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依現行特殊教育法稱為「嚴重情緒障礙」,亦常被稱 「情緒與行為障礙」或「行為異?!?。民國73年的特殊教育法曾分別稱之為「性格異?!?和「行為異?!? 第二次全國特殊兒同普查(民81)時,合并稱為「性格及行為異?!?。這類術語的多變性,也正反映這類行為的復性。
一、有關術語或名詞
James Kauffman(1991)統計文獻上所使用的名詞,可由下表排列組合:
情緒(emotionally) | 困擾(disturbed) | ||||
行為(behaviorally) | 異?;蚴д{(disorder) | ||||
社會(socially) | 不適應(maladjustment) | 個人(personally) | 障礙(handicap) | 損傷(impairment) |
二、特殊教育使用的有關名詞
美 國:
1980s:情緒及行為障礙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nd Special Education Coalition)
1990s:兒童具有情緒及行為障礙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替代「情緒及行為障礙兒童 」
英 國:
情緒及行為困難(emotional or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兒童具有情緒及行為困難(children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我 國:
嚴重情緒障礙(86年特殊教育法)
行為異常/性格異常(73年特殊教育法)
性格及行為異常(特殊教育學程)
情緒及行為障礙
情緒及行為異常
情緒障礙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