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并非精神病,而是廣泛性發育障礙,其病因與環境因素無關,屬于神經生物學問題。應用系統的、持續的以及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并以家庭和社區為基礎,則收效較大,只有部分患兒需要藥物治療,以改善癥狀。
(1)父母克服悔恨、內疚和失望情緒,積極參加治療給父母講述孤獨癥的本質,環境因素與病因無關,幫助他們克服種種不健康情緒,制定有效的處理方案和處理實際困難的手段,成為早期干預的核心問題。
(2)為父母提供兒童發育的知識,這可讓父母放心,有效地減少焦慮和更有效地去實現干預目標。
(3)培養孤獨癥兒童的獨立性 父母根據孩子的發育水平,盡量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避免穿脫衣服、吃食物和外面的一切壓力全靠父母解決。在父母的監護下,讓孩子到戶外玩、帶領他們去乘公共汽車,教他們主動買票或去商店購物。
(4)處理好與兄弟姐妹的關系,大家都來關心和照料孤獨癥同胞,使他們也來參加治療。
(5)適應孤獨癥兒童的特殊需要 他們常有一些特殊需要,如不給予滿足,就出現焦慮、恐懼和發脾氣,甚至自傷和傷人等。為此,要求生活環境和例行習慣不變,或事先向他們說明。此外,家人如要他們做什么,需要先講清楚,讓他們有所準備,不致驚慌失措。
(6)“防患于未然”是家庭管教的最好方法。當孩子表現好時,父母要進行獎勵。如他們未執行父母的吩咐,或有不當行為也同樣用簡單的詞語進行批評教育,或取消去買玩具、去公園等承諾。
(7)建立感情依戀關系 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舒適和安全的環境,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順利地與父母親(或替代者)建立感情依戀關系是促進嬰幼兒正常發育的基本條件之一。
(8)促進言語發育 母親要利用一切機會以能使嬰兒聽懂的“兒語”與他們交往。唱兒歌、講簡單有趣故事,同時輕聲地笑,扭動他的身子逗著玩,均有助于起到上述效果。父母和教師要用直接教育法,應用言語交往中常用的方式進行示范,便于孩子模仿。只要孩子發出一點語音,就應獎勵和強化。
以上是早期干預,待孩子到進幼兒園時期,應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行為矯治和特殊教育。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