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當孩子逃避令他們感到恐懼的事物時
當孩子跑到你身邊,試圖躲避他們害怕的事物時,你可以當即啟動治愈過程。首先要保證他的安全,去除不安全因素。然后,溫和地鼓勵他面對使他害怕的事物。讓他看著他所怕的人或物,也可以試著朝那人或物靠近一點點。如果孩子嚇得發呆,你就帶他走得遠一點再讓他看。也許你得輕推他一下,把他的臉從你的膝蓋上移開,或你們一起朝著那人或物挪近一點點。你在努力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愛護與安全,加上讓孩子感受到些許恐懼。如果你表現得有些冷淡和不耐煩,孩子覺得不得不服從,就無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恐懼感。如果你給予過多的同情,他會失去體驗自己恐懼的機會,而這種體驗是治愈過程的重要組成。
五、笑聲有助于孩子消除恐懼感
如果孩子的恐懼不很嚴重,你可以先鼓勵他發笑來幫助他消除恐懼,這樣可以釋放出恐懼所引起的較輕的緊張情緒。如果在他感到安全時,你能裝出自己也害怕他所怕的事物的樣子,他就會笑起來。當你用笨拙可笑的動作表現恐懼時,孩子會開心地大笑不止,甚至可能會以強者的姿態加入游戲,對你說,"我能告訴你怎么辦,你得聽我的!"這種新的力量平衡--大人嚇得束手無策,孩子反而膽大有為--是對孩子的日常體驗的難得的補償,隨著他串串笑聲,緊張情緒會漸漸消除。
六、害怕黑夜
許多孩子都有晚上難入睡或者天亮之前被嚇醒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好辦法是在睡前安排一些活潑的游戲,要有歡笑,可以有打打鬧鬧(不要胳肢),但要讓孩子占上風。這樣的游戲能使你和孩子肌膚相觸,這是孩子的安全感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游戲還能讓孩子感到被人理解。當孩子與父母共同度過的時光以游戲和歡笑為主時,他們會感到與父母很親近。到了睡覺時,孩子就會比較容易面對主齒感到不安全的問題和感覺。他可能會開始反對去睡覺,或不肯刷牙,或不停地要你講故事。你要做的是保持好情緒、自信心,繼續引導他去睡覺。
七、當恐懼導致攻擊行為時
孩子有時會掩飾自己的恐懼。他們因為感到孤獨、被人冷淡而不愉快,但不知該怎么辦。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會盡量保持正常舉止,然后可能會突然打別的孩子一下,揪妹妹的頭發,或撲打你。這些是最讓父母討厭的事,很容易被認為是故意的粗野行為,使父母對孩子產生看法,心想,"怎么她這么大了還不能控制自己?"
不管是什么年齡,人在害怕時都無法正常思維。當孩子由于害怕而無法正常思維時,他們就會因為自己受到的傷害去同樣傷害別人。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操場上被人推了一下,在緊張或懼怕之中,他就可能去推別的什么人。受到辱罵或見到過別的孩子遭受辱罵的孩子,在情緒緊張或感到孤立時會脫口罵人,不論他是否懂得所用詞的含義。使孩子感到恐懼的事件常常會原原本本地再現于孩子的行為之中。
要幫助一個可能會由于恐懼而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孩子,父親或母親應該預見到會發生的麻煩,在孩子做出攻擊性行為之前及時制止,以免造成傷害。如果在孩子已經弄傷了別人之后你才趕到,孩子此時通常會沉浸在內疚之中,無法體驗任何其他感受。他也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使自己能痛快哭泣或發抖以排除恐懼。
八、傾聽感到恐懼的兒童猶如走鋼絲
我們??吹匠赡耆艘試绤?、羞辱或反感的態度對待恐懼中的孩子。"馬上給我停止這一套!要不我就揍你屁股啦!""行啦,別像個小孩子似的?,F在趕快進教室,要不我就告訴老師說你想留在家里守在你媽身邊!""你再敢……我就把你鎖在你的房間里,教訓教訓你!"人們需要時間和練習以及充分的支持,才能在孩子因恐懼而產生不當行為時,不按照老習慣去對待他們。我們正在盡力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排除恐懼,找出致使他們膽怯及有攻擊性行為的根源。就像走鋼絲的人,我們必須小心地保持平衡,不讓自己倒向老習慣。在建立起全新的對孩子的復原能力的信任的基礎上,我們循序漸進:當他們感到害怕,躺在我們懷里時,我們給予傾聽;在他們害怕時,我們始終留在他們身邊,輕輕摟著他們,直到他們重新獲得安全感;于是,在最終走完鋼絲后,我們將看到他們又能欣賞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勇敢,更堅強。
提示與思考:
1、小時候你是否有感到膽怯的時候?是否懼怕過某種事物?
2、當你小時候感到膽怯或害怕時,是否得到過別人的幫助?是什么樣的幫助?周圍的成年人當時是怎樣對待你的?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