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的病因目前在世界上仍是個難題,治療孤獨癥的方法最有效、最能為廣泛認可的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對孤獨癥患者進行強化訓練。但在訓練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使訓練事半功倍呢?在長期的實踐中,我認為訓練孤獨癥兒童,首先要訓練家長,只有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效果。
一、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心理特點
1、家長對子女的態度。教育當中寬嚴相濟,堅持有目標、有方法,切忌溺愛、歧視、忽視、羞辱、嚴厲、不承認等不適當的態度。
2、家長對訓練的期望值。多學習孤獨癥診療及康復方面的知識,對孩子預后情況有一個基本認識,重視孩子的基礎,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既不過高要求、又不放棄努力、增強信心,隨時作好迎對困難的準備。
二、孤獨癥兒童訓練師怎樣協調與家長的關系
1、做到尊重家長,對家長平等相待。
2、做到理解家長,做他們的朋友,從心理上進行誘導,不要讓他們出現急躁心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3、要想方設法幫助家長,提高家長素質,增進了解,解答疑難,了解需求。
三、為什么訓練孤獨癥兒童首先要訓練家長?
孤獨癥兒童病癥的特殊性,長期性使孤獨癥家長的心態出現了不確定性,有的對孩子出現失望情緒;有的盲目樂觀,對孩子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有的對訓練師半信半疑,采取觀望,不合作態度,使孩子的家庭訓練計劃得不到執行;有的家長有自卑心理,不敢或不愿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使孩子失去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有的沒有堅持性,跑遍全國各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有一切不正常情況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訓練孤獨癥兒童的效果,給孩子的終生帶來遺憾,錯過了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我在鄭州市康達能力訓練中心兒童行為發育研究所訓練的幾十例孤獨癥兒童中,成功者中無一不是家長的平淡心態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起了作用,他們都得到過專家的指點和培訓,而半途而廢者,盡管只是極少數,而他們缺乏的顯然是對孤獨癥兒童的訓練缺乏最基本的常識,這樣下去的結果,肯定會悔恨終生。希望這些家長能靜下心來,首先接受必要的培訓和訓練,端正自己的心態,不急不躁、扎扎實實,才會迎來孩子的進步。
四、訓練家長什么?
1、自信心。對孩子沒有自信、缺乏自信,看不到孤獨癥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就沒有希望,所有從孤獨的苦海中走出來的孩子,其家長始終對孩子充滿了強烈的自信,只有自信,才會給孩子付出,最終才會有回報。
2、持之以恒的精神。把孩子交給機構訓練后,必須對訓練師以足夠的信任,給予密切的配合,任何半信半疑,觀望等待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應有不達目決不罷休的勇氣。就像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一樣,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勝利。
3、平淡的心態,健康的心理。既然孩子患了病,必須面對現實,以平淡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一切,切忌不能有急躁的心理和放棄態度,對孩子期望值過大和喪失希望都是不應該的,相信堅持訓練孩子才有希望。
4、樹立良好的合作態度,增強交流意識。必須尊重訓練師的勞動,能夠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信任他們的為人處事、訓練能力和方法,積極主動地與他們配合,在愉快的心境下多與他們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希望,任何不合情理甚至過于苛刻的要求及過多的否定和指責都是不可取的,雙方關系的緊張必然會影響訓練的質量和效果。
5、制定合理的目標,應用正確的方法。造成孩子孤獨癥的原因沒必要過分考究,對孩子最重要的應是在自身基礎上為孩子設定合理的目標,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在專家的指導下,為孩子制訂科學可行的家庭訓練計劃,配合訓練師充分利用家庭化的生活情景對孩子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愛心和“狠心”缺一不可,不狠下心來,過分溺愛孩子,家庭訓練不可能達標,對機構訓練師的專業訓練也是十分不益的。
只有在了解家長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努力協調好與孤獨癥兒童家長的關系,對家長輔以必要的訓練,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才不是一句空話,孤獨癥兒童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為了孩子,寄希望于孤獨癥兒童家長以平淡的心態,面對現實。主動接受必要的訓練,多和專家進行心理交流及知識交流,和訓練師一起拉著孩子向前闖,去迎接孩子美好的明天!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