著
2.《特殊教育研究》 中國林業出版社 朱操主編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