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特教班中每一年的新生入學,班級中都會出現不同障別的兒童,尤其老師在面對自閉癥兒童與過動兒童的行為問題最棘手的莫過于如何結合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培養兒童情緒的處理方法。情緒的表現,會影響到兒童的學習效果,幼兒的行為,也會影響個案與同儕的相處與互動,因此,情緒教學對于身心發展遲緩兒童未來的發展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接受新生的入學,透過與父母晤談、搜集相關的學習記錄、更進一步如果能了解個案于入班前曾在各個機構或醫療院所進行的相關療育經驗,現階段老師與前階段老師(或治療師)為個案進行經驗上的交流是有其必要性,當老師所得到有關孩子的學習紀錄越充實,欲能充分的掌握每一位學生于學習上所產生的困難以及個案的療育經驗,界這相關療育人員的合作,使得新階段的療育人員更能掌握介入的方式與技巧。
進行課程的模式,如果老師清楚孩子在先前的已備能力,并了解過去的學習經驗,就能更快速的介入孩子的各種學習,也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途徑。
一、老師應介入的方向:
(一)觀察兒童的基本能力。
(二)了解個案的學習經驗。
(三)決定課程的介入模式。
(四)設計教學活動。
(五)教學活動的進行。
(六)評量活動后兒童的能力。
老師應介入的方向:
(一)觀察兒童的基本能力:
透過父母與相關專業人員的晤談,以及老師對個案之觀察以了解個案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表現,情緒表現牽涉到孩子的生理健康與否,當孩子處于生心理都健康的情況下,自然能有穩定的情緒,由于自閉癥兒童與過動兒經醫學界的證實乃因神經功能異常所致,對于其它障礙類別的兒童,或許因為智能、動作、語言能力的不足,處理身邊事務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觀察兒童具備有哪些能力對于情緒課程的介入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了解個案的學習經驗:
當一個案進入新的學習環境中,教學者對于個案先前曾經接受的療育經驗的了解是有其必要性,因為,這包括個案在學習過程中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的建立、學習環境中能提供的經驗、常規的遵守...,都會成為兒童日后接受教育的基礎,也就是說,良好的習慣與態度、愉快的經驗以及對常規指令的理解能力,都能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學習能力,尤其,當孩子能有愉快的學習經驗,則能幫助兒童在其學習的歷程中建立自信,更愿意在各種學習領域上接受不同的模式與教學介入,對于兒童日后進入教學系統,更能以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行學校中所安排的各種教學活動。
三、決定課程的介入模式:
課程的介入模式,牽涉到孩子的能力與生理狀況是否造成其學習上的阻礙,教學者可藉由提供不同的情境,引導兒童在不同的情境中認識自己的情緒,且提供其使用情緒語言的經驗。為有效提供兒童于生活中辨識情緒的經驗與處理方式,面對情境,無論出現正向或負像的情緒,,都能做為老師設計課程的體裁,如果成人無法理解兒童的內在需求,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提供不適合兒童的學習內容,導致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事倍功半的效果,結果成人發了很大的脾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頻頻遭受挫折,者都是我們對孩子的真正需求并不了解所致。
四、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在幫助兒童建立各種能力的關鍵,針對特殊需求的孩子,由于他們有不同的生心理需求,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者必須根據孩子的特殊需求提供各種教具與教材的協助。情緒教育不同于認知課程,他必須建立在某種情境與事件下,并學習在各種情境中得以應用的技巧。因此,老師在設計各種情緒教學的過程時,也必須考慮到孩子類化的能力,生活事件中出現的不同變量,都可做為我們引導兒童學習不同情緒表達的情境,對他人呈現的表情,也在活動中學習辨識。
五、教學活動的進行:
教學活動進行前,老師針對兒童能力的不同,擬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由于教學目標乃依據兒童的能力而定,教學者則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因此,既使一個活動在數字兒童面前同時呈現,教學者可依據兒童學習能力擬定各種不同的學習目標。而且,提供不同的情境,以利所建立的能力在各種情境中都可以發展或類化,對于日后其面對各種轉換的環境,則能適當的應用技巧。也就是能將教學情境中所提供的技巧真實的類化到實際的生活情境中。
六、評量活動后孩子的能力:
各種活動的設計,都因為教學者考慮兒童有學習的需求。經過各種活動的介入后,教學者必須透過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情境的改變、事件的發生而呈現不同的情緒反應,并觀察其能力是否在面對不同情境時而運用情緒課程中教學者所提供的處理技巧。
環境中的準備
(一)環境的選擇與設計:
環境的選擇對兒童的情緒有重要的影響,過度的色彩與聲音的刺激都有可能造成學習的不良影響。因此,為孩子選擇或營造一個學習環境必須考慮其整齊清潔外,環境中柔和的色彩與安全的擺設極其重要。家庭和學校對兒童能產生不同的教育功能,在環境的設計上,應考慮兒童內心的需求,避免不當的刺激在環境中出現,造成兒童因此不斷的出現固執行為而衍生出不良的情緒問題。
(二)避免不當的干擾:
不當的干擾容易引發兒童不良的情緒對父母而言,往往無法理解何以會造成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緒,且無法避免此因素介入所產生的影響,父母不解何以我的孩子會如此。再加以孩子的怪異行為、語言發展遲緩、無法遵守規則,便企圖以更多的口語指令或身體動作來控制孩子的情緒,發現因為父母的不得要領而引發更多的情緒問題,長時間下來,父母疲于奔命,孩子的問題依舊,,乃至于出現更多的異常行為,這些都帶給父母更多的挑戰。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我們為孩子預備好環境了嗎?當環境真正的為孩子做好了準備,而不是為成人而設計,孩子的心理感受到環境是屬于他的,自然情緒能夠得到安定。環境的提供適不適合孩子,牽涉到成人夠不夠了解孩子,能否理解孩子的各種舉動與行為表現是否因環境中的不適合孩子所導致。
(三)在此環境中孩子必需是被接受的:
雖然融合教育的模式,已在國內實施。然而,我們必需思考,孩子在此環境的學習是完全的被接受嗎?一個能夠完全接受身心障礙兒童的環境,老師和同儕則會接納此兒童在學習上可能必需面對的困難,并且,會充分的利用同儕的力量,一起幫助個案在環境中獲得更大的適應,減少個案在環境中遭遇被排斥引起一般家長沖突的機會,甚至會為了班級中一名有特殊需求的幼兒,而改變環境中的設計。如果,這個環境是真正的在為孩子做準備,無論在動線的設計、課程模式的進行、小組的安排、教室的選擇、背景音樂的應用,都能在教學過程中而有最大的彈性。也就是這一切都是在以孩子的需求為考慮,此種教育理念下所提供的學習模式,能減少兒童引發負面的情緒反應,當兒童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才能幫助兒童建立正向而主動的學習態度,此態度的養成,將是影響兒童日后學習的重要因素。
(四)提供兒童適應不同環境的機會: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班級中的學習,走出班級,打破班級的界線,和他班老師、同伴互動瑣鷛|,老師間彼此的交換教學,回歸主流與反向回歸模式的應用,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小區活動的參與,都是在幫助我們身心障礙兒童適應各種不同學習模式的機會,如果老師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班級中的身心障礙兒童必需和家中的成員相處、必需走入小區、走入團體,提供其參與不同團體的學習都是在為其未來發展其適應能力作準備,也就是說,每一種環境都有可能引發兒童各種不同的情緒,讓孩子在學前階段接受各種環境的轉換,使其提早接觸不同的學習環境。
(五)類化能力的訓練:
每一個身心障礙兒童,有其不同的學習特質。當老師為兒童設計各種學習活動,提供各種技巧的訓練,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幫助孩子在日后能將此技巧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情緒教育亦然,不同的情境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因此,多元的情境幫助兒童在進行課程的過程中應用不同處理技巧,更能幫助兒童在學習情緒的課程中增進其類化的能力,當孩子類化的能力增強,表示其情緒不再輕易的因為環境中各種因素的改變而受影響,對兒童未來的環境適應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透過各種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兒童透過表情的辨識與指認、心情的同理、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反應,這些能力就必需建立在兒童對情緒語言的理解與表達。然而,各種情緒的產生,通常都因為某種事件的影響,造成兒童有各種不同的情緒。因此,情緒教育必需與生活經驗相結合,也就是說,每一個生活事件對兒童而言,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教學的課程設計,也就是必需由此不同的經驗著手。并與生活經驗中所發生的事件相連結,經過重復的經驗與多次的練習,并類化至實際的生活事件中。
情緒教學的原則:
一、擬定適當的教學目標。
(一)能認識不同的表情。
認識不同的表情,可從臉譜的認識、器官的位置開始。臉部的表情是透過五官的組合而產生,因此,五官的組合形成的不同表情,都能幫助兒童認識不同的表情所代表的不同情緒,所以,可以藉由一個大臉譜,并準備眼睛、鼻子、嘴巴、眉毛,除了可一一介紹器官的名稱外,尚可觀察器官的組合會出現各種表情,每一種表情則代表一種情緒的表現。
(二)能理解表情與情緒的關系。
兒童生活經驗中,一定出現過各種不同的情緒,但父母往往專注于安撫其情緒,卻疏于此時此刻正是可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的時機,難過、傷心、生氣,必需是建立在某種事件與情境下,因此,透過對表情的理解,連接生活上的經驗,并呈現各種與情緒相關的語詞,讓兒童知道,原來這個表情勢和情緒有密切的關系的。
(三)能連結事件的發生與情緒表現的關系。
生活中的每個事件,對孩子都能產生內心的互動。成人透過對兒童日常生活的觀察,了解事件的發生與兒童情緒表現的關系,哪些事件造成兒童的不悅?哪些情況又能引發兒童愉快的學習,如果能透過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語言能力、生活習慣、情緒反應,當某一事件發生時,我們即可引導兒童應用語詞不同的語詞形容自己內在的感受。例如:爸爸帶我去買一部紅色的汽車,我好高興?;蜍囎訅牡袅?,我好傷心。尤其針對自閉癥的兒童使用這樣的語句真的會有困難,要不斷的藉助生活的事見提供練習的機會。
(四)能指認自己的情緒。
針對初期語言能力不佳的兒童或無法以語言能力表達的兒童,穩往因為無法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因此,當我們確定該兒童無法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就必需透過表情圖卡來指認了。但在孩子出現指認表情圖卡時,也不要忘記再一次的示范該表情應有的語言模式。
(五)能表達自己的感情。
除了情緒的臉譜外,對于他人的關心和友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去教導與示范的。這個練習,可以透過師生、親子、手足、同儕的關系進行練習,家庭進行此練習時,必需全體家人共同配合,如:贈送他人物品、與他人分享愉快,接受他人的協助,多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予以練習。當然,這個過程,家庭成員在生活中提供不同的示范是很重要的。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