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三、自閉癥兒童溝通能力之指導
壹、常見的溝通問題
貳、溝通環境的重視
叁、溝通能力的評量
1.常用評量工具
2.自編評量工具
肆、選擇溝通系統的考量
1.年齡
2.現有發展水準:包括溝通、認知、社會性、動作能力等
3.目前常用之方式
4.興趣與能力
5.使用者與接收者的習慣
6.選擇二種(或以上)系統搭配
伍、各階段主要指導重點
一、意圖前及初期意圖階段
1.協助兒童了解他的行為可以影響別人或讓環境產生變化以引發溝通的動機
2.找出兒童常用的溝通方式,協助其發展更合乎一般人使用或能讓一般人理解的溝通方式,如用手指、點頭等
二、初期慣用語法階段
1.擴充表現的方式
2.鸚鵡式語言的分析與介入
3.增加自發性語言
4.增加字匯、字詞、符號的理解與使用
三、語法階段
1.增加參與社會性互動的機會
2.提供社會性會話的范本與實際演練的機會
3.加強短句、長句的使用
4.加強會話進行中各項技巧的教導
陸、溝通的指導
1.要求行為的形成
2.遵從指示的訓練
3.鸚鵡式語言的輔導
4.說話、會話的訓練
柒、指導時常用的方法
1.示范
2.模仿、反模仿與擴充模仿法
3.線索提示與線索撤除法
4.時間延宕法
5.機會利用型指導
八、語言指導的一般原則
1. 先叫名字或輕拍身體引起注意后,使用其能理解的口語,必要時配合手勢、身體動作、溝通卡等
2.指令宜明確、簡要,必要時重述關鍵字
3.教其使用符合情境的口語、手勢、動作(隨機教學)
4.盡可能使用具體而非抽象的語言
5.若孩子的語言處在剛發展的階段,可用反模仿或擴充模仿的方式
6.依據孩子的溝通表現加以修正,并提供重覆練習的機會
7.留意隱喻式語言所代表的含意,并教導其用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方式表達
8.由孩子的反應中確認二者是否相互了解
9.溝通目的要明確,對孩子而言需有意義
10.勿因教導溝通而降低學習或互動的樂趣
自閉癥兒童基本溝通行為評量表
本表主要參考Wetherby和Prutting(1984)及梁秋月(民79)的溝通功能評量編制而成,用以評量口語能力很少或尚未發展出口語的自閉癥兒童。自閉癥兒童中有三分之一終其一生無法發展出基本的口語能力,加上使用姿勢、表情與人溝通的能力欠缺,因此他人很難了解自閉癥兒童。透過自閉癥兒童家長或教師等重要他人對其行為的敘述或評量,是了解其行為意義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本量表將兒童常見的溝通行為分成要求、拒絕、引人注意、回答問題、要求說明、社會化溝通與情緒表達等部份,每一部份就正常兒童在前語言階段最容易出現的溝通行為一一列出,做為評量無口語能力自閉癥兒童的項目。每題依自閉癥兒童出現的頻率加以勾選即可。如,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是否會出現盯著東西方向看的行為?是否會出現推人的行為?頻率如何?
使用本量表有三個主要的用途:
1、了解自閉癥兒童在何種情況(如要求、拒絕情況)下,使用何種行為表現,也可以獲知自閉癥兒童已經具備哪些基本溝通能力,尚未具備哪些基本溝通能力。
2、了解不適當行為所代表的溝通意義,即行為的功能。如,媽媽在拒絕題項下勾選推人,頻率是經常,代表小明在他不想做某件媽媽要求他做的事情時,通常會出現推人的行為。換句話說,推人就代表一種拒絕的行為。老師如果在學校中看到小明推人,第一個應想到的是,這可能是拒絕的表現,那么老師進一步應了解的是,為什么他會拒絕?如何能夠使他不拒絕?而不只是急著去處罰他的推人行為而已。
3、發展教學建議。評量者(通常為家長或老師)在逐項勾選後,教師可進一步整理于評量結果欄中,再作成建議。建議欄中的消弱(減少)欄,指的是目前雖出現但屬不適當的行為,如哭鬧、尖叫等,應盡可能減少對此類行為的增強,或調整環境,以減少此些行為重復出現的機會;維持欄,指的是目前已經出現而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行為,如,不要時會搖頭;想要東西時會點頭等。針對這些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增加給予表現與增強的機會,以讓這些適宜的溝通行為能夠維持下來;積極建立(增強)欄,指的是以孩子目前的能力假以時日的訓練,有可能可以表現的合宜行為,如點頭、伸手等行為。積極建立欄,要填的是短期而非長期的行為目標。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