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訓練法(即ABA),這是在正常兒童的學習生活中也首推的方法,只不過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需要把它分解得更細微、更具體、更程式化。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因為自閉癥是一種廣泛發育障礙,所以對孩子的訓練應從多方面進行。
1.大運動和感統
孩子的大腦接收信息,都是通過運動的感覺器官去接觸探索周圍事物而獲得的。雖然我們的孩子在聽力、視力方面都很正常,但他們在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卻存在著過分敏感或遲鈍的現象。除了聽力過敏,可以用聽力統合訓練儀矯治外,其它感知問題,卻沒有什么設備儀器,所以我們必須采取運動與感統訓練。
2.精細動作的訓練
過去人常說“心靈手巧”,可見精細能力的高低決定智力的開發。有資料記載,人的大拇指代表著1/4的腦機能,拇指與食指的神經與大腦的語言中樞有著直接聯系,可見精細動作對大腦的作用。而自閉兒童,多數在精細動作方面存在著問題。
訓練孩子先從撕紙、涂鴉、點連線、挑豆子等簡單動作開始,待他全部掌握自如后,再練習較復雜的涂色、迷宮、剪紙、折紙等,千萬不能好高鶩遠,簡單的基本技能還沒掌握就要求較復雜的能力訓練。例如:在孩子還不會握筆時,就要求他涂色,這對于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只會給他挫折感,減少他的自信心。
3.語言與認知
這兩點是同時進行的,在教孩子認知時,有時他心里明白,就是說不出來,所以我們不但要不厭其煩的反復多說,還要鼓勵孩子模仿我們的口型說出來。
語言先從簡單、具體明了的名詞、動詞開始教起,如“媽媽”“爸爸”“吃”“喝”等。千萬不要急于求成。我見過一位家長,教一點語言能力都沒有的孩子說“我要吃餅干!”這對于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能讓他理解,并說出“餅干”就可以了,不要對孩子的要求太高。
但是在孩子的詞匯量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也要及時加強句子的練習。記得我當時就是因為這個尺度沒掌握好,會造成孩子出現語法混亂的現象。因為在人的頭腦中,最要表達的就是需求,即句子中的賓語,所以出現了主謂賓倒置的現象。例如在他想吃餅干時說:“餅干”“吃”“我”。因為要“餅干”是他的目的,而“吃”是他想做的,“我”是指他自己。當時,所以待孩子的詞匯量掌握到一定程度時,一定要加強句子的練習。
關于句子的練習,在最初時,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差,常常出現鸚鵡學舌、死記硬背的現象,例如在教孩子說“你幾歲了,你叫什么,你屬什么……”時,每當別人問“他叫什么”時,他會自問自答,把整套話都背下來。隨著孩子理解能力及實踐次數的增加,他可以逐漸把這些話變成自己的語言,所以在孩子不太理解時,教孩子死背句子,也是訓練語言的一種方式,待到他理解后,這些句式他就能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語言。
有了一定的語言后,為了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我非常欣賞一位老師所用的講故事法,從簡單的圖畫故事開始,讓孩子看著圖給他多講幾遍,等孩子對故事情節理解后,再一字一句地帶著孩子講,這樣不但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還增加了孩子的認知能力。
對于認知上一些孩子理解不了的問題,多采取把它分解為最直觀、最簡單明了的形式教孩子。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