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教育相對于「認知」、「技能」的學習是較難立竿見影,對一般生如此,對自閉兒來說更是考驗家長、老師的智慧與耐力,孩子如果能有較好的情緒發展,對未來的人際互動比較具有正向加分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情緒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的關系。
所以談情緒教育時,一方面除了著重個人能力的提升外,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需要我們大人做適度的人為環境控制。
一、何謂情緒?
「心智理論」內涵中有一部分便是情緒,心智理論是1978年由Premack和Woodruff提出,他們認為一般孩子有能力描述心中的想法、感覺、意見以及他人的意圖,并能應用此能力預測他人的行為。它能幫助兒童了解社會環境后,表現出具社會能力的行為。情緒是由外在環境刺激引發心理感受、生理變化、認知判斷和最后的行為反應。而我們的孩子由于心智能力較薄弱,很容易在處理自己情緒或響應他人情感上顯得過度或不足。
二、情緒的迷思:
在一邊帶領孩子的過程中也一邊反省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其實情緒本身并無好壞,它只是一種內在狀況的呈現,如果我們能認同這樣的想法便不會否認或是壓抑孩子們的感受,接下來我們要思索的是教導孩子了解自己,以及如何『發而中節』,和外界之間取得平衡。
三、個人能力的提升:
(一)基本情緒辨識:
教導孩子使用情緒字匯。其實我們孩子的情緒表達是很單純的:生氣、高興、害怕、難過是他們比較容易呈現出來的。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圖卡讓孩子辨識,或者讓孩子觀察一些卡通人物的表情,例如:生氣時,皺眉、手握拳、嘴角下垮;害怕時,心跳加快、手腳發抖、臉色蒼白……等等,當孩子學會這些基本辨識,我們再慢慢加入一些衍生情緒,例如:忌妒、挫折、得意、委屈、羞愧……等等。孩子能說出他怎么了?(或是我們替他說出)對他情緒的抒發以及外界對他的了解都很有幫助。
(二)因果關系的建立:
對于情緒字匯與判斷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們開始讓情緒與情境相結合,讓孩子了解情境中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及誘發情緒的刺激為何?我們可以透過故事書、圖卡、卡通影片甚至是把握發生在孩子身上的自然真實情境來教導因果關系,我們可以幫他把事件的來龍去脈重組后說給他聽,功能好一點的孩子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來增加思考判斷。
(三)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我們的孩子學習檢視內心狀況以及伴隨而來的行為,學習透過口語或行為表達出來?;厩榫w是與生俱來的,但表達方式是可以學習的,例如:同樣表達『喜歡』,有人直接用說的;有人來個擁抱;有人透過送禮;當然有人透過為對方做牛做馬來表達。負面情緒也是一樣,教導孩子『說出』、『寫出』或『搖頭』表達拒絕,同時我們做家長或老師的也必須尊重孩子的感受。
(四)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
負面情緒未必都是負面影響,正面情緒當然也未必會帶來正面結果,我們不也聽過「得意忘形」或「樂極生悲」嗎?緊張可能讓我們上臺忘詞,但緊張也可能督促我們更加充分準備,所以給孩子一些策略,例如:深呼吸、離開現場、告知家人或師長、吹吹風、做做喜歡的事或想想快樂的事都是不錯的。
自我語言的訓練也是必要的,例如:我已經充分準備、我已經全力以赴……。
(五)正向信念的營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更何況這樣的孩子生命歷練中的挫敗機會遠多于成就,我們常認為孩子挫折容忍力較低,正向信念對挫折的復原力更重要。例如:孩子很在乎勝負,那我們更要帶著他去檢視活動本身的樂趣與歷程中的美好和自己的進步,這樣對于學習再造才會有效果。
(六)處理他人情緒:
我想這部分對孩子來說更難也更需要把握隨機教導和示范。帶領孩子安慰、鼓勵同學或是聽聽同學吐吐苦水,對孩子人際關系一定有加成作用。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教學上還是需就孩子的能力采循序漸進的原則,尤其是情感上的互動是自然而生的,是真誠的回饋,孩子一定要有所動機之后才教導他適切表達,太過勉強除了徒俱形式,對孩子而言反而增生另外的心理壓力。
(七)角色扮演:
我一直很喜歡和孩子玩假扮游戲,在小時候是為了豐富他的想象力,增加他多一點的語匯;當他長大,角色扮演成為我教導他在應付各種狀況下很好的預演練習,尤其孩子越大,面對的環境挑戰越復雜,他所需要的自控力越大。紓解情緒的技巧要教,但教導孩子轉念,樂觀、正向去面對生命中無預警發出的狀況更是我想幫助他的。(待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