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康復教育 > 瀏覽文章

嬰兒孤獨癥

2004/8/24 0:48:12 來源: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的共同特點是社會人際交往和溝通模式的質的異常,個體在各種場合的多種功能活動,如社會技能、認知和交流能力等均具有廣泛性發育遲緩和扭曲的早發性發育障礙,但程度上有所不同。多數起病于嬰幼兒,少數例外,均在五歲以內就有明顯異常。關于這類疾病的再分類各家意見并不完全統一,本書依照ICD-10標準分類診斷。
  嬰兒孤獨癥(infantile autism)最早由kanner(1938)在JohnsHopkins醫院觀察到一例5歲男孩Donald,表現一些奇特的癥狀?;純核坪跎钤谧约邯氂械氖澜缋?,他旁若無人,盡管他有驚人的語詞量,但他不能維護與人的正常對話。他的父親說,當他2歲半時就表現出記憶力很好,能流利地背誦圣經第23節及美國歷屆正副總統的名字,和順背倒背字母。他很少與人講話,又常常把自己說成“你”,把對話人說成“我”。他迷戀于旋轉木棍平鍋和其他圓的東西,他對周圍物體安放的位置記憶清楚對位置的變動和生活規律輕微的改變均感到煩躁不安。至1943年kanner又陸續看到10例與Donald類似的病例,同年他首次報道了這11名兒童,指出他們共同表現為:①極端孤僻不能與他人發展人際關系;②言語發育遲滯,失去了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③重復簡單的游戲活動,并渴望維持原樣不變;④缺乏對物體的想象及靈巧地運用它們的能力,如缺乏想象性游戲,特別喜歡刻板地擺放物體的活動。kanner將這類患兒命名為“早發性嬰兒孤獨癥”。
    繼kanner首次報道以后,美國、歐洲也有類似特點的病例報道。但當時診斷概念混亂,采用的診斷術語有邊緣狀態精神病、嬰兒精神病、共生性精神病、兒童精神分裂癥等。如Creak等人(1961)則用九個診斷要點,將兒童精神分裂癥的所有形式,包括kanner的嬰兒孤獨癥概括在內,稱之為兒童精神分裂性障礙。Rutter(1968)審慎地分析當時積累的資料后,
提出了嬰兒孤獨癥的定義及其四個基本特點:①缺乏社會化的興趣和劇應;②言語損害(從缺乏言語到獨特的語言方式);⑧怪異的行為,從馴板行為和局限的游戲方式到較復雜的儀式行為和強迫行為:④早發性,起病年齡在30個月之前。1978年美國兒童及成人孤獨癥學會顧問委員會提出了孤獨癥定義為起病年齡在30個月之前,并具以下四點基本特征叫行為綜合征:①發育速度和順序異常;②對任何一種感覺刺激的反應別常;③言語、語言認知及非語言性交流異常;④與人、物和事的聯系異常,這一定義與Rutter的定義及kanner的定義為1CD—9和DSM-III等診斷標準打下了基礎。
    1CD—9和HDSM—III關于嬰兒孤獨癥的定義及診斷標準相似,但它們關于孤獨癥的歸類有明顯的不同。在ICD-9中,嬰兒孤獨癥歸屬為“特別起測于兒童期的精神病”之亞型,而在DSM—Ⅲ和DSM-III—R(1987)體系中,嬰兒孤獨癥被看成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1CD—10(1989)也將本癥歸屬于廣泛性發育障礙。
    目前美國精神病學會著手制訂的DSM—Ⅳ,仍保留“孤獨障礙”以代替“兒童孤獨癥”作為診斷用語,因為本癥不僅僅見于兒童。
    我國陶國泰(1982)首次報告兒童孤獨癥4例,中國精神病學分類第二版(1989)正式將兒童孤獨癥歸屬于兒童精神病并在其后注明為全面性發育障礙。
   
0% (0)
0% (10)

下一篇: 孤獨癥的早期干預 上一篇: 0—6歲兒童孤獨癥流行病學調查天津市和平區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嬰兒孤獨癥]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