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步嘗試教學一種使學習最大化的特殊方法。它是用于發展包括認知技能、溝通技能、游戲技能和自助(立)技能大內的大多數技能的教學過程。此外,它也是一種能用于所有年齡和所有人群的策略。
這一方法包括:1)將某一技能分成更小的部分;2)一次只教一個子技能,直到掌握為止;3)提供集中教學;4)提供提示和必要時提示的消失;5)使用強化程序。
某一教學課時包括很多嘗試,每一次嘗試有一個明確的開始和結束,因此名之為“分步的”。在提供更多的信息之前,要掌握這一技能的每一個部分。
B. 在分步嘗試教學過程中,要呈現非常小的信息單元,要求學生馬上作出反應.這與連續的嘗試或更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對比,連續的嘗試或更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呈現大量的信息而沒有明確界定學生的目標反應。
C. 分步嘗試教學保證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我們不能依賴自閉兒被動暴露在信息之中而簡單地吸收信息。
分步嘗試的例子 教接受性符號
前件(A) 行為(B) 結果(C)
“碰一下果汁” 碰果汁;注意力集中 “棒極了”
“碰一下面包” 碰面包;注意力集中 “非常好”
“碰一下果汁” 碰果汁;注意力不集中 “不錯”
“碰一下面包” 碰果汁;注意力集中 哼(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碰一下面包” 沒有反應;注意力集中 沒有強化(學生必須理解定后果的含義)
“碰一下面包” 沒有反應;注意力不集中 “你不在看”;“太慢了等”。
Ⅱ.分步嘗試的成份
分步嘗試有三個成分:1)前件(指令或其他線索);2)提示(這在許多嘗試過程中不一定出現;3)學生反應;4)反饋或其他后果;5)嘗試間休息。下面詳細描述每一個成分。
A. 行為指令/差別性刺激(SD)/信號
1. 嘗試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開始。這通常是言語指令,但也可能是其他分離的事件或視覺刺激。對學生來說,在一次嘗試開始時所發生的事件應該是作出正確反應的信號,正確反應能導致正強化。這樣的信號在技術上被稱為差別性刺激(SD)。
2.在教學的開始階段或者如果學生難于完成某些技能,指令應該簡明扼要。
a..這有助于避免混淆。
b.這也有助于強調相關的刺激(例如,“面包”和“果汁”,而不是“請碰一下面包”或“你能給我看哪一個是果汁嗎?”)
隨著學生的進步,指令應該越來越復雜,也許要更多地使用言語指令。使用更多的自然語言:l 促進泛化l 為學生在同樣的情境中學得更好作準備l 使課時更有趣
3.確定差別性刺激(SD)(或指令)適合于任務。仔細考慮你要學生做什么,然后選擇一個同這一反應適當聯系的言語指令或其他線索。
例如,如果你要學生計數,指令應該是“1,2,3,4,數”。如果你要學生告訴你有多少物體,指令應該是“多少?”,學生的反應應該是“4”。
4.給學生大約3——5秒作出反應。這提供一人信息加工人機會。
不過,教師應該掌握好什么是對學生最好的教學步調。
a. 太快會導致混淆和混亂
b. 太慢則會導致分心
c. 步調應該逐漸接近于自然情境里所發生的(工作人員經常用快速的步調來維持注意,因些最終放慢步調是關鍵的)
5.最佳的學習是在學生注意的時候發生的。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發展注意技能是至關重要的。這在后面一部分討論。
B.學生的反應
1.為了使學生得到強化,你事先應該準確地知道你所希望的反應及其質量水平是什么。采用前后一致的標準。例如,如果指令是“碰鼻子”,那么學生到底碰鼻子多近。所使用的標準應該對任何觀察者(對任何學生?。┦秋@而易見的。要明確地界定標準:
a. 提高工作人員間的一致性
b. 提高正確反應的可能性
c. 提高教師的客觀性
不過,你應該根據學生成績的變化重新調整標準。
2. 當心無關的不受歡迎的行為。如果你在此類行為伴隨某一正確反應時進行強化,不受歡迎的行為也會得到強化。
例子1:學生給你一個正確的回答,但卻看著別處。如果你此時給予獎勵,將來孩子就會更多地看著別處作出正確的反應。
例子2:你因為學生碰鼻子而給予強化,但在給她玩具強化物時,她已經從椅子上下來了,那么,她可能認為這一強化物是其坐在地板上的結果。
3.必須強化自發的受歡迎的行為,如進行目光接觸,坐得好、或自發地說話。
4.如果在限定的時間內(3——5秒)沒有反應,將其當作是失敗的嘗試。
5.塑造行為:目標中在一段時間內提高反應的總體質量。這是通過逐漸調整獲得強化的要求實現的。(差別性強化將要在論結果那部分作進一步討論。)
a. 采用差別性結果來同時塑造正確的反應和適當的注意行為
例子:當吵鬧減少時而不是增加時讓學生休息一下。
b. 采用差別性結果來強化對受歡迎目標行為的進一步接近。
6.不要讓學生預料到反應。如果學生在你完成指令之前就作出了反應,那么,可能發生了下面的事件:
a. 你是可以預料的。使所呈現的命令多樣化,以便學生不能獲悉模式。
b. 學生可能在猜測。不要讓猜測發生,因為學生可能獲得好運作出正確反應。此時給予強化只能鼓勵進一步的猜測。
c. 學生可能不在進行注意。不要讓反應在學生不注意時發生。
7.有時,自我矯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反應,甚至是很有價值的。例如,如果學生在注意,并且在沒有從治療師那里得到任何線索的情況下糾正了錯誤,你就應該他以強化。學生所展現的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
不過,在某些時刻重復這一嘗試以肯定反應在沒有自我矯正的情況下發生。
C. 反饋/結果
1.反饋應該緊接著反應之后。強化提供反應是正確的反饋,并提高這一反應得到重復的可能性。消極的反饋和沒有強化提供反應是錯誤的信息,并降低這一反應得到重復的可能性。
a. 正確的:贊揚加上不斷輪換的備擇獎品。
正確的+注意力集中=最大的強化
正確的+注意力分散=輕微的強化
b. 錯誤的:反應是錯誤是信息反饋。
錯誤的+注意力集中=支援性反饋(例如“試得好”)
錯誤的+注意力不集中=更強烈的糾正性反饋(例如,“不”、“注意”、“你要看著”、“更努力一點”、“你能做得更好”等等。)
c. 沒有反應:在5秒鐘之后沒有反應,給予反饋并中止嘗試。如果注意行為和就座行為是正確的、并沒有偏離任務的行為發生,那么,結果應該是簡單地沒有強化。一定在穿插嘗試間的短暫休息(見下面)。必須簡單地清理一下材料以強調嘗試結束了。
d. 偏離任務的行為:如果學生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如果走出椅子,抓奪等),馬上給予反饋,糾正這一行為,并終止嘗試。不要等著看學生會做出什么行為。
2.反饋的意義應該是明確的。例如,不要在說“不”時微笑,或者說“好”時皺眉頭。
3.結果應該是事先計劃好的,所采用的標準應該前后一致。
不過,一定要自發地對出乎意料的出色行為和成績給予強化。
4.應該根據各個個體的喜好來選擇強化(例如,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喜歡無節制的獎勵或食物)。
必須不斷地監控有效性,并在有必要時作出調整。
5.強化物的頻率、延遲和強度應該盡快淡出到自然水平。開始時,正確反應之后應100%跟隨強化物(持續強化程序)。隨著學習的進展,強化的比率應減少到時斷時續的水平,為了:
a. 減少依賴性
b. 減少外部控制
c. 接近于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將要遇到的,以此促進泛化。
d. 避免可能的混亂(無節制的強化時??赡苁箤W生的破壞行為升級,或可能只是壓倒一切)
6.使用差別性結果。這提供更多的有關受歡迎行為的信息。
a. 出色的行為得到最好強化物
b. 需要更多提示的反應或質量較低的反應得到中等程度的強化
c. 錯誤的反應、但注意力集中得到中度的信息“不”、“再試一下”
d. 攻擊或公然偏離任務的行為得到最強烈的負面反饋。
7. 運用信息反饋。例如,“把手放下”、“你不在看”、“太慢”、“說得更好一點”等。信息反饋:
a. 提供更多的信息
b. 更為自然
c. 作語言范型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